付麗
課堂教學導入是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思考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課堂導入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開門見山,直奔主題;介紹背景,了解作者;知識銜接,討論熱點等諸多導入方法,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
一、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的導入方式是教師開門見山地介紹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進程等,引導學生了解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或要解決的問題,以此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學習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荷塘月色》一文時,教師可以采用這種方法導入: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朱自清的散文《荷塘夜色》,一起去感受他眼中的荷塘月色之美,一起去體會作者所抒發(fā)的心情。
學習《故鄉(xiāng)》一文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
師:1919年12月,作者回到闊別二十余年的故鄉(xiāng),目睹農(nóng)村的破敗和農(nóng)民的凄苦,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感觸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故鄉(xiāng)》一文。
可見,這種導入方式既直接又省時,學生可以迅速接觸新課的主題和內(nèi)容,教師也能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學習。
二、介紹背景,了解作者
學生充分了解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有利于調(diào)動其學習的主動性。編排在課本上的文章都是國內(nèi)外著名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劇作家和文學評論家的優(yōu)秀作品。學習課文時,教師應介紹作者的寫作背景,這樣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者,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習《將進酒》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
師:這首詩寫的是李白和友人岑勛在嵩山元丹丘的潁陽山居作客,當時詩人正值仕途遇挫之際,所以借酒興詩。在這首詩里,李白如何借酒消愁,感嘆人生易老,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
學習《錢塘湖春行》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
師:白居易,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后遷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跺X塘湖春行》選自《白氏長慶集》,是一首寫西湖的七言律詩,把早春的西湖寫得很具特色,相信你們也會和詩人一樣,會愛上這美麗的西湖。
教師用這種方式導入時應注意背景知識要與新課內(nèi)容有緊密的聯(lián)系;背景故事要生動有趣,對學生有啟發(fā)性;語言還要精煉,用時不宜過長。
三、欣賞詩詞,陶冶情操
古詩詞、名言以其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和高超的寫作手法影響了一代代人。課堂導入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古詩、名言警句,這樣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還能培養(yǎng)其文學素養(yǎng)。學習《我愛這土地》一文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
師: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句“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堪稱是名句,表現(xiàn)了邊塞將士誓死殺敵的氣概;宋代文天祥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體現(xiàn)了詩人在國家危難之際,要為祖國獻身的肺腑之言。這些詩句都表達了作者對國家的熱愛之情。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現(xiàn)代詩歌《我愛這土地》,看看作者是如何抒發(fā)自己的愛國之情?
教師利用詩詞進行課堂教學導入,格外引人注目,新穎別致,不僅能陶冶學生情操,還能提高其學習效率。
四、導入故事,激發(fā)興趣
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采取講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學習《楊修之死》一課時,教師可先用故事作為引子:
師:魏武帝將要會見匈奴使臣,認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夠威懾遠方的國家,讓崔季珪代替,魏武帝親自舉著刀站在床邊。見面之后,讓別人問匈奴使臣對魏王的印象。使臣認為魏王不同常人,但床邊舉著刀的那個人才是真英雄。魏武帝聽到之后,就派人追殺這個使臣。聽完這個故事,你認為魏武帝是個怎樣的人?
通過故事,學生可以了解曹操的性格,而楊修作為長篇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他是封建時代的一名謀士幕僚,在揣摩、分析、判斷、預見曹操心理活動方面也是相當準確,也正是楊修先期預見的準確性,所以才丟了自己的性命。曹操把楊修殺死,是嫉賢妒能,還是自有苦衷,由此引入課文《楊修之死》。這樣,不僅使學生了解曹操,還激發(fā)了其學習興趣。
五、設置懸念,引發(fā)思考
懸念導入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帶有懸念性的問題,給學生營造一種神秘感,從而激起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種導入方法。教師設置懸念,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引發(fā)其思考,啟迪其智慧,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懸念或出乎意料或展示矛盾或使人困惑,常能營造一種的使人興奮的氛圍,促使學生想盡快知道問題的答案,而這種心態(tài)正是教學上所需要的“憤”“悱”狀態(tài)。學習《孔雀東南飛》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
師: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于庭樹。
學生由此思考《孔雀東南飛》一文的重大思想價值是什么?劉蘭芝、焦仲卿兩人殉情而死的悲劇故事為什么能流傳至今?揭露了什么本質(zhì)?當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得“憤”“悱”的狀態(tài)時,教學過程隨之展開,必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六、銜接知識,討論熱點
古語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敝R銜接,溫故知新的導入方法有利于新知識和舊知識的銜接,知識過渡也比較自然。課堂導入時,教師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也可以選擇和本課所學新知識相關的內(nèi)容作為問題提出,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導入新課。
教師還要多關注學生的愛好,要多和學生交流,與時代同步。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教師可以利用社會熱點來進行導入,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拉近和他們的距離,掀起師生課堂感情交流的高潮。當然,教師應該選擇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熱點問題進行導入,使學生產(chǎn)生共鳴,并點燃他們的理想信念之燈,使思想教育順勢完成。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導入。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播放音樂、圖形、視頻等生動的影像,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積極地參與新課的學習。
總之,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導入方法,創(chuàng)造愉悅的學習氛圍,打造立體的語文課堂,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責任編輯:孫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