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會活動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形式,班主任要根據(jù)學段德育目標,精心確定適合學生的主題,用心設計班會活動的形式和內(nèi)容,合理安排可利用的資源,真正地踐行“適合的教育”。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班會活動;適合的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15-0014-03
【作者簡介】姜尚京,江蘇省蘇州市楓橋中心小學(江蘇蘇州,215129)德育處副主任,二級教師。曾獲江蘇省班主任基本功競賽一等獎,蘇州市班主任基本功競賽一等獎。
班會課不僅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道德品質(zhì)形成和社會生活體驗的重要途徑?!斑m合的教育”不僅是教育的追求,也是班會活動的追求。
一、自問:基于何種屬性定義理想的班會
(一)具有過程性,創(chuàng)造氛圍彰顯儀式感
一說到班會活動,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它的過程性屬性。因為班會需要在過程中開展,需要在過程中實現(xiàn)其價值。每一節(jié)班會課都需要一定的班會活動,而每一次的班會活動都需要一段時間和一定人員的參與,豐富的內(nèi)容、緊湊的安排無不彰顯著濃濃的儀式感。這讓班會活動顯得非常正式,也讓與會人員不自覺地重視起來。
(二)注重活動性,調(diào)動學生積極參與
活動性是小學低年級班會課最直觀的屬性。低年級學生積極主動、熱情好奇,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充滿著新鮮感。將各式各樣的活動融入班會課,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學生才會將更多的熱情和興趣投入到班會課中,才會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從而達到本次班會活動的目的。
(三)強調(diào)體驗性,努力將抽象化為具體
每一位教師都努力通過班會活動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教育。傳統(tǒng)的班會活動更多地將重點放在了知識的教授與輸出上,而忽視了班會活動的體驗性這一不可替代的屬性。因此我們需要將班會活動的重點轉(zhuǎn)移到學生的活動體驗上,從而將抽象的概念式理解轉(zhuǎn)化為具體的互動式體驗。
二、深思:以班會活動重塑適合的教育
對于“適合的教育”,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因材施教”,是“分層教育”,是“個性化的教育”?!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對“適合”的解釋是“符合實際情況或者客觀要求”,這就是班會活動的追求。教師們一直在追求最適合學生的教育,不斷去創(chuàng)造理想的教育環(huán)境和學習環(huán)境,挖掘各式各樣的資源,開發(fā)出豐富多彩的課程。其實“適合”就來源于最貼近學生的生活,來源于學生喜聞樂見和熟悉的環(huán)境。
班會活動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學科教學存在著些許不同。從課程與活動雙重角度理解和把握班級活動,充分認識到,精心設計班會課是當前我國中小學主題班會課改革的必然趨勢。
三、聚焦:從形式內(nèi)容探求班會的建設
(一)主題確定,重在選擇
1.以各種節(jié)日為契機。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特別在“活動育人”板塊將節(jié)日做了分類和列舉: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二十四節(jié)氣、重大節(jié)慶日和各種紀念日等,班會活動可以以此為契機,對每一節(jié)班會課進行主題的選擇。在每學期開學初,根據(jù)本學期所涉及的節(jié)日時間以及學校的德育工作計劃列好班會計劃表,根據(jù)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德育重點確定不同的主題。
以理想信念教育為例,對低年級學生來說,“理想”“信念”等詞語是有理解難度的。此時,班會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利用國慶節(jié)的契機,與學生共觀大閱兵的視頻,感受祖國的繁榮昌盛與強大,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自豪感;同時利用“摸一摸國旗”的環(huán)節(jié),請學生感受國旗的溫度,營造莊嚴的氛圍;開展“我與國旗合影”活動,引導學生感受五星紅旗的無限光彩。這樣的班會活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從心底生出愛黨愛國愛人民的自豪感、光榮感與使命感。
2.與學生特點相適合。
傳統(tǒng)的班會課更多地采取對話式,這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形式較為單一,吸引力低。低年級的學生好奇心重,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喜歡各式各樣的活動,因此班會活動要選擇貼近低年級學生生活、容易被他們所接受的主題。小學階段的習慣養(yǎng)成非常重要,班會活動可以利用勞動節(jié)的契機,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動起來,變說教式教育為體驗性收獲。
以保護環(huán)境為主題的班會為例,在教師孜孜不倦的教導中,學生都知道要保護環(huán)境、愛惜資源,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如何加入新意,讓學生覺得這節(jié)班會課是有意義的呢?教師的智慧在這時就可以凸顯,如加入與學生一起撿落葉并用落葉作畫的活動,可為這節(jié)班會課添色許多。撿落葉不僅滿足了低年級學生對自然的好奇心,滿足了他們撿落葉的小愿望;同時,用落葉作畫不僅是一種廢物利用,而且是一種勞動教育,也是一種美育,這正是“適合的教育”的一種體現(xiàn)。
(二)角色分工,重在參與
1.邀父母請爺奶,是長情告白。
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發(fā)揮著主體作用,家校合作是班會活動得以成功開展的重要內(nèi)容。低年級學生對家長的依賴較大,他們期待家長的陪伴和參與。每學期學校都會有家長會和家長開放日,除了這些日子,班主任也可以在一些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請家長來學校,參與班級活動。小學階段有這么多次班會,家長能來一次就能讓自己的孩子高興上許久。當然,爺爺奶奶的參與也能給予孩子們更多的溫情瞬間與溫暖回憶。
筆者也做過很多嘗試,如在母親節(jié)與學生一起學習插花。對來到班級的媽媽們來說,與孩子們一起插花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對因工作沒能參與的媽媽們來說,下班回到家后收到孩子親手插的鮮花也是讓人感動難忘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低年級的學生體驗到插花的辛苦和勞動的可貴;在這樣充滿儀式感的班會活動中,孩子們也更能將內(nèi)心的感恩之情表達出來。又如,在臨近冬至時,我們的班會活動選擇了包餃子。這次我們不僅有爸爸媽媽的參與,還來了一位非常手巧的奶奶,現(xiàn)場其樂融融。孩子們通過親身體驗包餃子、互相分享吃餃子,感受冬至的重要意義,感受家人團聚的溫暖。這樣的班會活動,讓感恩、團聚這樣的抽象詞語變得生動而具體,既是一種體驗式教育,也是一種活動式學習。
2.引進來走出去,是錦上添花。
班會活動的設計與組織,要秉持一個原則: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例如,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安全教育如果做得到位,班級工作就會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班主任往往會將演講、知識競答、畫交通安全宣傳畫等形式引入班會課中,其實還有一個更加直觀、具體、可操作的方式,那就是角色體驗。在每學期的班會課中,可圍繞“交警叔叔進課堂”“小小法院我體驗”等主題,請交警叔叔來宣講交通安全知識,向律師阿姨學習自我保護方法。通過吸納社會各界的智慧,能讓低年級學生有更多的角色認知,同時他們的責任感、自我保護的意識也能被充分地激發(fā)出來。
班會活動的參與人員不能局限于師生,班會活動的場所也不能局限于教室。陽光明媚的時候,班會活動的地點可以放在操場,通過“快樂呼啦圈”“踏石過河”等活動增強班級的凝聚力;臨近重陽節(jié),可以組織學生去敬老院,將歡樂帶給敬老院爺爺奶奶的同時,學生也能深刻體會到重陽節(jié)的意義,身體力行“愛親敬老”;在世界環(huán)境日時,組織學生參觀垃圾站,設計并分發(fā)倡議書,也是不一樣的教育體驗。
(三)成果回顧,重在總結(jié)
如果說班會方案是班會活動成功的保證,那么班會課后的總結(jié)就是活動精彩的延伸。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愿意表達,也會主動分享心中所想。所以在每一次班會活動后,班主任都可以引導學生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jié),可以是自己今天的活動感受,也可以是自己的所見所聞。學生除了說給老師同學聽,還可以回去說與家人聽;除了說出來,還可以寫出來、畫出來?!斑m合的教育”需要適時跟蹤,關注教育的延續(xù)性,關注學生成長的階段性。
班會活動擴大了學生的活動空間,拉近了師生間、親子間的距離,提供了更多學生與社會、自然近距離接觸的機會,為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提供了更多的途徑和資源,也給了“適合的教育”更多的想象和踐行空間。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豐富多彩的班會活動讓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態(tài)文明教育等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讓愛國愛家鄉(xiāng)愛集體、誠實勇敢有責任心等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見,這就是“適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