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代娟
【摘要】民族音樂文化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國家的精神象征和發(fā)展動力,具有重要的傳承和實踐意義。小學音樂教育作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和實踐的重要途徑,應被高度重視和重點關注。當前,在流行音樂的沖擊下,加上師資力量的欠缺,民族音樂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的傳承中遇到了一定的阻礙。各小學應針對上述問題,不斷探索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通過高效的課堂教育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為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貢獻力量。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和實踐
一、傳承和實踐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意義
1.民族音樂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和支撐
音樂文化是先輩們在生產(chǎn)勞動中創(chuàng)造、積淀下來的精華,承載著人們對生活和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飽含著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體現(xiàn)著中華兒女生生不息、自力更生的奮斗精神,蘊含著豐富多樣、獨具特色的文化內(nèi)涵。一首首或豪放,或柔緩,或歡快,或悲烈的天籟之音,如同一幅幅無形的畫卷,用靈活、跳躍的音符訴說著各個民族的特色及情懷,描繪著不同地域的風情和地貌,記錄著祖祖輩輩們的生活點滴和智慧,指引著中華兒女品讀歷史,繼往開來。經(jīng)過五千年的沉淀,我國的音樂文化博大精深、浩瀚無窮,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也是中華兒女始終引以為豪、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強大支撐,更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
2.民族音樂文化凝聚各民族合力的靈魂紐帶
音樂文化是各族人民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造、沉積下來的精華,屬于中華兒女的共同財富。各民族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發(fā)生碰撞和交融,使我國的音樂文化既呈現(xiàn)中華民族整體共性的風韻,同時又彰顯著不同民族的個性特色。音樂是情感的寄托和抒發(fā),人們情感上的共性決定了音樂可以跨越語言的障礙,實現(xiàn)各族人民之間的溝通和交融,引發(fā)各族人民之間的共鳴和呼應。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以音樂文化為靈魂紐帶,串聯(lián)起各族人民的心意和情懷,共同將我國的音樂文化發(fā)揚光大,進而在新時代的發(fā)展實踐中實現(xiàn)音樂文化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文化已逐漸成為一個國家的標志和精神象征,由此可見,傳承、實踐民族音樂文化,并以之凝聚各族人民的合力,是打造良好國際形象的重要方面。
二、民族音樂文化與音樂教育的關系
學生群體較為龐大,且學習能力強,他們是民族音樂文化宣傳的重要對象,也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使命的重要承擔者。因此,音樂教育是傳播音樂理論知識、實現(xiàn)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一大主要途徑。底蘊深厚的民族音樂文化為音樂教育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和多樣化的審美體驗。
1.教育是傳播民族音樂文化的主要途徑,可壯大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人才隊伍
將博大精深的民族音樂文化濃縮成課程教材,通過課堂及實踐教育活動,傳播給廣大學子,增進其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幫助其更輕松地解讀民族音樂文化中蘊含的情懷和精神,實現(xiàn)其民族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是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及發(fā)展創(chuàng)新,同時壯大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隊伍的重要途徑。
2.底蘊深厚的民族音樂文化為音樂教育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
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經(jīng)過五千年的洗禮和沉淀,風格多樣,內(nèi)涵深厚,其不僅豐富了音樂教育的文化內(nèi)涵,同時也為音樂教育提供了無盡的教學資源和理論支撐,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審美需求。民族音樂文化中鮮明的特色和人文氣息可以為音樂課程的開發(fā)及授課方式的創(chuàng)新提供靈感和源泉,從而有效增加音樂課程的吸引力和教學效率。
3.教育為民族音樂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注入時尚化的元素
民族音樂文化在傳承中發(fā)展,也在發(fā)展中傳承。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國際文化的頻繁交流和碰撞催生了越來越多的時尚元素,其對廣大民族音樂教育工作者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既促進了民族音樂文化與當代時尚元素的交融,又為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及創(chuàng)新發(fā)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三、以小學音樂教育為視角,探討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實踐現(xiàn)狀
1.流行音樂的沖擊影響了民族音樂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傳承
流行音樂之所以能夠影響民族音樂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傳承,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流行音樂具有節(jié)奏感強、個性鮮明等特征,能夠營造一個輕松、自在、富有感染力的氛圍,有利于個體直接表達和發(fā)泄內(nèi)心的情感,因而符合天性率真的小學生的心理需要。第二,小學生正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因而相對更容易接受簡單明了的音樂形式。而流行音樂較為通俗,易于理解,符合小學生的階段性心智發(fā)展特征,因此,備受小學生的喜愛。第三,流行音樂對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也存在一定的沖擊和影響,,加之小學生群體對流行音樂的傾向性,音樂教育工作者對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熱情有所降低,從而影響了民族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傳承。
2.中國民族音樂自身的特點阻礙了其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弘揚與傳承
中國民族音樂文化自身的特點阻礙了其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弘揚和傳承,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中國民族音樂多元、龐大、復雜的體系決定了小學生在理解、把握民族音樂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難,因而阻礙了民族音樂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傳承。中國的民族音樂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五千年的勞動、生產(chǎn)中不斷積累、沉淀下來的,因而包含了多種形式和類別,形成了形式多元、體系龐大的音樂文化,這雖然為小學音樂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但同時也加大了理解和把握的難度,導致民族音樂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的傳承中存在一定的阻礙。第二,民族音樂文化內(nèi)涵的“隱蔽性”導致民族音樂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傳承受阻。民族音樂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是這種底蘊往往較為晦澀,要想充分解讀,需要小學生的心智有一定的發(fā)展或者有一定水平的民族音樂文化基礎,但對于心智發(fā)展尚未成熟的小學生來說,挖掘民族音樂背后隱性的內(nèi)涵確實存在很大的困難,所以小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不高,最終阻礙了民族音樂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傳承。
3.小學音樂教育的課程設置缺乏民族音樂特色,教材對本土文化開發(fā)研究力度不足
當前,很多小學的音樂課程偏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忽略了對民族音樂背后隱含的精神價值的解讀。長此以往,小學生重視挖掘民族音樂文化內(nèi)涵的意識越來越淡薄,進而對本土民族音樂文化的認同感逐漸缺失,這非常不利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實踐。上述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很多小學引用的教材將對音樂作品的掌握作為重點,缺乏對音樂時代背景及民族風情的研究和挖掘,教師在按照教材指引進行授課的過程中也忽略了對背景文化的傳播,導致小學生對名族音樂作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教師隊伍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不足,專業(yè)的民族文化素養(yǎng)不高
目前,我國的音樂教師主要接受的是西方音樂理論體系的學習與訓練,缺乏對民族音樂文化系統(tǒng)的學習與深入研究,所以在授課過程中,潛在地忽視了學生對本土音樂文化的學習。有些小學音樂教師甚至潛意識地排斥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他們只將自己所學的西方音樂文化價值觀傳播給學生,從意識上改變了學生的音樂價值觀。除此之外,部分小學音樂教師掌握的民族音樂文化的知識面較為狹窄,且對心理學等相關涉獵學科的學習不足,導致其音樂文化素養(yǎng)不符合當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目標的需要。
四、促進高校傳承和實踐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路徑分析
1.教材的開發(fā)注重民族音樂文化內(nèi)涵的發(fā)掘
小學音樂教材中對民族音樂文化內(nèi)涵挖掘的忽略是導致民族音樂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傳承中發(fā)生阻礙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小學音樂教材的編制逐漸傾向于民族特色文化的加入,但是高質(zhì)量的音樂教材依然較為缺乏。因此,在小學音樂教材的編制過程中,編者應盡可能多地融入民族音樂的文化背景,并適當融入現(xiàn)代流行音樂的元素,使小學生能夠在享受豐富背景故事的同時,提升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和認同,從而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實踐。
2.進一步提升小學音樂教師的民族音樂文化素養(yǎng)
小學音樂教師是小學音樂教育活動的組織者、策劃者和實施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小學音樂教育及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成效。因此,進一步提升小學音樂教師的民族文化素養(yǎng),增進教師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掌握和認同,是充分發(fā)揮小學音樂教育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重要作用的必要舉措。因此,各小學音樂教師應增強對本土民族音樂文化的認同,不斷提升自身的民族音樂文化素養(yǎng),夯實自身的音樂教學技能,在促進小學生對于音樂作品掌握的同時,注重培養(yǎng)其挖掘音樂背后蘊含的文化背景的習慣,促進小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喜愛和認同,最終促進民族音樂文化在小學層面的傳承和實踐。
3.運用多媒體技術(shù)帶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具有內(nèi)涵豐富、形式多元的特點,但是由于其內(nèi)涵較為抽象,使理解能力存在一定局限的小學生較難駕馭和把握,從而導致民族音樂文化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因此,要想讓小學生真正發(fā)自內(nèi)心地熱愛民族音樂文化,并產(chǎn)生高度的認同感,音樂教師就必須豐富小學音樂的教育方式,充分運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shù)營造趣味性的課堂氛圍,通過聲音、影像等綜合多元化要素的形式將靜態(tài)的教材以動態(tài)的形式展現(xiàn)給小學生,吸引其參與課堂的興趣,進而提升課堂效率。例如,在正式進入民族音樂教學之前,小學音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民樂音樂相關的視頻影像資料,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導入,以吸引小學生更投入地參與到民族音樂的學習當中。
【參考文獻】
博雅杰.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校本教材開發(fā)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7.
張黎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學民族音樂教學研究—問題與對策[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金順愛.中小學音樂課程的民族性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鐘甜.基于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小學音樂教學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
郝文強.地方文化視野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現(xiàn)狀研究[D].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2016.
李彥姿.學校民族音樂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吉林省內(nèi)小學增設民族音樂課程現(xiàn)狀調(diào)查[D].長春:吉林藝術(shù)學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