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晶晶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瑰寶,是我國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珍珠,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古詩詞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糧。在語文教學課堂上,通過古詩詞教學,不僅能弘揚民族文化、彰顯民族魅力,還能提升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所以,探究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對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思維能力等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就古詩詞本身而言,言簡意賅,詞中有畫,畫中有詞,一首詩、一闋詞暈染出一片寫意山水。言語濃縮的精髓中有許多“空白點”,這些“空白點”蘊含著豐富的因素。既有文人墨客吟詠嘆歌,寄情于山水之間的甘霖,又有慰藉著心靈深處的沃土,讓后人頂禮膜拜。我們在感受著痛和樂,也享受著美與甜。教學中,要想讓學生感悟詩詞的無窮魅力,教師一定要深諳“補白”的藝術,化抽象的意象為具體的物象,為學生營造具體的“畫面感”,構建學生情感的橋梁,完成與作者內容、情感的對接,我的探究如下。
一、策略一:豐富想象畫面,營造詩詞情境
我巧用作畫的方式啟發(fā)想象,在空白點進行補白,攻破重點,抓住生成,也突出亮點,如教學《漁歌子》的過程。
教師:如果我們把這塊黑板當作畫紙,請張開想象的翅膀,老師先畫什么好呢?
學生A說:應該先畫西塞山。
學生B說:應該先畫青色的西塞山,因為春天到了,山上小草綠油油的,像塊綠色的大地毯。樹木蔥蔥郁郁,插入云霄。
學生C說:應該先畫連綿起伏的西塞山,是一座連著一座,清奇俊秀的。
教師:這連綿起伏的西塞山上長滿了樹木,郁郁蔥蔥,一片生機。(勾勒出西塞山)
以上教學,從作畫入手,調動學生的感官興趣,讓學生從視覺、嗅覺、味覺、聽覺等進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從而構建詩詞的完整情境,然后回歸文本的誦讀。在展開想象的前提下,學生在暢所欲言中獲得語言的生長、精神的愉悅,不知不覺已把整首詞的語言文字化為鮮活的意境,深深地融入學生的內心,這樣才會更準確、更有效地將人文性與工具性融合起來,實現言意兼得的教學目標。
古詩詞之所以在朗讀時朗朗上口、扣人心弦、鏗鏘而動聽,是因為其具有韻律美。而古詩詞當中音律美感的體會僅僅通過古詩文字的文本閱讀是難以充分體驗的,要深入理解古詩詞中的韻律與節(jié)奏,一定要通過朗讀才能實現。
二、策略二:創(chuàng)設朗讀情境,深入古詩的韻律
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通過誦讀,能將自己的體會、情感表達出來,在課堂上營造教師、學生、作者彼此間心靈相融、情感相通、協(xié)調合拍的良好共鳴體,從而提高學生知識、能力、人格、審美、文化等綜合素養(yǎng)。且古詩詞“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要注意詩的節(jié)奏、韻腳及合適的音調,從而恰當地表現詩中的思想感情。
重視朗讀,首先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讓學生讀出不同的感悟,同時教師要成為引領學生朗讀的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讓學生漸入佳境,讀出層次,通過朗讀,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中的韻律和美感。所以教師在講解古詩時應組織學生多次大聲朗讀,進而讓學生進入到詩詞的情景當中,將意境再現,進一步了解作者的心境,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譬如,《示兒》這首詩的入詩點以仄聲為主,悲涼凄婉貫穿本詩。如果在示范朗讀過程中給學生營造出一種惆悵、沉重的氛圍,就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詩中意境。再如《暮江吟》整首詩以“ong”韻為主,音調頓挫緩急,平仄錯落有致,極具音樂的韻律美,把學生帶到詩的意境當中。
理解古詩詞要與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的生活背景和社會經歷進行緊密的聯系,這些作品大部分是詩人在遭遇不平、仕途不順、喜出望外時有感而發(fā),所以大部分詩詞都反映了詩人的生活經驗和思想感情,而這也是古詩詞的教學難點,因為詩詞寄予的是古人的思想與情感,與當今學生的生活經驗有相當大的距離。如果此時適當挖掘一些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背景資料,就可以恰到好處地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情感。
三、策略三:挖掘背景,拓寬課堂空間
我運用背景資料抓關鍵詞眼,突破了文本的難點,成就了課堂上的精彩,如教學《漁歌子》的過程。
教師:這位漁翁不避風雨,獨自垂釣。他除了釣魚,還會干什么呢?(了解背景,出示詞人生平)讓我們把目光再次投到這位漁翁身上。有人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边@位漁翁不避風雨,獨自垂釣,他真的僅僅在釣魚嗎?這位漁翁,他可能是誰呢?
學生:張志和。
作者簡介:煙波釣徒——張志和
張志和,唐代詩人、詞人、畫家,初名龜齡,號煙波釣徒、玄真子,浙江省蘭溪人(今金華市)。十六歲游太學,獻策唐肅宗,深蒙賞重,賜名“志和”,后因事被貶,以托辭親喪,未到任。扁舟垂釣,游玩于山水之間,流連忘返。期間,皇帝曾派人千里尋他,沒有結果。他的哥哥張松齡擔心張志和遁世不歸,百般勸阻,沒有結果。
教師: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后,我們更能體會張志和的心聲。這位漁翁他真的在釣魚嗎?他除了不想回家之外,還在想什么呢?
學生: 從“十六歲游太學,獻策唐肅宗,深蒙賞重,賜名‘志和’,后因事被貶,以托辭親喪,未到任”可以看出張志和不愿回到朝廷,厭惡官場上的鉤心斗角。
學生: 從“十六歲游太學,獻策唐肅宗,深蒙賞重,賜名‘志和’”可以看出皇帝很欣賞張志和的才學,所以重用他,并親自賜名。但從“期間,皇帝曾派人千里尋他,沒有結果”看出皇帝還是想重新重用他。但世事的變遷、人生的起伏令張志和想開了,他不愿回家,不愿回到官場。
教師:我們知道張志和釣魚從不撒魚餌,直鉤釣魚,他釣得到魚嗎?他在釣什么?張志和隱居于江湖、忘情于山水,他不愿回家,更不愿回到官場。他想過著悠閑自在、怡然自得的生活。
這一教學巧妙挖掘、運用了背景資料,突破了教學的難點,打開了學生的視野,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感悟了作者的情感。這樣有度的拓寬關注了學生的閱讀寬度和深度,有效地貫通和整合了文本的內涵。由此一來,學生也能更準確、具體、全面地把握詩詞中涵蓋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底蘊,在后續(xù)的鑒賞和學習中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