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長林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實施小學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可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全面的社會常識,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社會課教學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對引導學生從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起基礎奠基作用。準確把握品德與社會課的特點,廢除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全面關注“人”的發(fā)展,實施“開放教學”,變單純的教師說教為開放的自主發(fā)展,對我們任課教師至關重要。下面就我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使用的,我自認為較成功的幾種教法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一、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是上好課基礎
新一輪課程改革在學習方式上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品德與社會課程同樣也要求運用這一方式指導課堂教學。首先是要認真學習課程標準,對課程性質、理念及標準要求有透徹的理解與認識;二是要認真學習深鉆教材,對教材的編寫意圖、教材的作用有深入的了解。只有吃透了課標和教材,才能更好地確立每個教學活動的目標,才能依據目標確定活動的內容與形式,從而更好地組織活動,達到預期目標。
二、突出教學過程的導行開放性
傳統(tǒng)品德課教學把學生禁錮于教室,流行的是以知識為本,教師為中心,灌輸唯上的教學模式,教室是學生唯一活動的天地。學生只是個容器,任憑教師灌輸。這種教學完全不顧學生的體驗與感受,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品德與社會課程明確指出:課程要面向兒童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課程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其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qū)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這說明品德與社會教學課堂的空間已經不能局限于教室,而應該走出教室,走向社會,融入自然。根據課程編排特點走進社區(qū),走進工廠,走進自然,走進相關的特定場所,采取看、訪、聽、摸、談、體驗等方式進行。在開放課堂時一定要注重空間延續(xù),延伸其行為內容,讓學生動態(tài)感染其外部特征,達到內化教材目標的目的。例如,在教學《我們播種春天》時,學生在教師啟發(fā)下,通過暢想春天,引申學生認識3月12日是植樹節(jié),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與體會,來暢談樹木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弄明白樹木“帶給人們新鮮的空氣”,“人們可以在樹下乘涼”,“為小鳥安家”,“美化綠化我們的環(huán)境”等。在學生明白了樹木的好處后,教師接下去安排了學生到實踐活動的場地,學生分小組進行植樹。學生情緒高昂,個個主動參與,有的挖坑,有的扶樹,有的培土,有的澆水,一棵棵小樹在他們的小手下栽種了,他們充分體驗活動帶來的快樂。學生在活動中,懂得了“不能在樹上刻字,不能亂摘花,踐踏花草”。這種空間的延伸,無疑給學生注入了活力,使他們在自然界中,感受身邊的事與物,在動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把道德教育寓于活動之中,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三、突出教學過程的明理多樣性
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尊重兒童的認知能力,有針對性地結合教材課堂,激起兒童的興趣,啟迪兒童的思維發(fā)展,在我平時的教法中常采?。?/p>
(一)選擇較好的課堂引入。新課導入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利用電教媒體、實物演示、猜謎語等……如果教師能在“趣”字上做文章,在“開放”上下功夫,就能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實踐告訴我們,各種導入方法各有各的特點,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教學條件與學生實際,靈活、交替地運用,才會使學生感到新鮮,使新課充滿活力。
(二)故事喻理法。給學生講述生動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觀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體形象的故事中。但應用故事喻理一定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不單純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略了“喻性”。除了使用教材里的講述故事外,還可以講述發(fā)生在身邊的故事,使教學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
(三)音樂渲染。針對小學生無意注意占絕對優(yōu)勢,容易被新事物刺激吸引這一特點,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音樂導入新課,能很快地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勞動光榮》一課時,教師一開始可播放《勞動光榮》的歌曲讓學生欣賞,讓學生跟唱,在學生受到美妙的歌曲感染之后,教師可順勢揭示課題。
(四)小品表演。由于小學生對客觀事物好奇性較強,尤其是對短小精辟、生動有趣、富有意義的小品表演更感興趣。在課堂上運用開放式的小品導入新課,能較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如教《愛護公物》一課,教師可事先展示這樣一個場面:拖把、掃把、簸箕放得雜亂無章,凳子東倒西歪,一個身背書包的同學一邊哼著歌,一邊蹦蹦跳跳地走了進來……一看到這場面,他就動手整理了起來。然后讓學生進行評析,《愛護公物》的新課導入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實驗操作。運用實驗操作法引入新課,也是思品課教師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有利于學生在動手、動腦操作中,很自然地進入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如教《一分鐘有多長》一課,教師可出示一個鐘,讓學生靜坐一分鐘,感受一分鐘時間有多長;接著分組抄寫一分鐘的課文,朗讀一分鐘的文章,看一看一分鐘可以寫多少字、讀多少字;然后引導學生明白;時間是由一分一秒組合成的它可以使我們做許多許多事情,從而引出課題。
(六)趣味游戲。游戲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之一。教師通過設計學生容易參與、趣味性濃的游戲,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進入課堂學習。如教《學會全面看問題》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幾個學生蒙上眼睛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摸一個多種形狀的組合體,請他們說說自己摸到的組合體特征,然后讓他們睜眼看一看完整的組合體,說說自己當時為什么說錯了。通過游戲活動揭示新課,學生興趣盎然,為完成教學任務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