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伽達默爾的現(xiàn)代釋義學為出發(fā)點,從理解的角度分析“審美主體”、“作品真理性”“視域融合”等觀點在音樂教學中的實際指導作用,發(fā)揮哲學對實踐的指導意義,闡釋現(xiàn)代釋義學對音樂教育中審美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審美主體;視域融合;音樂教育
不同時代與歷史背景以及社會文化會產生不同的哲學觀點,從而對當代甚至以后產生不同的促進作用,在任何領域里,都需要有正確的哲學理論來類比創(chuàng)新,歸納成律來形成該專業(yè)的指導理論。音樂教育作為整個世界中意識與物質的一部分,同樣可以從哲學的層面上來加以歸納和闡述,當今哲學的思想觀念和方法已滲透到音樂教育的各個層次與領域。
一、伽達默爾的現(xiàn)代釋義學
現(xiàn)代釋義學在近代釋義學基礎上發(fā)展而來。伽達默爾通過現(xiàn)代釋義學構建了一種“理解本體論”,認為理解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根本交往形式,人們在理解的關系中生活、交往和思想。理解的限度,決定了人的認識限度和世界經驗的范圍。
(一)以人為主體,強調審美主體的主觀能動性
現(xiàn)代釋義學的哲學前提認為人作為一種主觀意識的體現(xiàn)者,是一切存在的根據(jù);而意識則是這先于一切而存在的人的純粹自我表現(xiàn)?,F(xiàn)代釋義學正是從這樣的基本哲學立場出發(fā)來強調藝術、藝術理解的主體性的。伽達默爾的現(xiàn)代釋義學思想最根本的特征是:把釋義學的重心從藝術作品這個客體轉移到審美理解的主體方面。在強調藝術作品中存在著豐富的意義和精神內涵方面,他把對藝術作品意義的理解從單純看作是對客體的一種認識,轉向強調審美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認定意義只存在于主體對客體的理解活動中,并在歷史過程中不斷生成和演變。
(二)音樂作品的存在性以及可創(chuàng)造性
伽達默爾在堅持藝術作品中蘊含真理性內容的前提下,承認在音樂理解過程中存在著一種“對意義性事物的關聯(lián)”,音樂作品是一種“非語言藝術品”。音樂作品既是一個自身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物態(tài)性客體,同時又是一個離不開接受者意識活動的、非客觀存在的觀念性客體。兩者辯證統(tǒng)一,相互依存。這就表明音樂作為一種用來表達人類情感的“音響結構體”,既不是物質性的,也不是“純意向性對象”,而是物質與精神的統(tǒng)一。
(三)強調“視域融合”,在語境下理解音樂
伽達默爾提出的關于藝術作品文本和理解者之間存在著時間間距,以及歷史上的視界同理解者當今的視界相互融合問題的思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視域融合問題。伽達默爾在將釋義學的重心從藝術作品的時候,就自然的提出了時間間距和視界融合的問題。由于音樂這門藝術自身所具有的非概念語意性和非具象性,就為不同視界的產生和融合提供了較其他藝術更為寬闊的天地和可能性。伽達默爾釋義學中關于人對對象的理解中包含著自我理解的思想,對于音樂哲學具有特殊的意義。比起其他藝術來,對音樂的鑒賞在更大程度上要求聽者參與到對象中去,在音樂中形成對某種文化的理解。
二、現(xiàn)代釋義學對當代音樂教育中審美教學的啟示
(一)發(fā)揮學生在課程中的主觀能動性
根據(jù)現(xiàn)代釋義學的觀點以及我國音樂教學課堂的要求,課程的主體應是學生而非教師,對于課程中學生需要學習的音樂作品首先應該由學生主動地去理解與體會,學生需要親自去體會、聆聽,去體驗直觀的從作品中獲得感悟,才能真正達到音樂課程的要求。在現(xiàn)代釋義學的指導下,教師應在音樂教學中處于輔助的地位,學生根據(jù)自身的經驗感覺來對音樂進行直觀的感受,產生自己的理解,而這種理解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不同的答案會給予我們對于音樂作品不同的理解。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與教師同處于欣賞者的位置,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作品的分析理解當中,教師與學生共同交流,從而對課程產生興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且為音樂課堂目標的進一步實現(xiàn)提供了更大可能。
(二)在語境中理解文化中的音樂
作為人類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產物,音樂作品本身所特有的內涵、情感等因素,音樂總是與其時代背景緊密相關,特定時代背景,特定時間風格,均在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中留下烙印。作為欣賞者,只有將自己的視域進入作品的特定釋義情境,才能把握它的深刻內涵??隙ㄋ囆g的基本價值是反映客觀存在的真實性,在正確理解創(chuàng)作者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情感傳達的基礎上強調意義的多樣性。我們在教學中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在理解音樂作品的同時,將自己置身于音樂作品所處時代、民族的文化背景下,去全面而深刻的理解音樂及其背后的文化。
(三)視域融合,音樂作品與審美主體相互引導
現(xiàn)代釋義學認為任何理解都發(fā)生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與理解者本身的各種因素密不可分。因此,理解者總是帶著自身的“視域”來理解文本。理解者有視域,文本也有自己的視域,理解過程就是這兩種視域融合的過程。作為審美主體的我們可能生活在不同于音樂作品中產生的時代與社會環(huán)境,我們具有不同的生活經歷和世界觀,于是對于音樂作品的感受也會不同,這種將歷史的視域與現(xiàn)實的視域相融合的新視域不斷豐富。音樂作為一種抽象的藝術形式,其作品意義的不確定性也是音樂藝術的獨特性所在。音樂作品是歷史的、固定的,而理解者是現(xiàn)實的、不斷變化的,作品的意義總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音樂在作曲家、樂譜、演奏者和欣賞者的動態(tài)闡釋和實現(xiàn)過程中存在。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學習這種觀念,在理解音樂作品的背景下,融合自己對于作品的理解,從而更加深刻的去創(chuàng)作、演奏或欣賞該作品。音樂創(chuàng)作為欣賞者而存在,審美主體對音樂的影響力是無可估量的。在關注音樂教學中的主體(學生)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去了解音樂作品的所處在的語境,在語境中了解學生其審美觀念及心理意識活動,尊重學生欣賞主體在音樂存在過程中的地位,在創(chuàng)作中加以體現(xiàn),例如歌曲戲曲改編等,這是現(xiàn)代釋義學為我國音樂創(chuàng)作領域提供的有益借鑒。
三、總結
現(xiàn)代釋義學的發(fā)展,使音樂作品與欣賞者的關系越來越受到重視,肯定了人類音樂藝術思維及審美經驗中的主體性原則,在現(xiàn)代釋義學指導下,我們不斷審視創(chuàng)作者、作品、演奏者與欣賞者之間的關系,更多的研究注意力已經從創(chuàng)作者與作品之間的關系轉向了作品與其欣賞者的關系,強調了聽眾對音樂作品意義構成所具有的重要作用?,F(xiàn)代釋義學的發(fā)展,促進了現(xiàn)代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教師應把視域更多的集中在音樂表現(xiàn)、創(chuàng)造、欣賞等,積極引導學生個體主動對音樂客體進行理解和感受。通過個體感知達到感情共鳴,使感受者自然地達到精神世界與情感世界的共同升華。
參考文獻:
[1]李暑紅.現(xiàn)代釋義學對音樂欣賞教學的啟示[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1(02):50-53.
[2]鄧煒. 音樂鑒賞教學中審美主體能動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
[3]王洪.音樂的自律、他律問題思考——兼評《現(xiàn)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25(12):19-20.
[4]喻娟. 音樂欣賞教學的美學審視[D].湖南師范大學,2005.
[5]趙海. 接受美學的觀念及其對音樂理解問題的啟示[D].中央音樂學院,2002.
[6]張前.具有深厚功底的一部學術力作讀于潤洋《現(xiàn)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J].人民音樂,2000(01):49-51.
作者簡介:何越新(1993~),女,河北廊坊,陜西師范大學,2017級碩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