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摘要:家庭是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縮影,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教育觀。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家有兒女》和《摩登家庭》出現(xiàn)的兩種不同的家庭教育,深刻地反映了中美家庭教育從教育觀、教育方式以及子女之間的關系的明顯差異,造成此種差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思維方式的不同在各類因素中起著主導作用。
關鍵詞:中美家庭教育差異;思維方式;《家有兒女》;《摩登家庭》
中圖分類號:G78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19)10-0094-03
0 引言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整個社會教育事業(y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前蘇聯(lián)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一極致而復雜的任務?!边@表明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什么樣的家庭教育可以滿足時代的發(fā)展和人才的需求,這是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所必須涉及的問題。
很多學者已經從社會學和教育學的方面研究了中美家庭教育模式,也從文化角度研究家庭教育觀,但從思維方式入手研究家庭教育的文章比較少見。家庭教育屬于上層建筑層面,它的產生和發(fā)展與其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是息息相關的。中美兩國長期生活在不同區(qū)域,所以會形成不同的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也對人類文化行為起支配作用,從而使兩國家庭教育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模式?!都矣袃号泛汀赌Φ羌彝ァ分胁煌姆绞奖磉_了相同的愛。雖然兩部劇屬于東西方文化體系中不同的家庭喜劇,但兩者極具可比性。本文通過比較中美兩種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夠為我國的家庭教育提供參考,同時更好地促進兩國文化交流。
1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
中國的《家有兒女》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家庭情景喜劇,該劇的主要故事發(fā)生在一個特殊的重組家庭中,離婚的夏東海帶著7歲的兒子夏雨和大女兒夏雪,與某醫(yī)院大醫(yī)院的護士長劉梅結婚,劉梅也帶曾離異,并帶有一子叫劉星。所有人物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呈現(xiàn)出孩子與孩子,孩子與父母,父母與父母之間發(fā)生的家庭趣事。美劇《摩登家庭》一經播出,深受人們的喜愛。該劇貼近社會現(xiàn)實,反映美國家庭的生活狀態(tài)?!赌Φ羌彝ァ穱@著一個大家庭,包含了三對不同的美國家庭:一個核心家庭,杰的再婚家庭,還有同性戀家庭。這個奇妙的大家庭里發(fā)生了一系列有趣的情景。
1.1不同的教育觀:“望子成龍”與“望子成人”
一直以來,中國家庭教育重讀書的觀念根深蒂固,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說法。在漫長的封建科舉制度及其思想中,例如 “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學而優(yōu)則仕”,“十年寒窗無人問, 一朝成名天下知”等。中國家長注重智力的開發(fā)與投資, 特別在意孩子的學習成績,期望孩子未來能找個好工作。為此,父母在對孩子在生活起居上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中國父母重結果輕過程,認為一張滿分的成績單就是萬能的。而美國教育重視的“成人教育”,強調個人本位,更重視個性獨立?;谶@種觀念,美國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對孩子智力培養(yǎng)的同時,更為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美國家庭更注重孩子的獨立生活的能力,強調獨立和平等。美國父母更愿意去引導孩子自己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問題,孩子要自己做決定,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1.2不同的教育方式:“權威”與“平等”
根據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一些學者按照“權威型”和“平等型”進行劃分。美國家庭對應“平等型”,中國家庭對應“權威型”。中國子女從小到大習慣要聽從父母的安排。我們經??梢灾?,從幼兒園開始到初中,甚至于高三年級,家長按時按點接送孩子,往返于家和學校之間的道路上。我們稱之為“中國式接送”。此外,一些家庭仍然存在棒喝教育,責罵的方式造成了家庭“冷暴力”。
美國家庭教育更注重民主平等,父母把孩子看成是獨立的個體,重視孩子的個性發(fā)展。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人格,他們之間地位平等,父母就是孩子的好朋友。即使小孩子不懂事,但凡事都要孩子商量,了解孩子的想法。美國家長對孩子的鼓勵更多,對孩子的評價經常用聰明、善良、誠實、勇敢等這些褒義詞,而且對待孩子態(tài)度是真誠的。
1.3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服從”與“自由”
受傳統(tǒng)的家庭觀的影響,中國父母就是權威,年長者可以教育年幼者,孩子從小就學會服從。這使得家庭內部形成一種不平等的人際關系;其次一些中國父母成為孩子整個學習過程的監(jiān)督者,給孩子報各種形式的培訓班,孩子除了服從,他們不能選擇真正的興趣和愛好,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得不到尊重和重視,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負擔。在美國,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相處模式更像是朋友。美國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教育他們要學會自我獨立,而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父母一般會支持孩子的決定,并且鼓勵他們自己獨立解決問題。除此之外,父母通過鼓勵孩子自由地參加各種集體活動,讓孩子學習與人合作,互幫互助。
2 思維方式對中美家庭教育的不同影響
思維方式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是民族文化最深層次的內核。中美兩國人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認識事物、思考問題的方法和習慣的差異。下文主要探討思維方式對中美兩國家庭教育的不同影響。
2.1 倫理型與認識型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具有倫理型的特點,其主要特征是注重倫理道德;而美國人的思維方式具有科學認知型的特征,往往是注重個人奮斗、注重合同契約。而這種倫理型與認知型思維方式的差異深深地影響中美兩國的家庭教育。
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至今對中國家庭價值觀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國父母非常重視德育,“仁”和“禮”是從小就要養(yǎng)成的道德準則。中國的家長總是要求子女要“做一個謙遜、有禮貌、聽話好孩子”。比如《家有兒女》中夏雪是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父母眼里的好女兒;而與之相法的劉星,就是學習成績差,調皮搗蛋男生。劉梅對兩個人的態(tài)度截然相反,對女兒可以千依百順;而劉梅對劉星很嚴厲,做了錯事就板著臉,數(shù)落不停。在倫理型思維的影響下,父母劉梅對待孩子態(tài)度的差別,仍然將學習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02757063-5DE6-40F0-A09E-535A2B7CF61B
而認知型思維方式認為個人奮斗和個人探索十分重要。美國父母普遍重視認知與科學,大部分孩子從小會因為好奇心而主動學習探索。在第一季第七集《摩登家庭》中,菲爾爸爸對孩子來說就是好朋友。爸爸陪著盧克練習投球,盧克總是偏離目標,根本投不進去。菲爾卻沒有放棄,在一邊不停地鼓勵孩子,并不斷地幫忙撿球,直到盧克把球投中為止。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陪伴孩子學習,不斷嘗試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
2.2 整體型與分析型
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具有整體性特征,其主要表現(xiàn)為注重從總體把握事物;西方分析性思維方式則強調考察各要素、注重分析事物的因果聯(lián)系。這兩種思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美兩種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
中國的父母在家里就是“權威”,他們習慣從整體看待事物。比如,《家有兒女》中性格搗蛋卻善良的劉星,也經常被誤會,幾乎不被理解。二十六集中,劉星歷史竟然考一百分。媽媽劉梅不相信他,讓他去學校找老師道歉。最后弄清楚了事實,劉星其實是因為玩游戲《三國》才掌握的歷史知識。倫理型思維方式的影響下,中國父母常依靠道德、倫理等方面判斷事情,其實有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整體刻板印象并不準確,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而分析性思維十分注重整件事情的緣由經過。在《摩登家庭》最傳統(tǒng)的美國式家庭構成就是克萊爾的家庭,大女兒海莉學習成績不好,沒有考上大學。當她不知所措的時候,菲爾爸爸對女兒講了一席話:“你并不是一個失敗者,你的價值、天賦、潛能不是一個普通的實驗就能測出來的,你在找自己的路,20歲就是要這樣,抓住機會、犯錯誤,并從中學習,我們支持你”。后來海莉通過對于時尚的理解,努力學習通過了一本當?shù)貢r尚雜志的面試,得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從這個片段可以看出分析性思維經常常以個人為中心,在復雜的社會和人際關系中,重視個人利益。
2.3 內向型與外向型
中國傳統(tǒng)思維對象指向內部而非外部。在內向性思維方式的長期影響下,整個社會顯得“內向”、“內省“、內斂”。而西方思維模式具有外向性的特征,思維的對象傾向于外界。在外向險思維方式的長期影響下,整個社會顯得“外向”、“外求”、“外張”。兩種思維方式對中美家庭教育的影響十分明顯。
《家有兒女》表現(xiàn)出中國人的內向和回避十分明顯。開完劉星的家長會,劉梅大概猜測到了結果,故意迫不及待地追問夏東海:“老師都給告什么狀了”。而爸爸夏東海似乎不想回應,借著喝藥回避問題。中國父母出于對孩子的關愛,有時會選擇回避話題,這種內向含蓄深受中國傳統(tǒng)思維的影響?!赌Φ羌彝ァ穭≈校總€家庭成員都可以在家庭會議上面暢所欲言。一方面孩子敢于為自己發(fā)聲,不管是心直口快的艾利克斯,成熟的曼妮,還是想象力天馬行空的盧克。另一方面父母也要虛心接受指出的錯誤,一家人在交流會上其樂融融。在外向型思維的影響下,美國家庭教育是一種民主、平等的關系,大家直接簡單,更容易促進大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
3 結語
綜合上述的比較,中美兩國家庭教育在教育觀念、教育方式以及父母與子女之間相處模式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美兩個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維模式。在不同思維方式的影響下,中美兩國人民選擇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此,探析思維方式對中美兩國家庭教育的不同影響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探析造成這種差異的深層原因,為我國的家庭教育提供參考,同時更好地促進兩國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關世杰.跨文化交際學一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學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94.
[2]陳碩中.中美家庭“孝”倫理的差異研[J].田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28.
[3]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增訂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孔子著.張廣明,張廣亮釋評.孝經[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12:47.
[5]邵璇,張晶.中美家庭教育觀差異及跨文化交際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4):146-147.
[6]譚苗,傅廣生.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試析思維方式對中美養(yǎng)老保障制度的不同影響[J].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5(07):67-70.
[7]夏靜,要一丹.從《家有兒女》和《摩登家庭》看中美家庭教育觀的差異[J].名作欣賞, 2013(33):136-137.
[8]楊文霞.中國傳統(tǒng)“和”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76.02757063-5DE6-40F0-A09E-535A2B7CF6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