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蘭
摘 要:古詩詞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以豐富的情感、生動形象、富有節(jié)奏感的語言,成為人類精神營養(yǎng)豐富的滋補品。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感受它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形成健全人格,是很有積極意義的。在當前的古詩詞教學中存在著各種問題,只以單一的教學形式進行教學,學生對古詩詞的情感美和意境美未能切身感受,學習的意義就大打折扣,所以要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古詩詞的作用,就要認真分析存在的問題,努力探索更好的方法,使古詩詞教學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古詩詞; 策略; 朗讀; 想象
一、當前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中,古詩詞是中國燦爛文化的一個縮影,是先輩們的智慧濃縮,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每一冊都有好幾首古詩詞,特別是中高年級更多些,這樣的教材設計不是無的放矢,而是有著它本質的意義的,它的目的也很單純:讓中國文化在每朝每代都有傳承。而當前語文老師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著以下這些問題:
(一)大部分教師都是以教材為本,目標定位,教學設計往往是把解釋詞語句子的意思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忽略了古詩最具光華、最耐人尋味的意蘊。往往是先逐字逐詞地解釋,再是理解每個句子的意思,最后串講整首古詩的意思,學生把這些意思抄下來背出來就完成了,到此便達成了教學目標。很多學生根本就沒能正確理解古詩的意境,領會古詩的內(nèi)涵,體會作者的情感,只是生搬硬套、死記硬背。
(二)古詩文的語言與現(xiàn)代語言有著較大距離,學生自主理解難度較大,常常是教師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此詞何意,彼句怎解,寫作特點如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等等。學生自讀感悟,從詩中讀出自己的獨特體會,讀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鮮明的個性的時間和空間都很少,多的則是被動的聽取和記錄。
(三)重背默,輕朗讀。在很多的古詩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朗讀的時間很少。常常是在課堂開始學了生字讀一遍,然后理解詩意后再讀一遍,一首詩“學完”,總共讀了兩三遍。讀中感悟,讀中體驗情感顯然是“不可能的任務”??峙麓藭r還有不少學生連讀通都存在問題,更遑論對古詩的理解了!
以上所講的古詩文課堂教學將古詩文最具價值的神韻剝離肢解,課堂變得沒有神采,索然無味。針對這些問題,如何解決?這是一個我們所有語文老師應該探討的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認為古詩詞教學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二、古詩詞教學的應對策略
(一)充分發(fā)揮朗讀的作用
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決定了古詩文閱讀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內(nèi)容的深度,而在于積累語言,增強語感,提高文學修養(yǎng)的廣度,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領會。特別是課外閱讀,只要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可,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誦讀,感受。詩詞中更深層次的意思,自會隨學生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而逐步領會。閱讀教學以讀為本已為大家所共識,而古詩文的教學中,“讀”尤其應當成為“正宗嫡派”之法。這一點,古人有許多精辟的見解和優(yōu)秀的經(jīng)驗,自無須贅言。《課程標準》各學段古詩文閱讀的教學目標中也都強調(diào)了“誦讀”二字,要求在讀中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讀中體驗情感,讀中感受語言美。古詩文的教學應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上承傳統(tǒng)教育之優(yōu)秀經(jīng)驗,下接現(xiàn)代教學理論的“活水”,采用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積淀。
(二)充分啟發(fā)聯(lián)想和想象
我國古典詩詞言約意豐,貴在含蓄,時空跌宕,跳躍騰挪,非聯(lián)想、想象不能領悟其意境、意趣。 “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頭春意鬧”“云破月來花弄影”,一字風流,境界全出。老師就要啟發(fā)學生通過聯(lián)想、想象,再現(xiàn)春江碧透、柳綠桃紅、蜂蝶翩躚、鶯飛鳥鳴或者月影姍姍、風來花動、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領會詩句深邃的意蘊和含蓄的感情,獲得閱讀欣賞的愉悅和二次創(chuàng)造的滿足。古詩詞浸潤著漢民族的審美意趣,多借景抒情、托物寫志、詠史寄興、即事感懷,又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擬人比喻等表現(xiàn)手法,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能力。“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讀者只有放眼廣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飄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葉孤舟、一竿魚釣和一孤苦老頭,才能讀懂作者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中的漁翁,寄托自己孤傲清高的情感和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苦惱,才能走進一個在宦海中雖幾遭打擊、幾度浮沉仍癡守節(jié)操、孤寂憤怨的靈魂深處,實現(xiàn)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而這是可以通過不斷地誦讀,體悟來實現(xiàn)古今思想的溝通,靈魂的共聯(lián)的,所以,聯(lián)想和想象是古詩詞學習的課外活動重要形式,同時也要在誦讀的基礎上才能達成一致——詩歌表演中更能指導其欣賞作用和創(chuàng)造精神渲泄得淋漓盡致。
(三)努力拓寬知識面
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越豐富,他們對詩詞的領悟就越豐富深刻。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閱讀了解古詩詞方面的知識,形成積淀。如:作品積累、詩詞常識、鑒賞方法、名家賞析的文章、背景知識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風格特點等。通過這樣引導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掌握。主要的方法是:一是從課內(nèi)向課外擴展,嚴格要求學生背誦一定量的課內(nèi)外作品,在背誦中豐富積累,在涵詠中感悟陶冶。二是引導學生通過專題探索掌握詩詞的一般常識。比如詩詞的題材類別、意象、意象與情感、意境、風格、表現(xiàn)手法、朗誦技巧等。三是推薦并指導學生閱讀詩評名家賞析詩詞的文章、書刊,讓學生走進經(jīng)典、走進名家大師,感受他們的學識、睿智、氣度,開拓視野,開闊胸襟,培養(yǎng)大氣,提升自我。四是指導學生廣泛深入地研究一些作家的傳記(評傳),走進歷史走進詩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時代風云、生活遭際、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折射,從而深潛到文化的深層,感悟人生真諦和宇宙哲理。
古詩詞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結晶。古人給我們留下了這么豐富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老師要義不容辭的擔負起傳播中華文明和傳承中華文化的傳承者的責任,讓古詩的智慧在歷史長河中永遠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許春英.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8年03期
[2]林旗烈.新課標背景下古詩詞教學之我見[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年05期760E0DC1-3658-46B8-BF14-80C977F57F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