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速普及與通信技術的發(fā)展,微時代悄然來臨。大學生群體逐漸成為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體系的主力軍。在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與行為規(guī)律等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轉變。部分大學生甚至產生了厭世心理、社交障礙與人格缺陷等問題。由此,微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關鍵詞:微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微時代是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基礎、以通信技術為核心、以便攜式移動智能終端為媒介的新媒體運營時代,其具有傳播效率高、內容更新快等優(yōu)勢特征。本文簡要介紹了微時代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并提出創(chuàng)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策略。
1 微時代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①有利于大學生參與社會交際,拓展人際關系網(wǎng)絡,增強大學生的人權意識。②有利于大學生客觀認知社會角色,在成為遵紀守法社會公民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價值,為社會發(fā)展貢獻力量。從某種角度來說,微時代也是大學生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重要媒介。
2 微時代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
在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極易對網(wǎng)絡產生依賴心理。網(wǎng)絡空間具有自由性、隱秘性與虛擬性等特征,被大學生視為宣泄情緒、釋放心理壓力的重要平臺。一方面,能夠滿足大學生的心理欲望,另一方面,這些紛亂冗雜的信息內容超出了大學生的自我控制限度,極易使其沾染不良風氣。
再者,微時代會加重大學生的信任危機?;ヂ?lián)網(wǎng)的隱秘性與虛擬性,使得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出于自我保護心理產生嚴重的信任危機,這種信任危機具體體現(xiàn)在情感空白、虛假待人等方面。同時微時代還會加重大學生的道德危機。
3 微時代背景下,創(chuàng)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的策略
3.1利用新媒體工具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
當下,微博與微信是備受人們青睞的社交媒介形式,便于資源共享與信息交互。大學生可以利用微博與微信發(fā)表個人觀點,互享信息資源,溝通感情。對此,各高校應合理利用新媒體工具,促進大學生的溝通交流,以便全面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
如今,多數(shù)高校都設有官方認證的微博,但學生對其關注度極為有限。針對這種情況,學校應在關注時事政治的基礎上,添加一系列學生感興趣的板塊,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心理輔導的積極性?;蛘吒咝=處熆梢岳梦⒉┡c微信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變化,進而采取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措施進行心理疏導。又或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還可以定期組織以關注心理健康為主題的公開課,促進學生群體的溝通交流,在必要的情況下給予學生幫助,完善其心理素質。
3.2利用新媒體工具開展線上心理咨詢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當學生意識到自身的心理認知與其他人存在差異時,往往不會主動咨詢心理醫(yī)生。面對面的心理咨詢方式,不易于學生卸下心理包袱,吐露真情,甚至還會導致學生產生自卑心理。針對這種情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網(wǎng)絡媒介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幫助學生減輕心理負擔,緩解緊張焦慮情緒。高校可以聘請一些責任意識強的心理學教師與學生溝通交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不斷健全人格,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針對已經得到證實存在心理問題,且愿意接受心理干預的學生,學校要注重個人隱私的保護,避免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3.3加強監(jiān)督管理,形成良好的“微文化”
在微時代背景下,微博與微信的信息傳播速度非??臁5陀^的說,信息監(jiān)管方面仍存在一系列問題,這導致虛假信息膨脹,惡意言論橫行,甚至是出現(xiàn)違法犯罪信息。對此,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學生客觀認知網(wǎng)絡信息,并督促學生積極舉報負面信息,及時遏制惡意言論的散播。
3.4建立健全的校園網(wǎng)絡運營管理制度
各高校應聘請專人負責微博運營管理工作,凈化網(wǎng)絡環(huán)境,豐富內容形式,為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優(yōu)質服務。另外,高校還要結合自身的辦學理念與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微博運營管理規(guī)范,促進官方認證微博平臺的高效、穩(wěn)定運行。
4 微時代背景下,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策略
4.1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轉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微時代的個性化特征,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教育模式。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秉承與時俱進的基本原則,轉變教育理念。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增強責任意識與安全防范意識,時刻警惕消極、反動信息,確保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加強心理關懷與疏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健全人格。
最后,長期沉溺于網(wǎng)絡空間,極易導致學生的思維意識與行為習慣異于常態(tài),甚至是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善于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掌控學生的情感訴求,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化解心理危機,從而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4.2基于微時代背景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結合學生的行為特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迎合學生的興趣設置教育內容。且善于分析“微言”中的含義,深度探索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價值。為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密切關注新媒體中的熱門話題,并且巧妙的將這些信息資源融合到教學案例中,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4.3基于新時代背景,創(chuàng)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在日常教學中,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運用課堂講授、小組討論與創(chuàng)設情境等多元化教學形式,吸引學生注意力,促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中。在課余活動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還可以運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工具,與學生保持良好的溝通交流;或者創(chuàng)建心理健康教育公共網(wǎng)絡,便于學生實時咨詢。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微時代的悄然來臨,這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利條件,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強有力的沖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轉變思想觀念,靈活運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工具,創(chuàng)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從而徹底提高教育工作質量,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陶然.”微”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探究[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17(19).
[2]彭玉蓉.“微時代”大學生網(wǎng)絡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D].天津工業(yè)大學,2017.
[3]史秀玉,袁道福.“微文化”視閾下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模式的創(chuàng)新研究[J].浙江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4)
作者簡介:
金蘭,女(1989.1——),吉林延吉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大學生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