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瀟然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把語文學科的性質完整地表述出來了,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具有工具性。語文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統(tǒng)一的。那到底什么是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呢?在語文課堂上又如何實現(xiàn)二者的統(tǒng)一呢?下面是筆者的一些思考。
工具性
語文的“工具性”,是指語文本身是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符號,是人腦的思維工具,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也是一門基礎學科,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和保證。同時,語文可以傳承文化,傳達社會價值觀,從而維系社會的正常運行。
人文性
語文的“工具性”作為符號的工具屬性,與“人文性”的關系表現(xiàn)為形式與內容的關系:通過語言符號表達人文情感。語文教學的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能夠正確感知世界、認識世界,在學會使用語言符號的基礎上應用符號表達思想感情,做一個聽、說、讀、寫全面發(fā)展的有思想的人,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人類文化(特別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做出貢獻。這就意味著它還要具有深層次的“人文性”。
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重要文化特性,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中豐富的人文內涵,決定了這一課程性質。人文性,可以理解為人性與文化性的整合,包括價值、文化傳統(tǒng)、道德、情感、人性、人存在的意義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在朗讀感悟中,體現(xiàn)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 朗讀是教學中重要的一環(huán),葉圣陶先生說:“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fā)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應一?!闭n堂閱讀是一個“走近文本——走進文本——走出文本的反復的螺旋上升的過程。
首先,教師要通過多種手段讓學生走近文本,引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心向,形成積極的閱讀狀態(tài)。其次,教師要充分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悟情誦讀。
課堂上讀要有層次性,與詞句理解情感體會有效融合。如執(zhí)教《我們愛你,中國》這一課時,通過自讀學生體會、歸納作者是從哪幾方面歌頌偉大祖國的。再讀文本時,引導學生把自己最喜歡的方面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體現(xiàn)了學生的獨特感受。最后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多姿多彩的祖國,組織學生評比讀。這樣一來,學生讀得越來越投入,對文章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入。
總之,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把自己的個性獨特體驗表達出來,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利用各種策略將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之中,讓學生直觀感受課文的意境,從而體會到文章豐富的人文內涵。
在品詞析句中,體現(xiàn)二者相生的自然融合 品詞析句是觸摸作者豐富的內心、感受作者跳動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維的過程。通過對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的仔細品析,想象作者的心中的景和情。
筆者認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挖掘文本語言的訓練點,進行語言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如執(zhí)教《貓》這一課時,課后練習題有這樣一道題: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從哪些地方體會到的?引導學生思考這一問題時千萬不要脫離文本,要細細品味,喜愛之情是滲透在字里行間的,要引導學生抓住語言文字體會情感,抓重點詞句。在我的引導下,有的學生說文中小貓來到院子破壞花草,枝折花落作者也不生氣,可見作者特別喜歡小貓。聽到這樣的回答我欣慰地笑了,我的學生們已經有意識品詞析句了。
可見,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品詞析句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就實現(xiàn)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師生其樂融融。
在“理解內容”與“領悟表達”中,尋求二者和諧相生的路徑? 毫無疑問,學習一篇課文,當然要理解課文內容,也要感悟文本內涵。但我們都知道,從學習語文的角度講,僅僅理解課文內容是不夠的,還要關注言語形式,領悟表達方法。因為理解內容解決的是“寫什么”的問題,領悟表達方法解決的是“怎樣寫”的問題。
閱讀教學應在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同時,有意識地讓其咀嚼文本的言語形式,學習遣詞造句、布局謀篇、表情達意的方式,進行積累,運用語言訓練,達到理解與運用語言文字,不僅要知道文章寫了什么,還要知道如何寫的,體會這樣寫的好處。這樣才能更好的引領學生行進在二者和諧相生的路上。
如在執(zhí)教《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學習描寫“孔隙”這一自然段時,我巧妙引導學生感悟寫法,借其他事物、人物的感受及心理活動的方法來體會空隙小、窄的特點。然后體會這樣寫的好處,最后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寫一段話。
總之,閱讀教學一定要重得言、重得法、重得能,把課文作為例子,用課文來教會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讓學生逐步形成獨立的閱讀能力。并在其中滲透品德教育、情感熏陶,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真正地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從而全面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北京市大興區(qū)龐各莊鎮(zhèn)第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