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身邊史料”的運用在減少學生對歷史的陌生增強課堂的親和力、引起學生的共鳴、增強學生對故鄉(xiāng)的情懷、史料搜集鑒別、增強學生的實證意識等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凇吧磉吺妨稀钡臍v史課堂史料實證教學可操作性強,更有利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高。
【關鍵詞】身邊史料;史料實證;教學
史料實證是《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所規(guī)定的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在史料實證教學中,許多教師常見的做法是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引入大量的教材之外的史料,在史料解讀中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種做法存在許多問題,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
一、“身邊史料”實證教學的實施及價值分析
(一)更能減少學生對歷史的陌生感,增強課堂的親和力
歷史學科最大的問題就是讓學生感覺到“太遙遠”,很難原封不動地“回放”。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xiàn)存的史料。相對于其他史料,“身邊史料”更能減少學生對歷史的陌生感。比如,岳麓版必高中歷史修二《精耕細作農業(yè)生產模式的形成》一課,由于生活經驗不足學生對于教材中介紹的翻車、筒車、曲轅犁等生產工具的工作原理及其對農業(yè)生產的作用一時很難理解。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周末時間進行社會調查,其實翻車、筒車在部分風景區(qū)還有遺存,曲轅犁在一些農村甚至還有使用,這都可以成為歷史課堂教學的資源。學生通過現(xiàn)場觀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翻車和簡車如何把水從低處運到高處,曲轅犁如何調節(jié)深淺,克服直轅犁“回轉相妨”的缺點。通過社會調查接觸實物史料,學生可以感受到歷史就在身邊,即使它難以理解,也一定能減少陌生感。歷史學習會因熟悉而減少阻力,歷史課堂也會因對話而更具親和力。
(二)更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強學生對故鄉(xiāng)的情懷
引導學生熱愛歷史、熱愛故土是歷史教師的追求之一,但這從來都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可操作性的教學行為,基于“身邊史料”的史料實證教學可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比如在岳麓版必修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課,講到三省六部制時,可以引入一則典型的鄉(xiāng)土史料——莆田市中心廟前老街的“大宗伯第”,這是明代禮部尚書陳經邦的府第,至今仍然保存得比較完整,學生可以通過實地考察,清楚地了解禮部尚書的基本職責,權利特點等,進而全面理解三省六部制,更重要的是會因為教科書中的結論能夠在自己的家鄉(xiāng)得到實證,會讓學生對家鄉(xiāng)產生由衷的自豪感。再如這一課講到科舉制時可以引入莆田宋代榜眼陳俊卿“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等莆田人在艱難環(huán)境中自強不息,勤奮求學的典故,則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熱愛和對故鄉(xiāng)的情懷,這既是史料實證精神的體現(xiàn),又可以涵養(yǎng)家國情懷。
(三)更加便于搜集、鑒別,增強學生的實證意識
鄉(xiāng)土史料來白身邊,教師和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距離近的優(yōu)勢,通過實地求證、訪談等方法去調查了解,從而達到史料鑒別的目的。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如果通過對身邊事物的觀察,在身邊就能夠得出相應的結論,那么它的可信度將會大大增加。教材和教師用書中提供的史料大都經過專家學者的篩選甄別,從專業(yè)素養(yǎng)的角度來說他們比中學一線教師通常會更勝一籌,因此教材和教師用書中提供的史料的可信度也相對較高。
從史料搜集的角度來說,身邊史料的搜集更為方便,比如在《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一課中,講到服飾的變革,如果有中山裝和旗袍等實物史料的展示,那將給學生以直接的感觀刺激,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與想象。而這又是十分容易做到的,教師只要在生活中稍加留意即可,因為中山裝和旗袍至今依然流行。從學生的角度來說,距離近便于操作也就更能提升學生史料鑒別和史料實證的意識。
(四)更加符合課堂教學實際,提高歷史教學實效性
對于課堂教學來說,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在40~45分鐘內不宜引入太多的史料。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為了激發(fā)學生興趣而大量補充教材之外的史料,造成課堂容量過大,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比如岳麓版必修三《筆墨丹青》一課,為了說明文人畫的特點和發(fā)展過程某教師引入了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唐代閻立本的《步輦圖》、韓湟的《五牛圖》、周昉《簪花仕女圖》,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宋徽宗趙佶的《聽琴圖》,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夏圭的《松溪泛艇圖》、揚無咎的《墨梅圖》,元代倪瓚的《六君子圖》,清代八大山人朱耷的《鯰魚圖》《孤禽圖》、鄭板橋的《墨竹圖》等十三則史料,有文字、有圖片,整節(jié)課用五十幾張幻燈片展現(xiàn)出來,可以說圖文并茂、聲畫俱存。從表面,他選擇的都是名家之作,一節(jié)課史料豐富,內容充實,但因為數(shù)量太多,在史料分析時該教師卻蜻蜓點水,一閃而過,學生應接不暇,對于史料不能真正“吃透”,史料實證能力的培養(yǎng)也就成了空中樓閣。
實際上大可不必舍近求遠,要說明文人畫的特點和發(fā)展過程,教師首先應該采用的是教材中的史料。教材本身就是一個經過甄別篩選的史料庫。比如,人教版中的“學思之窗”“資料回放”;岳麓版的“解析與探究”“閱讀與思考”;人民版中的“資料卡片”“材料閱讀與思考”等都提供了生動翔實、圖文并茂的史料。同時,教師教學用書也選編了大量的史料。本課教材正文中展示了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宋馬遠的《山徑春行圖》、清八大山人的《松鷹圖》等圖片史料,在課后“知識鏈接”部分提供了中西繪畫差異的文字資料,“閱讀與思考”部分也提供了北宋文人畫的文字資料。如果給足時間,充分分析教材中提供的材料,那么學生一定能夠做到“論從史出”梳理出文人畫的發(fā)展過程并明確其特點。
正如張文質教授所言,教育是慢的藝術,需要細致、耐心,課堂教學也應該慢一點,等一等被落下的靈魂,教師不能讓學生在幻燈片的不斷閃爍中,失去對歷史的興趣。草草看十則史料,不如認認真真分析一則史料,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的效果會更好。
二、“身邊史料”實證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基于“身邊史料”的歷史課堂史料實證教學有諸多好處,但也有很多問題必須加以注意。
1、運用“身邊史料”不能成為教師偷懶的借口。運用“身邊史料”絕不意味著可以不去搜集整理其他的史料,相反教師應該在與其他史料充分對比的前提下?lián)駜?yōu)選用,讓最典型的材料呈現(xiàn)在有限的課堂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身邊史料”的優(yōu)勢。
2、要特別重視對“身邊史料”的鑒別。史料并非都是客觀真實的,無論是通過何種途徑獲取的何種類型的史料,都有可能出于各種有意或無意的主觀目的進行偽造。對史料的鑒別是形成正確、客觀的歷史認識的重要前提。尤其是鄉(xiāng)土史料,教師在引用之前必須進行最嚴格的求證,如果是歷史遺跡、遺址、最好要親自到場去對照確認,如果是口傳史料,也應得到多角度的應征,要弄清史料的來源,了解其史料價值。史料來源是判斷史料真?zhèn)位蛘邇r值的一個重要指標,沒有來源或者來源不明者難以判斷其真?zhèn)位騼r值。歷史教學不能為了課堂的親和力而失去了其應有的科學性。
3、運用“身邊史料”進行史料實證教學應與課堂整體協(xié)調。史料實證只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不能為了實證而忽略了其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更不能為了史料實證而忽略了課堂整體效果。史料的引入要與課堂時間的整體安排相吻合,把握好引入的量,控制好分析的度。
史料實證是一個嚴謹?shù)恼撟C過程,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到課堂的容量和學生的接受程度,科學選取可操作性較強的史料,從而提高歷史課堂史料實證教學的實效性,將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張文質.教育是慢的藝術:張文質教育講演錄(第2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徐潔.“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探究[J].歷史教學問題.2018(1).
[3]陳昭鵬,席長華.“史料實證”的再理解[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8(6).作者簡介:譚道勇(1981-),男,莆田哲理中學,中小學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 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