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惠
摘要:綜合實踐活動強調要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fā)展需要出發(fā),基于學生已有經驗,打破學科界限,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本文從“尋找、暢想、行動、成長、思考”五個層面遞進,闡述建設微電影博物館的邏輯和路徑,鼓勵學生面向生活,從自身成長需要出發(fā)嘗試建設“兒童模擬博物館”,在不斷拓展的活動時空和活動內容中看見自己的經歷,看見自己的思考,看見自己的成長。
關鍵詞:兒童模擬博物館;微電影;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fā)
“兒童模擬博物館”是指兒童在校園內模擬社會專業(yè)博物館的建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某一個事物或某一種現(xiàn)象,經歷深度考察、探究、追蹤、記錄等過程,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收集的素材在本班教室或在學校長廊、門廳、專用教室布置成一個主題博物館,博物館的每一項內容均是學生探究、發(fā)現(xiàn)、制作和體驗的成果。
那么,我們是否可以通過建設“兒童模擬博物館”這一載體,為學生創(chuàng)建有意義的學習經歷,讓學生將教材中有經驗性的知識內化為經歷性的活動,通過探究知識的源起與發(fā)展過程,讓活動的實施真正成為自己需求經歷的過程。有效地設計綜合實踐主題活動的邏輯和路徑,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讓學生看見自己的成長。
尋找承載校園記憶的地方
微電影是我校的特色課程,希望孩子能夠通過微電影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所以,課程的標識是“金眸子”——用眼睛看,用心靈看;看見自己,看見世界,用一種自由的新方式去看見自我、融入社會、探索世界。
確實在每年的微電影節(jié)中看見了許多:一、二年級的學生畫繪本、演繪本;三、四年級的學生寫劇本、演劇本,與五、六年級的學生一起導演一部完整的電影——微電影成為學生和世界理性交流、擁有原則性與責任感的重要途徑,也成了學生校園生活中最美好的記憶。但是,微電影節(jié)結束后,我們又該如何收藏這些體現(xiàn)學生成果的簽名墻、電影海報以及優(yōu)秀的微電影呢?
基于“兒童模擬博物館”的建設理念,組織一項關于微電影博物館建設的主題實踐活動,無疑是一次最有意義的學習經歷,最重要的是這個博物館承載著學生最美好的校園記憶。
成為體現(xiàn)“自己”的地方
建設“微電影博物館”自然應該尊重在校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和自身發(fā)展需求,把校內的學習和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創(chuàng)造一個適合兒童天性的新環(huán)境。為提高更多學生參與微電影館建設過程的主動性,我們開展了一項“民意調查”,讓每一個學生暢想:你希望我們的微電影博物館是怎么樣的?
不得不感慨學生的理解能力,五花八門的回復鋪天蓋地地涌來:“我希望我們的博物館是完全開放的”“里面應該有一個放映廳,放映我們自己拍攝的微電影”“我心中的微電影博物館就像一個時光隧道,能夠穿越過去和未來,看到過去卓別林的無聲電影,看到將來的科幻世界,里面有我最喜歡的電影人物:美國隊長、蜘蛛俠,還有恐龍……”
我們驚奇得發(fā)現(xiàn)了學生回復里出現(xiàn)最多的一個共同字眼:“我”。是的,既然要建設一座學生的博物館,那就應該順應學生心中所想——不需要宏大,但場館的布置是他們所希望的,里面的故事也是他們所經歷過的,讓博物館真正成為真正體現(xiàn)“自己”的地方。
“行動”是博物館的建設路徑
杜威認為,教學過程應該是“做”的過程。在微電影博物館的建設初期,我們也在思考如何“做”好這個主題。我們認為“做”即行動,行動就需要有“人”,那么博物館的建設者應該是誰呢?設計師?學校管理層?老師?最后,我們否定以上所有答案,認為應該從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經驗出發(fā),讓校園里的學生成為建設主體,因為只有學生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有學生才知道同齡人喜歡什么,活動的實施也應該是處處看到“學生”的行動。
發(fā)出招募令,組建設計團隊 有了思想,我們立即付諸行動。學校面向全校“招兵買馬”設計微電影博物館。很快首批設計師12名到位,最大的是被公認為“最出色的漫畫家”六年級男孩,最小的是一個特別喜歡動畫片的二年級小女孩。不同愛好、不同年齡的人組合在一起,為了一個相同的夢想組建了團隊。
圓桌會議,統(tǒng)一設計理念 課間操間隙、放學以后,會議室、電影館工地,只要有空,學生們就聚在一起進行圓桌會議,展開頭腦風暴,力求達成一致的博物館設計理念。他們在一次次討論、一次次否定中分頭進行圖紙設計。為豐富設計內容,他們還尋求班級同學幫助查找各類影視資料,收集學校微電影課程歷史。
召開聽證會,更多同學參與 為了得到更多人的參與,學生又多次召開聽證會,他們不僅邀請學校的同學參加,還邀請校長老師們參加,每一次他們都會認真陳述自己的建設過程,在宣傳設計的同時也希望得到更多同學的認可。聽取不同的聲音后,他們又反復修改效果圖,力求達到最佳效果。
聯(lián)手設計師,效果圖變實景 要把自己畫出來的設計稿變成真實的建筑,還是要招投標建筑公司,于是,經過學校的牽線,學生們確定了一家公司開始施工。期間,他們同施工人員數(shù)次踏勘現(xiàn)場,達成共識后才開始實景搭建。
隨著主題詞、主題宣傳墻、優(yōu)秀微電影展播區(qū)、電影知識長廊、微電影課程展示墻、戲劇教室、微電影道具陳列室的陸續(xù)呈現(xiàn),隨著7個小矮人、哈利波特等人物形象的私人訂成品放入相應的擺放區(qū),學生們都不敢想象這些都是自己的創(chuàng)造成果。對他們來說,這里的每一個陳列都代表著一份獨特的記憶,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他們對物件的各個色調、細節(jié)、神韻都了然于心,而且熟知關于它的故事和傳奇。博物館是一個小小的世界,但這也是“我”最具安全感的地方,是“我”心靈的柔軟處,慰藉地。對于學生們來說,這就是建設微電影博物館目的與意義。
成長,在實踐中提高素養(yǎng)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真實的學習,微電影博物館的建設,恰好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的環(huán)境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認識、分析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促使學生將學習與生活、社會有機整合,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四大關鍵要素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yè)體驗得到彼此滲透、融合貫通,從而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發(fā)展,社會責任感得以提升,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生活、職業(yè)世界和個人自主發(fā)展的需要。
考察探究,深度學習行為的持續(xù)發(fā)生 博物館建設項目,連接了真實世界且符合學生現(xiàn)實需要的學習任務,最大限度地促發(fā)了學生對微電影知識的探究性學習和深度學習行為的持續(xù)發(fā)生。比如,“我最喜歡的十大兒童電影”調查結果出現(xiàn)了,但同學們的學習卻沒有結束,他們自發(fā)對每一部電影進行賞析,然后寫出優(yōu)秀電影推薦信遞交給校長室,并建議學校電視臺開設“佳片有約”欄目,每一期電視節(jié)目介紹一部優(yōu)秀影片供同學們欣賞。
學生們的建議學校也欣然采納,并邀請他們成為欄目主持,如今該欄目成為了全校學生的最愛。而這些學生因為有了欄目的支持,促使他們對電影知識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學習,并且這種學習行為將得到持續(xù)進行。
設計制作,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得以凸顯 在微電影道具陳列室里,有許多學生自己制作的道具,有面具、武器、服飾等等,其中最醒目的是守門的“擎天柱”和“大黃蜂”,有兩米多高,學生們找來不同形狀的盒子制作,畫好顏色后拼裝組合,栩栩如生,讓人不得不感嘆學生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
而這里陳列最多的就是大量的宣傳海報。這些海報曾經張貼在校園的各個地方,微電影節(jié)結束后,被收藏到這里作為永久的珍藏。最珍貴的要數(shù)《影子》,他們一個劇組就繪制了9幅海報裝訂成一本小冊子。一天,市教育局領導來學?!拔⒎皆L”,在走廊、教室門口、大廳玻璃等地都看到它的身影后驚喜地說:這所小學,有點大學的味道啊。
職業(yè)體驗,工程監(jiān)管需要有模有樣 在博物館的建設中,學生們時刻變換著自己的角色,有時候是程序員,有時是美術設計,有時是文字編輯,而在施工隊進駐博物館建設期間,他們則化身為工程監(jiān)管。校園內時刻關注著博物館進程的學生一次次進行現(xiàn)場踏勘,他們始終關注著現(xiàn)場的效果,關注材質的選擇、材料的質量,關注工程的進度,儼然把自己當成了博物館的主人,同時又是工程的小監(jiān)工。在他們的共同監(jiān)管下,工程質量可想而知。
服務社會,服務他人,樹立責任感 每個博物館都需要一項社會服務——為需要者提供導游講解。小導游也來自全校,進行集中培訓后小導游們就以自己的勞動滿足了他人的需要,服務對象有剛剛進入小學還看不懂文字的低年級,有外校慕名而來參觀的小朋友以及來自各地前來學??疾斓母鞣絹碣e。學生們在不同的人群面前落落大方,侃侃而談,相信當他們揚著自信的笑臉如數(shù)家珍地介紹博物館的“前世今生”時,也獲得自身發(fā)展,提升實踐能力,成為履職盡責、敢于擔當?shù)娜恕?/p>
思考與尋找心靈歸宿
微電影博物館的建設為學生提供了有意義的活動情境,幫助學生建立了學習與生活的有機聯(lián)系,讓經歷更可見,讓思考更可見,讓成果展示、活動評價更可見,讓學習真實發(fā)生。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是讓我們看見了學生的成長,看見了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對學生而言,是他們在活動中看見了自己。
看見生長 生長是一個持續(xù)不斷的過程,沒有終極目標。兒童模擬博物館的建設最大限度尊重了兒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學合乎兒童心理發(fā)展水平的興趣和需要的要求,讓學生從周圍世界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lián)系的整體認識,從而讓自己的價值認同、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chuàng)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不斷生長。
看見經歷 哲學家康德說:“人是一個有限的理性存在,但有無限的可能性?!碧幵诎l(fā)展過程中的兒童更是有無限的可能性。教師并不是刻意地確立或預言兒童的可能性,但必須不遺余力地去尋找種種可能性,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個有意義的學習經歷。而此刻,如果我們認定“兒童模擬博物館”的建設能夠讓兒童“有可能發(fā)生有意義的學習”——不是為了單純認知而是為了探索世界的學習,那么,我們有理由相信其實校園里的每一個兒童個體都可以建設一座心中的個性博物館。
看見心靈歸宿 人生的意義在于,一定要深信每個生命都是一部百科全書、一座圖書館、一份物品清單,它可以不斷地被重新排列,不斷地被重新組合,以一切你可以想象到的方式,收藏生活過往。就如70年代的人,小時候曾為得到一本喜歡的連環(huán)畫不吃早飯存下飯錢;80年代的人,小時候曾為一張心愛的郵票不得不拿出另一樣心愛物品置換,集火花、集硬幣、集公仔玩偶……總有很多喜好和一些情不自禁就想擁有的物件,把它們一件一件珍藏起來,慢慢的,就堆積成了一座自己心中的博物館。
參考文獻
康橋,杜威:教育即生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浙江省諸暨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荷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