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程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在整個小學語文課教學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要抓好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并使其行之有效,就要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經(jīng)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從以單元為整體推進、以讀為魂,并以學引路,以期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語文課堂閱讀;有效教學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該如何有效開展,這是語文教師長期探索的重大課題。比如,怎樣的語文課堂才能充滿著靈活、靈動與靈魂呢?怎樣的語文閱讀課教學才能既體現(xiàn)充滿語文味又體現(xiàn)有效性,并最終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呢?如此等等,這些同樣是筆者長期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受到困惑并急需解決的問題。后來,筆者有幸得到專家的指導,并在實踐中積極實踐,總結(jié)出針對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的一些策略,并認為這些策略可能更具有效性,因此,現(xiàn)將之梳理,以就教于方家。
一、以單元整體推進的策略
小學語文新課標強調(diào)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課堂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為課堂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作用就相當于指南針,指導學生找到正確的方向,并最終達到教學的目的,而課堂教學的指南針就是教學目標。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有完整的單元目標,單元內(nèi)的課文是有系統(tǒng)性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因此,以單元為整體推進課堂教學,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并獲取更為系統(tǒng)化的知識。
單元整體推進式教學法的基本理念是相信學生、依靠學生、解放學生、發(fā)展學生,把課堂的主動權(quán)全部還給學生,教師主要起創(chuàng)設(shè)情境和組織、引導、點撥的作用,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僅是讓學生能夠?qū)W會掌握本單元的基礎(chǔ)知識并具備相應的基本能力,同時更要讓學生能夠會學掌握本學科基本的學習方法并具備后續(xù)的學習能力。
二、以讀為魂的策略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一項基本功,書聲朗朗本身就是語文味的重要體現(xiàn)。學生的語感是靠閱讀感悟讀出來的,讓學生在身心舒暢的狀態(tài)下閱讀,從讀正確、讀通順,到讀懂、讀流利,再到讀出感受、讀出味道,文字經(jīng)過不斷地讀,才會彰顯出它獨特的魅力。
1.以境誘讀
教師通過設(shè)計實物、幻燈、圖片、影視等各種真實、逼真的媒介手段,誘發(fā)學生在“此情此景”中閱讀,從而激發(fā)他們的讀書興趣與熱情,并引起思想共鳴。如,在學習《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前,筆者先讓學生聽《五月的鮮花》這首歌,再通過自己動情的敘述,配以圖片、音樂等,使學生進入學習情境,更好地體會革命烈士不怕犧牲、寧死不屈的愛國之情。
2.以讀引讀
語文教師要學會通過自己讀來引導學生讀,如,可以選擇一些饒有趣味的篇章、段落、句子,通過教師做示范閱讀來激發(fā)學生讀書自己讀的興趣。教師要帶著情感去讀,這樣才能引導學生讀出情感來;教師還要認真傾聽學生讀,并在讀的過程中指出其讀得好的地方和需要加以改進的地方,并做必要的提示與修正。久而久之,學生在教師的引領(lǐng)下才會達到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與能力提升的目的。
3.以評促讀
教師要做好對學生的閱讀評價,并把評價的結(jié)果適時反饋給學生,這樣他們就可以更好地加以改進,并促進學生課文閱讀的正確方法。例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說:“我聽到了你把這個詞語讀得很重,為什么要這樣讀呢?”或是“讓我們學習他,一起讀讀”等,促進學生讀文。如,教《山雨》一課,在整體感知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自由朗讀最喜歡的句子,并說說為什么喜歡?再通過對“讀”的評議,領(lǐng)悟閱讀方法。如,通過讀好“沙啦啦”“丁——冬——”“像一曲無字的歌謠”,感受雨聲的美妙;通過重讀“綠得透明、綠得耀眼”“水淋淋的綠”等短語,理解雨色的美。這樣,以評價來促進學生閱讀的方法行之有效。
三、以學引路的策略
我們認為,設(shè)計教學流程應該是以任務為線索的,一篇文章的教學可以簡約地體現(xiàn)在“讀懂內(nèi)容”“品讀體驗”“拓展閱讀”這三項策略之中。
1.讀懂內(nèi)容
能夠用自己的話來表述內(nèi)容,低年級可能是零散的、瑣碎的,到了中高年級,逐步變成了比較概括的。所以,閱讀教學首先就是要“讀懂內(nèi)容”。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這樣設(shè)計閱讀:自己識字、釋詞、出聲地把課文讀熟練、讀通順、體會句子和段落的意思;與伙伴交流自主掌握的問題,向同伴請教不懂的問題。自主識字不僅要達到會認,還要達到能夠理解詞語的基本意思和一部分詞語在課文中的特定意義??捎谩罢埐殚喿值?,這個字有哪些解釋,在本詞語中要選擇哪個解釋”“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這個詞語”“在生活中,你會在什么情況先用到這個詞語”等用語貫穿課堂教學,并形成習慣用語,最后達到“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針對不同的文體,概括出不同的方法,形成規(guī)律。比如,可指導學生抓住“誰?干什么?結(jié)果怎么樣?”“誰?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東西?”,等等,通過這樣的方法,既可以加快閱讀速度,又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2.品讀體驗
在讀懂課文內(nèi)容的過程中,通過讀懂部分詞、句、段落的意思,學生對文章思想和情感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體會和感受。在體會思想感情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閱讀教學應追求“品讀體驗”。因為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對問題的發(fā)現(xiàn)和提出也逐漸深入。這些問題的發(fā)現(xiàn)與提出,一般指向事物的本質(zhì)。如,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為什么我們知道的是這樣的,而作者說的卻是那樣的?
教師要對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有效調(diào)控、歸類整合、合理編排,既要順其自然跟著學生思路走,把課堂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又要使課文的邏輯思路不至于因為不同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提出問題而造成教學思路的雜亂。對重難點問題或引導自求了解,或給以旁敲側(cè)擊,對有爭議的問題則應引導學生有層次地加以討論,不輕易否定;對開放性的問題,則要引導學生充分想象,大膽批判,各抒己見。這樣才能夠達到“品讀體驗”的目的。
3.拓展閱讀
在進行課堂設(shè)計時要思考文章的哪些詞語、句子、段落突出表現(xiàn)了作者的觀點(思想和情感);在品讀語言的過程中,教師要確定一個學習主題,吸引著學生去深入讀課文。針對不同的課文,所確定的學習主題是不同的,要有針對性。教師要放開手腳讓學生去完成主體任務的學習,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新感悟、新體會及時提醒,采用回讀、仿寫、背誦等形式,對文中的精美句段加以積累搜集;對于課堂上生成的情感目標要及時建構(gòu)主題或話題,進行拓展性閱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