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柱
摘 要:《道德與法治》作為德育學科,必須關注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為導向,引導學生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確學科的教育價值,以價值引領教學,能夠從學生不斷拓展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引導學生體驗與認同,倡導學生以實際行動踐行。
關鍵詞:教育價值;生活教學;有效途徑
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尤其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tǒng)領,積極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前瞻性要求與青少年品德發(fā)展、法治素養(yǎng)提升、健康人格形成的基本規(guī)律契合。自2016年秋季開始使用以來,一線教師在學習中提升、在交流中碰撞、在反思中求進,力圖讓學科的價值在日常的課堂學習中生長。筆者結合自身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實踐進行了深入探究。
一、植入生活教學,回歸德育課程的價值源泉
杜威曾說過:“教育即生活。”這就是說,教育存在于人的整個生活之中,不應該有脫離生活的教育。因此,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要回歸到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構建貼近學生生活的教育。在九年級《參與民主生活》的課時教學中,筆者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選用教材《運用你的經驗》版塊內容,講述的是九年級學生小澤舉報黑網吧的生活場景。這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也容易引發(fā)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對現實生活進行思考,明確民主生活重在參與。在此基礎上,啟發(fā)學生提出如何正確看待小澤參與的行為、我們還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參與、在參與的過程中我們應注意些什么等問題,這一組問題即構成了本課時教學內容的鋪展。在探究與分享環(huán)節(jié)中,教材呈現的是選舉投票、職工代表大會、政協(xié)委員調研、依法信訪、聽證會等生活場景,教師可根據教學實際的需要進行選擇并加以剖析,達成教學目標。在整個的教學場景中,學生經歷了一個從現實背景中引發(fā)問題的思考過程,從而真切地體驗到課堂學習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在幫助學生習得知識的同時,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也得到和諧發(fā)展。
生活是德育的源泉。在課堂教學中植入生活之源既能讓學生感受到課堂與生活的一體聯系,使教學活動具有感染力、說服力,更能激發(fā)學生理性處理生活的矛盾與困惑的熱情,更加熱愛生活。而要達成這一目標,教師要引導學生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善于開發(fā)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組織教學,為學生的思想道德成長服務。
二、回歸課堂中央,彰顯以生為本的人文情懷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中說到: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調查、參觀、討論、訪談、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中的問題,在合作與分享中擴展自己的經驗,在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增強道德學習能力。據此,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僅要關注教師的主導性,更要把學生擺在課堂中央,體現學生在課堂學習的主體性地位。筆者認為可從兩方面著手:第一,課堂教學要從注因“材”施教,轉向因“生”而教。學生個體在學習中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必須認識和了解學生,根據學生的特點,豐富教學方法,給學生思維活動提供足夠的時空,滿足學生的多維度需求。要善于激勵學生敢問、善思、能辨,讓他們在課堂的實踐學習過程中展示個性,讓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揚長補短,共同進步,從而真正做到因“生”而教。如課堂教學設問應關注“你是如何思考的”“對此,你的觀點是什么”“你如何評價他的回答”等讓學生充分展現課堂思維和能力。第二,課堂教學要提升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的質量。課堂上的師生之間的互動主要體現為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機會。教師和學生可以就某個問題進行共同探討,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既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程度,又強調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教學民主、教學相長的理念。
三、豐富課堂實踐,激活知行合一的成長密碼
知行合一,是學科教學的最終目標。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中進行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健康發(fā)展”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悟學科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理念。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知與體驗,在生活實踐中解決問題。例如,在《網上交友新時空》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對身邊同學、家人使用網絡情況進行問卷調查,分析網絡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的影響;其次對不同人群在使用網絡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類和分析,并提出解決的方案;最后對青少年學生如何合理使用網絡提出建議,形成班級同學合理利用網絡規(guī)則,并在《國旗下講話》向全校同學發(fā)出合理利用網絡的倡議。以這樣的方式教學,貼切生活,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共鳴。對真正為解決學生在使用網絡中出現的困惑、問題提供了感悟、分析、實踐、反思的過程,做到知行合一。正如魯潔教授說:“道德源于生活,為了生活。”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樹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更應強調了教師角色轉變。教師通過轉變角色,打破傳統(tǒng)的“重知識傳授,輕實踐養(yǎng)成”的教育觀念,不但傳授知識,更加注重傳授學習方法和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
花開應有壤,插柳亦成蔭。都說教學貴在得法。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從多種教學方法入手,通過組織多種活動來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在激發(fā)自主學習的欲望同時,也為學生健全的發(fā)展和高效課堂的順利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有效地架起學生與素養(yǎng)之間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