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
摘 要:伴隨新一輪課程改革進程的發(fā)展,素質教育理念也得到了高度重視,在當前中小學教育階段,教師也不再只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效果,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期學生能夠更加適應未來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因此,筆者提出形成正確教育理念,明確正確的教學目標,以及積極借助現(xiàn)代資源等策略,淺談如何有效地踐行素質教育理念的要求,逐步提升學生的全面素養(yǎng)。
關鍵詞:素質教育;教育理念;教學方法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當前課程教育教學也邁入了新的階段,但是,從實踐教學中我們能夠看到,仍然存在部分制約中小學素質教育理念有效滲透的不利因素,造成課堂教學效果不佳的現(xiàn)象。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教學的內容等,改進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使得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逐步實現(xiàn)全面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一、形成正確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師開展教育活動的指引,正確的教育理念能夠促使教師設計更加科學、更加合理的教育模式,但是,在傳統(tǒng)中小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所具備的教育理念落后,常常將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以至于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綜合發(fā)展。所以,在開展當前中小學教育工作中,教師應當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更好地踐行素質教育的要求。
首先,教師要注重學生本位。在現(xiàn)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指出,學生基于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逐步完成對知識的建構,強調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因此,在開展中小學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當將學生置于課堂中的主體位置,讓學生獲得話語權,更好地凸顯自身的作用。
其次,教師要注重因材施教。在多元智能理論中指出,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生長環(huán)境和成長的經歷,使得學生形成的智力發(fā)育環(huán)境和發(fā)育方向不同,當教師向學生教授同樣的內容時,學生也會由于自身的理解能力不同,造成學習質量的差異,所以,教師應當樹立差異意識,關注學生之間的不同。
最后,教師要注重以生為本。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教師在設定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當將學生的發(fā)展作為活動設計的目的,使得學生在參與活動時,能夠汲取養(yǎng)分,逐步提升自身的各項能力,因此,在課堂中,教師具備以生為本的理念,能夠更好地踐行素質教育理念的要求。
二、明確正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設計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活動設計的開端,在教學目標中不僅包含課堂教學的內容,教學應用的方法,同時指出學生可能發(fā)展的知識與能力上的變化,使得學生能夠明確自身努力的方向。所以,為了更好地踐行素質教育理念的要求,在設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教學目標應當指向課堂教學的內容。教學目標當中應當明確包含課堂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使得學生明確學習的基礎知識,以及需要建構的內容;
第二,教學目標應當切合學生實際,且難度適中。教學目標中的內容應當與學生的實際能力相切合,使得學生真正地可以從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實現(xiàn)能力的發(fā)展。同時,教學目標的難度也應當適中,試想如果教學目標的難度較大,那么當學生不能完成目標中的要求時,學生也會打消學習的積極性,降低學習的自信心,而當教學目標過于簡單、容易時,也很難起到指導性的作用,不能讓學生為了落實目標而付出努力。
第三,教學目標應當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伴隨新課改的發(fā)展,針對不同學科,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理念,在開展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當將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理念要求,融入教學目標之中,從而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設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使得學生能夠逐步形成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三、積極借助現(xiàn)代資源
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使得當前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呈現(xiàn)信息化,也為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提供了新的路徑,因此,在開展中小學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教師也不能只使用傳統(tǒng)教學手段開展教育工作,而是應當積極應用現(xiàn)代教育資源,豐富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途徑,使得學生在現(xiàn)代資源的影響下,獲得自主學習的資源,將這注意力放在課堂上,從而有效地落實素質教育理念的要求。
比如,在實際開展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等教育資源,促進課堂教學結構的豐富,讓學生在多變的教育樣式中,將注意力放在課堂上,以便教師更好地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再如,微課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教師可以使用微課的形式,為學生提供進行自主學習的資源,讓學生在自主瀏覽微課的過程中,增強自身的學習能力,逐步掌握理解基礎知識的規(guī)律和技巧。
總而言之,在素質教育理念下開展教育工作,教師應當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積極借鑒現(xiàn)代化的教育資源,促進課堂教學結構的調整,從而打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狀態(tài),改善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的弊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逐步發(fā)展綜合能力,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紅星,范海先.小學素質教育管理水平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49):36.
[2]周中梁.教育學人之于素質教育[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7,33(06):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