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芬
摘? 要:說明文作為閱讀教學的一種,對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面。我們必須轉(zhuǎn)變思維方式,把說明類的教材文本作為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的素材,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知內(nèi)容,樂于探究,品味語言,習得方法。
關鍵詞:說明文;語文素養(yǎng);語境;策略;運用
【中圖分類號】G 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6-0172-01
說明文作為實用性文體,其內(nèi)容具有知識性、說明性和科學性,可以培養(yǎng)學生認識事物的客觀態(tài)度,激發(fā)科學探究的興趣;其結構具有清晰的條理性,可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方法;其語言具有嚴密準確性,可以提升言語的準確性和促進言語能力的發(fā)展。因此,說明文的文本解讀應聚焦說明文的語言感悟和積累運用。
1.以語言環(huán)境把握說明文文本
首先是把握說明文文本的共性語境。說明文的特征是以傳授知識為寫作目的。有些記敘文,在寫人狀物時,雖然會涉及各種知識,但只是借助必要的知識來表達主題,如散文《落花生》里就有對花生特點的說明,如“埋在地里”“矮矮地長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但把花生的特點說得如此明白,其目的并不在于傳授花生的知識,而在于作為生發(fā)議論的緣由和依托,讓花生的可貴之處具體可感,從而讓孩子學做一個具有花生品質(zhì)的人。為了把知識解說清楚,說明文也會用到其他表達方式,如文藝性說明文《松鼠》,作者多處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生動傳神地描寫了一只漂亮、乖巧、馴良的松鼠形象,寓知識于形象之中,準確地介紹了有關松鼠的知識。又如描述性說明文《花鐘》,第1自然段中在按順序列舉九種花依據(jù)時間順序次第開放時,大量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如“凌晨四點,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形象地介紹了“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優(yōu)美的語言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激發(fā)了學生留心觀察的興趣。
其次是把握說明文文本的個性語境。小學語文教材各學段選編的說明文,充分體現(xiàn)出對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遵循。第一學段的說明文大多采用童話、詩歌或散文詩的形式,生動有趣,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營造出充滿童真童趣的閱讀情境。第二第三學段既有語言樸實的平實性說明文,也有語言活潑生動的文藝性說明文。除了貼近各年段學生的閱讀心理,每一篇說明文各具言語個性?!吨参飲寢層修k法》采用兒歌形式,介紹植物傳播種子的知識,語言活潑,瑯瑯上口;《我是什么》采用孩子喜聞樂見的童話形式,介紹水的三態(tài)變化以及水的作用,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荷葉圓圓》采用散文詩形式,以小水珠、小蜓、小青蛙、小魚兒的不同體驗,生動活潑地介紹了荷葉“綠綠的、圓圓的”特點;《最大的“書”》則采用對話的形式,塑造了一個跟學生年齡相仿、好奇心很強的兒童形象,以其提問層層推進,普
及關于巖石的知識?!短枴贰饿L》等典型的說明文,采用平實的說明形式,運用了舉例子、分類別、作比較、列數(shù)字、下定義、打比方等說明方法;《新型玻璃》開篇以緊張刺激的故事情景導入,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彩色的非洲》則以散文的形式,豐富細膩地呈現(xiàn)了非洲的特點,如同視覺盛宴,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學生對非洲自然與人文風情的好奇;《花鐘》《蝙蝠和雷達》《月球之謎》《大自然的啟示》則采用生動的說明形式,或形象描寫,或故事敘述。把握文本的個性化語境,可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更有效地獲得說明性語言的感悟與借鑒。
2.以多樣化的策略推動說明文教學
說明文由于其自身的理性言說方式,對小學生而言,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難度較大。因此,在小學階段,說明文的閱讀教學往往停留在對說明方法的認識上,遠遠沒能達到說明文應有的教學目的。
例如,對說明方法作用的理解、對說明要點(信息)的捕捉、對說明語言的內(nèi)化、對說明方法運用的感悟、對說明文謀篇布局的掌握等說明文的教學,要在學生充分閱讀和積累說明文語言的基礎上,借助具體文本滲透說明文寫作的要領,如了解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即了解作者運用說明方法的匠心所在。具體的做法是:通過運用增刪比較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充分感受作者運用此種說明方法的目的。如《鯨》第1自然段,作者為了說明“鯨很大”這一特點,綜合運用了作比較、列數(shù)字、舉例子等多種說明方法。通過比較刪除說明方法后的句子跟課文原句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說”,進而思考作者為什么要不厭其煩地運用這么多的方法來說明鯨“很大”這一個特點。原來作者不僅要告訴讀者“鯨很大”,而且要從不同的角度把“鯨很大”的特點說得徹徹底底、明明白白,給讀者以豐富的體驗和感悟,使其對事物特征留下難以磨滅的深刻記憶。增刪比較的閱讀方法同樣可以用在體會說明文言語嚴密準確上。如《只有一個地球》中“科學家已經(jīng)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范圍內(nèi),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的“至少”一詞,本身極其普通,可是在這里卻對于句子表達的準確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教者讓學生去掉“至少”,對比朗讀,讓學生明白作者運用“至少”,強調(diào)地球?qū)τ谌祟惖奈ㄒ恍缘哪康模瑥亩魬苏n文課題的“只有一個”。
還可以借助說明文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捕捉信息,理解說明文獨特的言語方式。如《花鐘》,抓住三個段落的中心句,通過排序或?qū)煞裾{(diào)換順序的思考,便可找到科學探索之路徑。如《鯨》,抓住“鯨很大”、鯨的進化、鯨的分類、鯨的生活習性等,把握層層遞進的說明思路。如《新型玻璃》,抓住每段段首的短語“另一種”“還有一種”等提示性詞語,理解作者所介紹的幾種新型玻璃,培養(yǎng)學生對比閱讀與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