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亞
【摘要】? 伴隨著下課鈴聲,街道教研室組織開展的中小學民樂欣賞的研討課結束了。在反復的磨課、研課中,自己對民樂欣賞課有了新的想法和認識?!顿慅垔Z錦》是一首典型的廣東音樂,由何柳堂(1872-1933)創(chuàng)作,是描述中國南方端午節(jié)(端陽節(jié)),龍舟競渡的熱鬧情況,全曲節(jié)奏輕快。而從小生活在廣東的學生卻未必欣賞過,筆者抱著提高學生欣賞民樂的興趣的想法來設計這堂課,經過多次的反思和修改,漸入佳境的上課效果讓筆者有了信心,同時也成為筆者去探索民樂欣賞教學之路的動力。
【關鍵詞】? 民樂欣賞課模式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8-159-02
一、思教學案例《賽龍奪錦》
將《賽龍奪錦》教授設計為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激趣導向—活動導學—檢測導結,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緊扣學習內容。
(一)激趣導向:節(jié)奏模仿、熟悉音樂的運用
在激趣導向環(huán)節(jié),我將《賽龍奪錦》的引子作為切入點。引子部分是先由嗩吶演奏出雄赳赳的旋律,有如將軍出場,于是,設計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作為節(jié)奏模仿的主要節(jié)奏型,在欣賞引子部分時,讓學生為引子伴奏。在節(jié)奏模仿的過程中,學生很認真、很積極,他們完全被吸引課堂上了,為欣賞引子時用大鼓伴奏做好了充分的鋪墊,達到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電視劇《外地媳婦本地郎》的片頭曲在廣東地區(qū)家喻戶曉,極具廣東音樂特色。音樂一響起,學生不由自主地跟著唱,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整個課堂氣氛立刻熱烈起來,對廣東音樂充滿好奇心。
反思一:激趣導向重點在“趣”上。兩個活動帶動學生進入課堂,活動有趣、易懂,能抓住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對后面的學習內容充滿期待,這節(jié)課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二)活動導學:音樂活動為載體
活動一:走入廣東音樂
在學生充滿期待的目光中進入廣東音樂,廣東音樂主要流傳于廣東省珠江三角洲,2006年5月20日,廣東音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活動通過看視頻---賞音樂—-辨樂器—-識名家四個環(huán)節(jié)去了解廣東音樂,讓學生迅速了解什么是廣東音樂?
反思二:由于大部分學生對廣東音樂不了解,讓學生通過小視頻了解廣東音樂的音樂風格、演奏形式、音樂名家、特色樂器,可以為欣賞《賽龍奪錦》做好準備,同時也可以了解《賽龍奪錦》為什么是一首很有個性的廣東音樂。課堂所選擇的幾分鐘的視頻內容豐富,直接簡單,很易于理解,目的在于將門檻放低些,先放學生進門。音樂知識是多講?還是讓學生自己多感受?顯而易見,學生的自己感受更容易產生共鳴。
活動二:魅力龍舟競渡
這個活動設計成總-分-總的形式:
1、總:初聽,感受作品,說一說龍舟競渡的場景;
2、分:分段賞析(引子+A+B+C+尾聲)。分段欣賞時,設計成以個人或小組形式進行挑戰(zhàn)1、2,內容分別為引子和音樂主題(加入沖刺奪錦)。
挑戰(zhàn)1:引子加入大鼓元素,營造威風凜凜的氣勢以及召集龍舟準備。
挑戰(zhàn)2:學唱音樂主題,體會主題音樂塑造的兩艘龍舟形象,感受沖刺奪錦時兩支隊伍的熱烈比拼。
3、總:梳理并展示作品的曲式結構,播放視頻再次欣賞《賽龍奪錦》全曲,感受團結、拼搏的龍舟精神。
反思三:總分總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減少了重復,目標更明了。活動設計緊緊圍繞作品的欣賞,不枯燥、不乏味;選擇鼓棒作為這節(jié)課的載體,從節(jié)奏模仿到用大鼓為引子伴奏,再到越戰(zhàn)越勇環(huán)節(jié),鼓棒貫穿在整節(jié)課中,讓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中。再通過小組的“比”,將學生團結在一起。如果一個人沒有勇氣展示,也可以小組為單位,只要愿意參與課堂活動就是勝利。幾個活動下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濃厚,上臺打大鼓、演唱音樂主題、模仿奪錦場景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完成度都很高,學生在比賽中欣賞音樂、感受音樂。當學生興奮度提高了,思維就特別活躍,再次欣賞時能夠將前面所學內容運用起來,對《賽龍奪錦》有了更深刻、更完整的理解。
(三)檢測導結:越戰(zhàn)越勇,全員參與
檢測1:越戰(zhàn)越勇,七道判斷題。要求:(1)說法正確(站起來用鼓棒敲xx)(2)說法錯誤(坐著不動)(3)答案錯誤淘汰,交出鼓棒,七題結束,小組剩幾人得幾分。
檢測2:以小組為單位,梳理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以及《賽龍奪錦》帶來的思考。
播放廣東音樂,課堂結束。
反思四:越戰(zhàn)越勇環(huán)節(jié)將整節(jié)課推向高潮,學生的情緒完全被調動起來,對所學知識的反應特別快。不管是聽辨音樂還是音樂知識,都掌握得不錯,歸納總結也將知識點梳理得很清晰,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離開了音樂室。
二、探民樂欣賞課模式
通過課例《賽龍奪錦》,反思初中民樂教學。學生不喜歡上民樂欣賞課,也不是很懂民樂,但初中階段民樂欣賞是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傳播民樂、發(fā)展民樂在音樂教材中出現大量的民樂欣賞內容,民樂欣賞課模式的形成刻不容緩,民樂欣賞課之路的探索就在每一節(jié)課中每一次反思中。
(一)民樂課堂模式應以教學活動設計為中心
民樂是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形式,每首作品都有一定的地域、民族等方面的特點。在上民樂欣賞課時要凸顯作品的特點,結合每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教學活動設計在圍繞教學的重難點而開展的同時,充分體現本節(jié)課的音樂特點。通過開展活動解決重點、突破難點,不是為活動而活動,更不能不活動,創(chuàng)設趣味性與開放式有機結合的學習情境,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擴展學生的思維。通過讓學生初賞、理解創(chuàng)作背景、復聽、哼唱音樂主題、了解演奏形式及樂器、掌握作品題材等活動設計,逐一解決教學難點,結合欣賞內容激發(fā)學生情感,讓學生在音樂欣賞活動中獲得情感體驗,做到入情入境,情樂交融。在《賽龍奪錦》的活動中以用大鼓為引子伴奏,感受引子部分的音樂情緒;挑戰(zhàn)2:模唱音樂主題,小組練習和挑戰(zhàn)比賽,熟悉音樂主題為后階段欣賞做好鋪墊,幾個活動的設計全部圍繞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而設計。
(二)初探民樂欣賞課模式
通過反復磨課研課,民樂欣賞模式有了初步的構想,將一節(jié)課分成學生活動—三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三個組成部分,如下圖:
1.激趣導向
教師要根據欣賞的作品的風格,設計情境環(huán)節(jié),情境要符合作品的特點,要生動有趣、形象逼真、吸引學生,以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
2.活動導學
教師要準確確立教學目標,課前必須分析音樂作品的背景、曲式結構,掌握音樂作品欣賞時重點、難點,引導學生欣賞,幫助學生掌握欣賞音樂的套路。同時,要抓住音樂作品的特點,在學生創(chuàng)編時可加以提示,幫助學生理解音樂,鼓勵學生敢于想象,大膽創(chuàng)造,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間和時間。
3.檢測導結
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檢測形式應多樣化。可采取個人、小組競賽,或競猜或延伸等多種方法,多從聽覺感受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顒幽軝z測學生學習情況,及時了解學生學習中出現的漏洞。也通過檢測督促學生認真學習,做到有的放矢。引導學生梳理知識結構,總結到位,觀點明確,延伸內容設計要有特點,也可為下節(jié)課的學習做鋪墊。
在《賽龍奪錦》的教學設計中嘗試用這個模式,緊扣三個環(huán)節(jié),再層層鋪開,思路十分清晰。課前擔心學生會跟不上節(jié)奏、不會熱情參與等問題,結果這些情況并未發(fā)生在課堂上,相反學生參與度很高,而且對知識點掌握得很好,欣賞音樂時十分認真,超出課前的預判。
(三)民樂欣賞課模式應固而不僵
確定民樂欣賞課教學模式是為教學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使教師擺脫憑經驗和感覺上課的舊習,在課堂中搭起一座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它來源于我們的課堂,又是理論的簡化形式。教學模式的研究也是教學方法的革新。我們要動態(tài)的觀點去把握教學規(guī)律,加強教學設計的能力、研究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組合。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教條的,《賽龍奪錦》用到節(jié)奏模仿、鼓棒、小組挑戰(zhàn)音樂主題、奪錦再現等活動,換一首音樂作品后必須根據音樂本身的特點去設計教學活動,做到模式固而不僵。
課后評課環(huán)節(jié)中,老師們各抒己見,對課堂模式的運用給予肯定,也提出不少問題大家相互交流。課例《賽龍奪錦》的成功不僅僅是這節(jié)課的成功,而是在不斷的實踐經驗中提煉出來的成功。使用課堂模式的教學,讓民樂欣賞課煥發(fā)出新的光彩。靜思下來,只要勇于嘗試,我們其實可以做得更好,教是為了不教。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如何讓學生真正感受音樂之美、民族文化之美?……我們的探索之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