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音
【摘要】? 小學是“道德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適宜多元化教育,幫助學生成長為高素質、熟悉法治知識、有社會責任的合格學生。教育的導引功能在小學中所發(fā)揮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關于道德與法治的相關課程,正確的教學、及時的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改掉不良習慣和錯誤思維。本文以生活化教學模式為研究重點,談其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融合教育的路徑,提出想法建議。
【關鍵詞】? 小學 道德與法治 生活化 教學模式 研究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23.1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8-128-01
國家建設與社會發(fā)展需要倡導文明、更要宣傳道德與法治,小學教育是人才培養(yǎng)的初級階段,也是重要階段,在快速發(fā)展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也迎來了全新的挑戰(zhàn),如何發(fā)揮更好的教學影響,培養(yǎng)出高素質、道德水平、法治精神的學生,將成為未來教學的重要議題之一。
一、生活化教學模式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影響作用
小學教育面臨的是復雜的環(huán)境,小學生群體特征、小學教育的高標準壓力、教學環(huán)境的日益復雜等,關于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一直處于相對弱勢的局面,知識覆蓋面廣、教材主導性大、教學效果不佳、學生不配合的種種問題,嚴重困擾和阻礙了教學向前發(fā)展。
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嘗試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一次創(chuàng)新,把書本上的知識轉移到生活中,把學生帶入真實的生活場景,給學生內心深刻的觸動,更容易用教學引起學生的共鳴,這時候在導入道德、文化、法治與素質等教育,效果會大大提升。同時,對于小學生來說,生活是他們所熟悉的主要場景,所以用“生活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也可以消除“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的陌生感、說教性,平添了一些靈活、真實、互動的元素,課堂會活躍起來、教學也能引發(fā)學生更多的思考、認同與改變。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開展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建議想法
生活化教學模式是全新的路徑,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來說,它是充滿養(yǎng)分的熱土,在這個平臺路徑上,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面貌會煥然一新。
1.課堂的“生活化”轉型
現(xiàn)在的小學生與以往不同,尤其是高年級小學生,他們對于社會的了解還是比較全面的,但是也不乏片面性,因此,為了糾正學生對于社會現(xiàn)象、人、事、物的錯誤理解,老師需要在課堂上引入“生活化元素”,把課堂帶入到生活中,幫助學生找到來自于生活中的學問和知識。以《我家的故事》一課,就是課堂生活化轉變的好契機,可以讓學生搜集家庭故事的素材,以演講的方式講述給同學們聽,把自己的困惑、把自己學到的東西進行分享,之后老師再做點評,既可以給學生充分獨立思考的空間,也能讓學生們了解更多家庭生活故事,見識、思路都打開了。
2.組織“生活化”活動
活動可以提高教學的影響和效率,老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不同“生活場景”,考驗學生們對于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并就典型的、錯誤的行為進行點評和討論,以“現(xiàn)場說教”的方式,給學生教學啟示。如:《公共場所的文明》一課,先為學生尋找公共場所不文明的現(xiàn)象,讓學生們觀看影像資料,問學生,“同學們!生活中的你們看到過這樣的不文明行為和人嗎?”引起學生回憶。而后,給學生一個等待上出租車的場景,讓學生們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學生、老人、婦女、孕婦、農(nóng)民工等,從等車、坐車、到最后下車,學生們真實演繹自己的行為,可以仿照自己見過的、也可以是自己想象的。這樣“生活化”活動是讓學生更貼近于真實社會,以“規(guī)范”、“文明”、“法治”為標桿,去以他人為鑒、審視自己。此外,老師還可以就特殊場景進行“法治知識”教育,如:強制別人下車、毆打辱罵別人、偷盜等,這些看似離學生很遠的生活場景,其實在生活中也時常發(fā)生,作為小學生的他們,看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應該如何保護自己、如何正視,是要同步教授學生的。
3.拓展課程資源
“知行合一”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要達到的終極目標,教育不單要讓學生明白道德與法治知識,更要讓學生身體力行的去踐行,所以在課程教學上,老師還可以利用網(wǎng)絡、影像資料、圖書文本等資源信息,給學生出“辯證題”、“是非題”、“討論題”,從社會中吸取養(yǎng)分、將其轉變、編輯成課程資源,導入到課堂上給學生,帶有社會性、真實事件、廣泛影響的資源信息要比課本、理論知識更能引起學生們的思考興趣,學生們面對豐富的課程資源,學習熱情高漲、視野開闊、互動積極,學習效果也會顯著提升。同時,隨著課程資源的豐富,教學模式也可以適當拓展,如:組織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們參與公益活動,豐富學生們的課余空間,讓他們更多的接觸社會,也是對其教育的一種嘗試。
結論
通過研究小學道德與法治開展生活化教學模式后發(fā)現(xiàn),小學教育教學的出發(fā)點在于學生素質與能力的培養(yǎng),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社會實踐,在學習的海洋里,老師的職責是給予學生他們適合、他們所需要的教學指導,“生活化”背景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 參? 考? 文? 獻 ]
[1]張桂生.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J].亞太教育,2019(07):131.
[2]陳潔.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探討——回歸生活,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J].課程教育研究,2018(28):73.
[3]趙雪蓮.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2018(0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