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永慶
【摘要】 ?高中物理教學涉及比較廣泛的知識基礎,教師在教學中要隨著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升而相應地鋪設教學的階梯性,讓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層層提高。
【關鍵詞】 ?高中物理 教學 層次 階梯性
【中圖分類號】 ?G633.7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7-078-01
高中物理的知識面比初中更加廣泛和深刻,涉及經(jīng)典力學、功能關系、電磁學、光學等方面內容,為學生進入大學進一步學習科學知識積累必要的經(jīng)驗和方法。因此,高中物理的教學具有其特殊的地方。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從多個層次把控學生的學習品質,在教學過程中把握好學生接受能力的上限,因材施教。因時施教。
學習是個遞進深化的過程,我們組織教學要注意引導,一些知識的教學沒有必要一步到位,而有些知識則要適度深化。在不同的教學層次中,教師要著眼不同的重點,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引導學生鉆研和進步,要啟發(fā)學生思考和判斷。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不要強求一蹴而就,而是可以多次“追肥”,幫助學習的樹苗茁長成長。這就是說:教學要有階梯性。
那么,高中物理教學中有哪些層次呢?教師該如何把握階梯性呢?筆者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分享如下:
一、知識的理解
中學物理課本中很多概念、定理、定律等是直接給出的。對于這一部分知識,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定理定律適用的條件,要多舉例,包括正確的例子和反例,要設置適量的題目。這些題目要能夠比較貼近生活實際,又要盡量造成學生思維上的落差,讓學生以為是“如此”,其實并不“如此”。通過舉例,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他原本錯誤的觀念和思維,然后加以改進。
二、知識的應用
學生所學的知識最直接的應用就是解題。解題的方向和技巧,教師可以從旁指點,卻不可代勞。該當學生去犯的錯誤,學生必須去犯了,才會體會深刻。
比如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我們有常見的四個方程式,其中包括五個物理量:初速度、末速度vt、加速度a、時t、位移x。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其中任意三個物理量作為條件,去求解另外的兩個物理量。但具體的操作和式子的使用必須交由學生去摸索和體會。教師此時萬不可越俎代庖。
三、原理的理解
高中物理具有簡潔的一面:很多看似復雜的式子和物理過程、物理變化,往往都有個簡單的出發(fā)點。此時要求我們的教學要引導或帶領學生去追根溯源,要弄懂基本的原理。
比如,在探究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中,經(jīng)??疾煲灰獫M足m《M這個條件。這時候教師就要帶領學生去追究為什么要滿足這個條件了。這是因為我們把小車所受合外力用砂桶的總重力mg來替代。因此,當我們有其他的方法比如力傳感器可以得到拉小車的力時,就不需要滿足m《M這個條件了。同樣,如果研究的對象為砂桶和小車整個系統(tǒng)時,也不需要這個條件。
另外,在電學實驗中,比如“測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時,如果用到伏阻法或安阻法,就要求我們能夠用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來列原始式子,然后尋找其中的函數(shù)關系,比如尋找■-■關系,通過函數(shù)來討論各個常數(shù)項的意義,從而在對應的函數(shù)圖像中得到相應的參量。
當學生能有意識地學習和體會到物理知識背后的原理時,學生對物理的感受將會深化,進而體會到物理學的魅力所在,學習容易踏上新臺階,更可能進入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
物理知識的原理看似單一和簡單,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會有不同層次的體會。
比如說,從牛頓第二定律過渡到質點系牛頓第二定律的過程,理解其表面的形式與接受它內在的思想,其實有本質上的區(qū)別。
很多同學對于知識原理會使用,但缺乏體會與認同。因而必然會在需要變通的環(huán)節(jié),不懂得變通。從這個角度來看,物理的學習,才開始真正影響一個人的思考方式。如果說,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使得學生在忘光了所學的之后,還剩下一些足以依賴的東西,我想,這就是學習物理之后足以依賴的東西。
四、知識的框架
前面所說三個方面:知識的理解、知識的應用與原理的理解主要是對單一知識框架的理解,它們之間有遞進深化的關系。
現(xiàn)在我們來看知識框架之間的關系。
在高中,我們經(jīng)常碰到各種各樣的“組合題”:直線運動和圓周運動的組合、直線運動和平拋運動的組合、圓周運動和平拋運動的組合、加速電場和偏轉電場的組合、勻強電場和磁場的組合、電磁感應和電路的組合等等。每一個部分單獨抽出來看,我們可以視為一個框架??蚣芘c框架之間通過某種特定的結構組合組合在一起??蚣荛g的連接點通常是突破解題的關鍵點:它既屬于上一個框架,又屬于下一個框架。解題時往往通過在某個框架中解得這些連接點的相關物理量,從而為另外一個框架提供解題條件。
五、能力的遷移
掌握物理知識,理解物理原理,能夠對已學過的物理模型進行分析、解答和概括,這是我們高中課程教學最直接的目的。但是,我們還希望學生能學會進行邏輯的思考,學會思維的發(fā)散與收斂,學會對物理過程進行借鑒與遷移,學會對結果進行猜想與假設,學會對事物進行想象與論證,掌握分析事物的本領,掌握物理思維的應用。
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函數(shù)的思想,借助函數(shù)圖像來求解相應物理量。又或者是借助平面幾何知識,對矢量進行解讀。
結語:好奇與探索
物理學科雖然是一門自然科學,可是這門自然科學原本是基于哲學的思辨而產生的:從對天地日月的思考,到天文學的發(fā)展,到經(jīng)典力學的建立、再到電磁學的輝煌,到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我們的科學一步步走來,卻不忘本來。這個“本來”不是過去的知識,而是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思考、辨證的方向與方法。
優(yōu)秀的物理學家永遠對世界的事物充滿探索精神,這便是人類永不停歇的腳步。我們的學生當然不大可能在高中階段便達到很高的物理境界,但是,不忘本來,面向未來,有一個永遠好奇的心,有一顆勇于探索的頭腦,才是我們學習的本來目的,也是我們從事物理教育的真正目的。
[ 參 ?考 ?文 ?獻 ]
[1]劉中立.層次目標教學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實施[J].名師在線,2018,000(006):P.21-22.
[2]張楚煜.淺談高中物理作業(yè)講評的優(yōu)化策略[J].物理教學探討:中學教學教研版,201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