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艷
[關鍵詞:《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學;設計方案]
一、概述
本文選自高中語文新課程第一冊第四單元,屬于“溝通與應用”模塊。《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打破了傳統(tǒng)的客觀報道的原則,與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講述了自己以及參觀者的所見所感,字里行間灌注了自己的感情。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能力:認識奧斯維辛,及它給人類帶來的警示作用。
2.情感價值觀:體會作者強烈的情感和探究本文的寫作意圖。
三、教學過程與方法
1.課外收集關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文字圖片材料。
2.師生合作,探討交流。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對于新聞類文章,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重視理性的分析,而忽視自主合作的學習,輕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本設計力圖體現新課程理念,突出重點而不求面面俱到,在教學中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感,注重培養(yǎng)對問題的自主思考,及語言表達能力,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交流的學習方式留下較大的空間,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合作,探討交流的關系。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1.網絡上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圖文資料。
2.《辛德勒的名單》中的主題音樂。
3.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4.多媒體教室。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播放《辛德勒的名單》中的主題音樂導入新課。(多媒體)
這部影片用深沉的藝術魅力展現著猶太人在納粹德國鐵蹄下掙扎求生的悲慘畫面,同時以謳歌式的情懷去追尋在戰(zhàn)爭中這個特殊環(huán)境中也沒有絲毫黯淡的人性光輝。與影片史詩品質相稱的主題音樂,采用了小提琴獨奏的方式,將殘酷戰(zhàn)爭陰影下猶太人的凄涼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下面讓我們來感受著主題音樂,同時對二戰(zhàn)中遇害的無數亡靈表達我們深深的哀悼,從而走進奧斯維辛。(選用《辛德勒的名單》的主題音樂,是聲畫結合的影視作品,視頻中的一些剪輯鏡頭是親吻,聚會,交杯等熱鬧歡樂的畫面與猶太人被集體射殺等悲慘畫面相對照的鏡頭。加上主題音樂的悲傷旋律,把學生們帶進一個悲情的森林,給學生心靈上的震撼,從而自然引出課題,讓學生在肅穆悲壯的境界中受到感情美的教育,也可以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喚醒民族精神。)
2.談感受,找細節(jié)。學生介紹自己收集的奧斯維辛材料,結合課文,用一個詞來形容奧斯維辛給你帶來的感受,并用文中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解說這個詞。(可怕,恐怖,震撼,毀滅,人間地獄……)
開放課堂,鼓勵學生感知課文內容,表達個人的情感,培養(yǎng)同學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鼓勵個性化閱讀)
教師總結學生的回答:同學們所找的例子,其實都是作者精心刻畫的細節(jié),有對歷史遺跡的描寫,有對參觀者動作和神情的描繪。這些細節(jié)傳遞著同一個信息:奧斯維辛是一個慘絕人寰,滅絕人性的地方。
3.多媒體展示教師收集的奧斯維辛的文字圖片材料,加強對奧斯維辛的感受。
通過圖文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奧斯維辛那段慘痛的歷史。教師邊展示邊介紹,與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4.多媒體展示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阿道爾諾的名言:
“在奧斯維辛之后沒有詩?!?/p>
教師簡要解釋,引導學生:老師不僅展示二戰(zhàn)背景下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場景,更希望通過展示來引發(fā)我們對人性更深的思考:為什么人類會出現奧斯維辛大屠殺這種悲???回顧我們中國的南京大屠殺,你有什么啟發(fā)?
5.深入研習課文,思考討論問題:
(1)文章開頭寫到陽光明媚,綠樹成蔭,孩子們高興地嬉戲,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景象!可是作者說“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最可怕的事情”,作者為什么這樣說?(引出忘記與銘記的話題)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點撥:景象固然美好,卻與這里的歷史不相配,這里曾經是一個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應該“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同時在現在美好的生活中,人們往往會慢慢遺忘過去那段悲慘的歷史。正如魯迅先生在《紀念劉和珍君》中說的:“忘卻的救主就快要降臨勒,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弊髡咚ε聯牡木褪沁z忘。
(2)為什么作者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卻還是寫下這篇新聞?
教師點撥:奧斯維辛是早已遠去的舊聞了,是沒有什么新鮮的東西可供報道了,對于奧斯維辛的黑暗可說是家喻戶曉的事情了;而且每個參觀者進來后都只有同一個感受,那就是震驚,窒息。另一個方面,即使沒有什么新聞,作者還是要寫,因為他感到勒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并驅使作者必須為它寫一點東西,一來祭奠那些遇害的亡靈,揭露納粹德國的罪惡;二來提醒人們的記憶,抵抗遺忘,讓人們銘記那段人類最黑暗,最慘痛的歷史,以警惕法西斯幽靈的復活。
多媒體展示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的一句話:
“盡管遺忘的誘惑施巨大的,但我們絕不能屈服,牢記才是我們的道義和責任。”
(3)本文施美國記者羅森塔爾二戰(zhàn)后訪問奧斯維辛集中營博物館后采寫的,發(fā)表于1958年8月31日《紐約時報》上。發(fā)表后,各大報紙爭相轉載,并獲得了美國新聞界最高獎項——普利策新聞獎。被譽為“美國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蹦敲?,同學們想想,本新聞與你們平常所見的一般新聞報道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問題。
教師點撥:一般新聞很客觀,強調讓事實說話,不摻雜個人的情感,觀點,而本文的作者是隨著參觀者的腳步,把讀者帶進了集中營。從毒氣室、焚尸爐、女牢房、試驗室、紀念墻一直寫到絞刑室,作者并沒有直接描寫這些地方多么的陰森恐怖,而是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tài)傳達他們內心的主觀感受。本文這種突破“零度寫作”、“客觀報道”的新聞寫作原則的特點,是這篇新聞不同于其他新聞的地方。
6.總結全文。今天,我們學習了這篇文章,希望大家牢記奧斯維辛這段慘痛的歷史。奧斯維辛沒有新聞的背后是一則驚天動地的大新聞。忘記歷史,就會使悲劇重演!讓我們用德國作家格拉斯的話來結束我們這堂課:“奧斯維辛在我們身后并沒有結束。歷史必須參與到現實中來,如果拒絕這種參與,此前的失誤將會以更苦澀的形式出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