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吉敏
摘 要:小學是學生接觸語文學科的初始階段,對學生思想品質(zhì)、道德品質(zhì)、行為品質(zhì)等方面的影響較大,可以說,學生能否學好語文課程,直接影響今后人生的發(fā)展高度。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并要對其有效方法進行不斷研究與探索,給學生提供最好、最受益的課堂,讓
學生具有自我學習及發(fā)展的能力。本文根據(jù)筆者自己的教學實踐和經(jīng)歷,對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做了梳理和總結(jié)。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研究
一、講授、練習、強化
這種教學法是建立在行為主義理論基礎上的,主張老師要講清知識和操作方法,學生在反復練習中鞏固知識,形成技能。小學語文的基礎知識,如漢語拼音中聲韻母的發(fā)音,漢字的筆畫、筆順、偏旁、結(jié)構(gòu),寫字的基本要領等,都可以采用這種教學方法。這是一種以老師教為主的策略。采取這種方法教學,老師的講授應盡可能要言不煩,抓住要領,適合學生的理解水平;練習設計要有層次,循序漸進,努力減少同一層面上的機械重復,多采取一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鞏固;加強反饋矯正,盡量多肯定、多鼓勵,以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示范、模仿、遷移
這種教學法也是以行為主義理論為基礎的,但它已經(jīng)注意到學生的內(nèi)部作用。因為“遷移”這個環(huán)節(jié)需要學生較多地運用自己的智力去適應新的情境,具有積極主動發(fā)展的因素。小學語文教學中有些著重于能力培養(yǎng)的訓練項目,如字形的分析、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閱讀分析和作文能力的培養(yǎng),都可以采用這種策略。比如,指導低年級學生朗讀時,光靠老師講該怎么讀往往收效甚微,而老師示范、學生模仿則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遷移有兩個重要條件,一是學習材料之間具有某些共同要素,共同要素越多,遷移越容易實現(xiàn);二是要進行概括,越具體的知識越不易遷移,概括成普遍原理后才有助于遷移。老師要努力設計有助于遷移的情境,如在一組寫法相似的課文中采用舉一反三的方法,讓學生把一篇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遷移到本組的其他幾篇課文中去。在學生模仿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老師要對知識或?qū)W習方法作概括性的小結(jié)。如在學生接觸了一批形聲字以后指出“聲旁幫著讀字音,形旁幫著辨字義”,有助于學生識記別的形聲字。
三、操作、領悟、運用
這種教學法是建立在認知理論特別是發(fā)現(xiàn)學習的基礎上,它不是把學習的過程看作一個人類已有知識的傳授過程,而是讓學生自己經(jīng)歷一個探索、發(fā)現(xiàn)的過程,從而獲取知識,形成技能。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策略。在學生掌握了最基本的語文知識后,一些后續(xù)內(nèi)容的教學都可以采用這種策略。
實施這種教學方法,學生的操作、實踐活動在前,領悟規(guī)律在后。從認識論的角度看,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然后再用于實踐。從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作用方面來看,操作、領悟、運用都以學生自己的活動為主,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老師的作用只是定向、扶持、點撥。十分明顯,這種“發(fā)現(xiàn)”的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
四、質(zhì)疑、研討、小結(jié)
這種教學法也是基于認知理論,它更進一步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然后自己探究研討,得出結(jié)論。學生天生好奇,求知欲望旺盛,如果不是加以壓抑,他們是可以提出許多問題來的。采用這種教學方法,老師首先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問,然后逐步引導他們善于提問。操作上的重點在于老師引導學生自己研討,提出假設,進行驗證,然后得出結(jié)論。結(jié)論可以由老師得出,但更應提倡由學生得出,至少要先由學生討論,后由老師總結(jié)。
這種教學法在閱讀教學中用處較多,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很少有老師堅持使用。從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開拓型人才的角度來看,這種教學方法需要大力提倡。老師要告訴學生,發(fā)現(xiàn)了問題隨時可以提出來,大家探討,使質(zhì)疑和探討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采用這種教學法,關鍵在于老師要有教學民主的意識,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主人。
五、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不同的個體,身心發(fā)展速度具有一定差異性,但為了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更有效,分層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分層教學可以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有的學生針對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的知識快速吸收,但同樣會有學生認為教學內(nèi)容復雜,難以吸收,所以分層教學也是因材施教理念的一部分內(nèi)容,讓學生更大程度吸收老師所講內(nèi)容的同時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避免造成學生兩極化的情況出現(xiàn)。而且小學階段的教學對于每一個學生都很重要,甚至影響初中、高中學習。所以老師不應該從小學開始就放棄學習進度慢的學生,而應該盡可能的使學生進步,盡最大程度的學習老師講解的知識,這樣的教學也就增加了老師的教學負擔,會要求老師面對學生的教學更有耐心。
六、多鼓勵,多表揚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特別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贊美與鼓勵。因此,在實際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明確小學生的學習心理,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對學生的斥責,多鼓勵、贊美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語文學習自信。不同學生的性格也是完全不同的,對于愛說笑的學生,他們雖能夠很好地配合教師的教學,但是由于知識的有限,課堂學習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各種錯誤,此時,教師不能對其進行批評,而是要對其進行鼓勵與引導,讓學生始終保持語文學習興趣。而對于不愛說笑、性格比較內(nèi)向的學生,在教學中不應進行過多的批評,這樣他們才能逐漸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漸提升自身的語文學習自信,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及素質(zhì)。
通過比較客觀地剖析以上教學方法的理論背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各種教學方法都有其長處和短處,有其適用的范圍。教學不同的內(nèi)容、為了實現(xiàn)不同的教學目標時,老師可以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為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學生的學習應從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轉(zhuǎn)變?yōu)橹鲃拥奶剿餍詫W習,因此,以認知理論為基礎的教學方法更需要我們大力提倡,把小學語文教學方法轉(zhuǎn)移到以學生發(fā)現(xiàn)、探究為主的軌道上來。
參考文獻
[1]張麗波.試論實施素質(zhì)教育,創(chuàng)新小學語文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8(19):146-147.
[2]張寧寧.淺析小學語文教學與創(chuàng)新教育[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2.
[3]范懷濤.淺談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教育[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