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摘 要: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優(yōu)化語文閱讀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以閱讀能力為核心的語文綜合能力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因此,如何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強化學生主體意識,讓學生真正從閱讀中感受國學經(jīng)典,提高審美趣味是教師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學生,開放性
就當前閱讀教學現(xiàn)狀而言,雖然在核心素養(yǎng)的導向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學體系,但教學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學生閱讀興趣的下降是造成閱讀教學效果不佳的罪魁禍首。另外,在加上學生主體意識的失落,改善閱讀教學方式,優(yōu)化教學過程刻不容緩。而要想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并非無章可循的,教育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必須要從提高學生語文運用能力入手,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技能和語言技巧,進而才能讓學生深入發(fā)掘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從這點意義上來看,教師的責任舉足輕重,既要以先進的教學理念武裝自身,也要在閱讀教學中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形成,讓學生成為真正的讀者。基于此,筆者將從“務實語文基礎、強化學生主體意識、提倡開放性閱讀”三個角度入手,簡述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優(yōu)化策略。
一、務實語文基礎
何為語文基礎?從微觀的上來看,語文基礎是指學生要理解和掌握語文教材中基本的字詞與句子的含義,從宏觀上看,語文基礎是指學生的基本語文思維和語文感知能力,是學生深入學習語文的基本前提。由此可見,語文基礎和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反復閱讀中鞏固語文基礎,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
例如:在學習“赤壁賦”這一篇文言文時,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其對文言文這一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我會將教學過程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通讀文章,以通讀的形式讓學生熟悉文章背景以及文中一些字詞的含義,如,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背景,文章中的通假字,“浩浩乎如馮虛御風”中的“馮”通“憑”,意為乘。古今異義詞,“徘徊于斗牛之間”中的“徘徊”,古義為明月停留,今義為來回走動。第二步為“賞讀”,旨在讓學生在賞讀感受文章情、景、理融為一體的寫作特點,并讓學生能夠深刻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和樂觀主義精神。第三步為“品讀”,讓學生能夠了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鑒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
二、強化學生主體意識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享受閱讀帶來的思想上的熏陶和精神上的愉悅。同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閱讀中主動去感悟和體驗,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必由之路。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體驗,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揣摩語言的時間,從而在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發(fā)展。
例如:在學習“雷雨”這一篇文章時,為了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能夠掌握戲劇這一文體的行文特點。首先,我為學生播放雷聲音頻作為導入,讓學生談談此刻自己的感受。接著我再讓學生自主閱讀文章,并找出以下問題的答案,“兩場戲中的矛盾雙方分別是誰?他們之間的人物關系以及主要情節(jié)分別是什么?”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去思考和討論。待學生掌握了理清了基本的人物關系和人物矛盾后,我會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情境表演,比如學生A扮演周樸園,走到侍萍面前,(由衣內(nèi)取出支票,簽好)說道:很好,這是一張五千塊錢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彌補我一點罪過。學生B扮演的魯侍萍(面無表情):接過支票,把它撕了。魯侍萍接著說道:我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鯨算的清的。通過這樣的片段表演讓學生從對話中揣摩語言特點和人物特征,從而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最后,我讓學生根據(jù)自己所飾演的角色發(fā)表對人物的看法,以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
三、提倡開放性閱讀
開放性閱讀是在現(xiàn)代化教育理念下衍生的一種閱讀策略,旨在讓學生能夠在閱讀中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立足于開放性閱讀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質(zhì)疑,所謂“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讓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不同的見解。除此之外,也要開展開相應的課外活動,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其閱讀量,進而優(yōu)化教學效果,保證閱讀教學質(zhì)量。
例如:在學習“歸去來兮辭”這一篇文章時,我會以開放性閱讀為教學理念和方法,首先,我會以多媒體的手段為學生播放本文的音頻,在輕松、緩慢的節(jié)奏中讓學生掌握文章的基本讀法。之后,我再讓學生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和觀點分析陶淵明的思想。如,有的學生認為陶淵明的思想從本文中可以看出是消極避世的,對個人發(fā)展沒有參考和借鑒的價值,而有的學生則持相反的觀點,認為陶淵明的思想是淡迫名利、閑適自在的處理態(tài)度對今天仍有一定的影響,并以當下人心浮躁為例,指出其思想的合理之處。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充分發(fā)散思維,提高語文綜合能力。另外,我還會定期組織學生進行課文閱讀活動,比如文藝評論、采訪、編故事等,以此來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提高閱讀能力。
綜上所述,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是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而教學方法則是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潤滑劑,能夠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方法終歸是方法,并不能取代閱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在教授課本知識以外,要拓展學生的閱讀量,豐富學生閱讀視野,沒有閱讀量的儲備,閱讀能力的提高也會淪為紙上談兵。由此可見,教師的任務仍任重而道遠,還需更加努力的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從而為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崔秀靜.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J].亞太教育,2019
[2]肖進雄.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優(yōu)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J].甘肅教育,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