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潔 鄺建彬
[摘? ?要]隨著高考改革新方案的逐步推行,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將成為高考考核的重心,考試將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驅動力,在此情況下,歷史教師更需要利用和挖掘歷史學科的自身價值,而當代歷史記錄顯然是其中最有魅力的部分。文章結合當代歷史記錄的特點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重點探討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當代歷史記錄,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提供參考路徑。
[關鍵詞]歷史記錄;中學歷史教學;核心素養(yǎng);實踐思考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19-0058-03
2014年11月,新歷史合作社等主辦的首屆當代歷史記錄者大會在深圳召開,全國各地的200多名民間和官方歷史記錄者參加了此次會議,通過講座、論壇、沙龍、案例分析、影像展映等形式深度交流已經開展的歷史記錄。作為中學歷史教師,筆者也參加了此次盛會。新歷史合作社是由原《看歷史》雜志核心團隊于2013年6月1日發(fā)起成立,致力于歷史記錄、歷史傳播和歷史應用的合作型文化機構?!犊礆v史》雜志在發(fā)刊詞中提出“公民寫史”的理念,主張每個人都是歷史的主角,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也應是歷史記錄者。 倡導每個人都來記錄自己的歷史,并致力于通過搭建平臺,推動個人記憶的記錄、共享和傳播。其實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歷史學的愛好者都是小眾,而愿意做和能做歷史記錄的人更是少數。中學歷史教師是歷史記錄的后備力量。
一、中學歷史教學需要當代歷史記錄
隨著高考改革的逐步推行,考試不再是驅動學生學習的唯一動力,在此情況下,歷史教師更需要利用和挖掘歷史學科的自身價值,而當代歷史記錄顯然是其中最有魅力的部分。
《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2014-09-04)規(guī)定:規(guī)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綜合素質評價主要反映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情況,是學生畢業(yè)和升學的重要參考。建立規(guī)范的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客觀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突出表現(xiàn),注重學生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包括學生思想品德、學業(yè)水平、身心健康、興趣特長、社會實踐等內容。而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歷史記錄的過程中,很容易對以上內容進行描述。其實教師建立規(guī)范的學生綜合檔案,客觀記錄學生成長過程本身也是一種歷史記錄。
二、當代歷史記錄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歷史記錄是對過去的一些人和事,通過各種方式保留下來,并能夠讓更多的人學習。當代歷史記錄可以通過口述歷史、照片、紀錄片、日記、家譜等多種形式展開。學生進行歷史記錄的過程就是培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學生利用身邊所發(fā)生的歷史,在尊重歷史客觀事實的前提下,向大眾傳達一種自身認同的人文精神,做到科學與人文的統(tǒng)一。這種歷史教學正如弗里德里?!ひ駹査f的:“‘歷史教學意味著把當下嵌入到過去中,借此在更為寬泛的時間聯(lián)系中,擴大生者的身份認同,并由此在面對加速變遷時,認清發(fā)展方向。在這一過程中,它關系到過去、當下、未來的時間維度之間的意義聯(lián)系,并提醒人類理解世界的轉換,在其生活中尋求意義的導向?!边@也是一種后現(xiàn)代主義的教育觀,是對現(xiàn)行工業(yè)社會教育功利化趨向的反思。因此有學者指出,“后現(xiàn)代主義認為教育作為人格培養(yǎng)的社會活動,要使學生能夠認識自己及其生活的世界,使其成長為一個具有批判能力并能夠負責任的社會公民”。
三、當代歷史記錄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歷史學家的歷史記錄對專業(yè)、技術要求較高,中學生難以參與,但只要有心,歷史記錄離中學歷史教學其實并不遙遠。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歷史記錄的影響,其實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參與或利用歷史記錄。結合筆者的實踐,參與或利用歷史記錄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
1.師生共同參與歷史記錄
全國中學生歷史記錄大賽自2011年召開至今,已成功舉辦6屆,每屆參賽學生均超過萬人,參賽學校超過1000所。筆者所在學校也有學生參加了第一屆比賽并且獲得了全國二等獎的好成績。我們將獲獎作品打印出來給全年級的學生學習,這種示范作用對教師和其他學生也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其實無論能否獲獎,在參加比賽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歷史知識,提升了歷史寫作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更拉近了與家人之間的距離。這些是比考試成績和獲獎本身更值得紀念和令人驕傲的。
筆者作為廣州市歷史教研會中心組成員,多次組織“身邊的歷史數字故事大賽”,歷經三屆,已經收集了近300個作品,精品也有幾十個。在這些活動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是歷史學習的有心人。在這些數字故事作品中,我們竟然看到了光緒年間的地契、1959年國慶閱兵指揮部頒發(fā)的“五好”榮譽證、自行車車牌等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料。學生在收集、整理和展示這些史料的時候,所感受到的歷史的魅力和價值已無須教師多言。在對獲獎教師和學生進行訪談時,他們無一例外,均認為通過活動增強了他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加深了他們對歷史的認識,更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可謂多贏。
2.充分利用歷史記錄資源
現(xiàn)行歷史教科書的問題之一就是宏大敘事,而我們的歷史教學更是有國無家,有史無人,這樣的歷史教學常常讓學生覺得很有距離感,覺得歷史與自己的關系不大,縱然教師上課講故事也覺得那是人家的故事,與自己無關。在歷史課堂上如果我們能夠充分利用當代歷史記錄來充實課堂,效果會大不一樣。歷史記錄進入課堂可能有很多教師都曾經嘗試過,在近年來的歷史教學中,筆者也進行了一些有特色的探索和嘗試。
(1)利用現(xiàn)有的歷史影音記錄資料。此類作品除了教師所熟知的《大國崛起》《復興之路》外,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可以運用的資料還有上海音像資料館(http://www.sava.sh.cn/subjects/list.php)、鳳凰網歷史頻道中視頻資源(http://news.ifeng.com/history/video/list_0/0.shtml)、新歷史合作社發(fā)起的微紀錄片《中國詞兒》(http://v.ifeng.com/history/special/zhongguoci2014/)等等。這些視頻短小,基本都是從小切口或貼近生活的角度切入,很容易拉近歷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很適合運用到課堂上。
(2)利用身邊的歷史記錄資源。在歷史學習過程中, 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座歷史寶庫,都蘊藏著豐富的歷史寶藏,所以教師應盡可能地和學生一起去挖掘這些寶藏。在講述改革開放這段歷史時,筆者讓學生去采訪父母或親戚,看改革開放帶給他們怎樣的命運變遷;在講述歷史遺跡時,請去參觀過的學生分享感想。而印象最深刻的是2013年,香港天主教會崇德學校來我校交流,當時筆者執(zhí)教了《英國議會的前世今生》一課。在上課前,筆者就向學生介紹了崇德學校的相關情況,并請學生準備一些訪談問題。下課后,學生蜂擁而上,向香港老師詢問香港中學教育的相關問題。其中最精彩的問答是:香港今天的民主是否源于英式民主?香港老師回答:在英國殖民統(tǒng)治期間,港督不是由香港市民選舉產生。課后香港同行對學生的表現(xiàn)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而學生也從香港老師那里學到了筆者所沒有教的知識。此后,每當筆者上公開課時,都會向學生介紹聽課老師的情況,請他們根據聽課老師的特點和學習內容準備相應的訪談問題。這一做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提升了他們的表達能力,規(guī)范了他們的禮儀,也拓寬了他們的學習路徑。
(3)利用豐富的館藏歷史記錄資源。其實每個城市和地區(qū)基本上都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廣州為例,與教材內容相關聯(lián)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就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三元里抗英斗爭紀念館、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洪秀全故居、鄧世昌紀念館、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虎門炮臺等。這些基地擁有著豐富而生動的歷史記錄資源,而且也特別希望能為中學開展教育體驗活動提供幫助,有的基地還會設置教師專場,向教師介紹如何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的特色展覽并善于利用博物館的資源。筆者所在的廣州市花都區(qū)秀全中學就開展了花都區(qū)烈士陵園實地考察、收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十八位花都籍烈士事跡等綜合實踐活動,并且形成了幾個比較完整的數字故事。
3.與歷史親歷者和記錄者面對面
很多歷史親歷者和歷史文化的記錄者都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在聆聽他們的歷史故事的同時也可以品味他們的個人魅力,這樣的體驗對于學生而言有著巨大的教育意義。如果他們能夠和學生面對面,這種活動將會成為學生學習生涯中的永遠難忘的記憶。
目前從事歷史記錄的主要有三類人,一類是專業(yè)的歷史記錄者團隊,如以楊祥銀教授為核心的溫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所、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等,他們的人員、設備、規(guī)則、存儲等都達到了令人震驚的專業(yè)程度。第二類是媒體人,如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頻道《往事》欄目組的工作人員、中央電視臺《客從何處來》欄目組的工作人員、臺灣《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導演陳君天先生,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熱情外向、對信息的敏銳度極高,并且個個都是講故事的好手,能夠將平凡人的故事講得絲絲入扣,引人入勝。第三類是有故事的歷史記錄者,這類人一般進入這一領域是出于對某個人或家族中某人的經歷的興趣和執(zhí)著,但進入的時間久了,這種興趣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責任和熱愛,如朝鮮戰(zhàn)爭戰(zhàn)俘張澤石團隊、關愛抗戰(zhàn)老兵的薛剛團隊等,他們豐富的人生經歷,在采訪過程中積累的故事、人生感悟等都是良好的教育素材。筆者參加廣東省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改革階段成果展示交流會時,對當時發(fā)言的建川博物館樊建川館長還記憶猶新。樊館長不是學歷史的,也沒有從事與歷史專業(yè)有關的工作,可是他卻做了一場特別有“歷史”味的報告。在他的報告中感動筆者的不僅僅是他的志向和投入,還有他在講解的間隙,每當一回眸掃到大屏幕上的某幅照片時,就會停下正在講的話題,繪聲繪色地講述一個與照片相關的故事。在樊館長眼中,這一件件文物都是他的孩子。如果能讓這些有“歷史”的人走進學生中,學生會覺得自己也走進了歷史。
四、困難與展望
盡管當代歷史記錄與中學歷史教學息息相關,并且從理論和實踐層面都是可操作的,但目前來看依然是困難重重,如引入歷史記錄會與正常的教學進度之間存在沖突,學校管理層出于安全考慮否決很多活動建議,學校與歷史記錄者、博物館之間缺少相應的溝通渠道等等??上驳氖?,有一部分教師和學生已經行動起來了,他們通過自己的行動改變著自己和外界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認識,當然我們也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和學生參與到當代歷史記錄中來,用歷史記錄豐富中學歷史教學。當人人都能夠記錄家族的歷史,我們還需要擔心尋根問祖、立德樹人不能落到實處嗎?當我們具備記錄歷史的能力和素質,我們還需要強調鑒史致知、釋史求通嗎?當我們自己成為當代歷史記錄者,在記錄的過程中,文化自覺和包容情懷會充盈于胸。當歷史記錄最終成為一種常態(tài),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將會真正落地,而不是一句口號,同時這也將是我們留給子孫后代的一筆寶貴的財富!
[? ?參? ?考? ?文? ?獻? ?]
[1]? 斯特凡·約爾丹.歷史科學基本概念辭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 張肇豐.從實踐到文本:中小學教師科研寫作方法導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