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海蘭
摘 要:靖西繡球結(jié)構(gòu)獨特,多以紅、黃、綠三色做底。繡球大多為12瓣,每瓣皆繡上各式吉祥物以及祝福語等,原為壯族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信物,現(xiàn)已成為極具特色的旅游工藝品之一?,F(xiàn)在的繡球制作大多是家庭作坊制作,不適合大規(guī)模推廣以及傳承。基于此,文章嘗試著從使用的材料上、制作工藝上進行一些改良,把繡球制作這一壯鄉(xiāng)的傳統(tǒng)工藝引入學前教育專業(yè)手工課程,探索使零基礎人群快速掌握其制作方法,并運用多媒體技術,把學習延展到課堂外,從而使繡球制作工藝得以更廣泛的傳承和推廣。
關鍵詞:繡球;繡球制作工藝;材料包;美術課堂
繡球一般由彩繡做成,是中國民間常見的吉祥物,尤其在壯族民間廣為流傳。繡球一直以錦繡之態(tài)包蘊五谷生命的種子。其以錦布繡線環(huán)抱豆、粟、谷等五谷的種子,一針一線的保護與牽連,表達了對生命的崇敬。每逢春節(jié)或農(nóng)歷三月三歌節(jié)時,壯族青年男女都到野外舉行拋繡球活動,以拋繡球為媒介,不少青年男女結(jié)為夫妻。繡球成為傳遞愛情、親情、友情的民族文化使者。繡球文化其源頭朦朧而神秘,承載著壯族兒女純潔、質(zhì)樸的生活信仰與審美意識。它美好的寓意綿延開去,深深沁入到壯族人民的生命活動之中,形成稻作文化、花婆信仰等多元信仰文化的交融匯通,表達出獨特的民族文化與審美內(nèi)涵,現(xiàn)在成為了壯民族及其文化的象征,我們應該要把這一民族文化的象征代代傳承下去。
繡球作為壯族男女之間美好情感的獨特表達形式,逐漸成為壯族聯(lián)姻、定情的信物符號。
一、繡球制作引入美術課堂的意義
壯族繡球作為壯族傳統(tǒng)文化的造型載體,是維系整個民族情感的重要紐帶。壯族美術教育需要引入壯族特有的文化藝術。讓繡球成為激發(fā)壯民族學生民族認同感的催化劑,幫助學生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培育學生認知本土文化和欣賞民間美術的能力。與此同時,繡球作為一種藝術品,隸屬美術作品范疇,包含一定的繪畫美術知識。將繡球制作引入美術課堂可以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壯族傳統(tǒng)文化的偉大情懷,進而達到自我文化認同的教育目的。此外,任何一種民族特色文化藝術都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繡球的熱愛,也就是對中國文化及世界多元文化的熱愛與尊重,讓學生了解壯族繡球的精髓的同時,更能讓壯族學生加深對本土文化獨特魅力的自豪和自信。
二、民族手工繡球的現(xiàn)狀
繡球結(jié)構(gòu)獨特,選料考究,而且全部是手工制作,工藝流程也相當嚴謹精細。繡球以紅、黃、綠三色做底,大多為12瓣,每瓣皆繡上各式吉祥物,如梅、蘭、菊、竹等花卉圖案或春燕、龍、鳳等圖案。除中間四瓣選材不拘外,其余則要求“上四瓣必挑飛禽,下四瓣須為走獸”。一般的繡球大都是采用單線刺繡的方式在作為花瓣的面料上繡出各色圖案,花瓣面料上的圖案為平面式,線條色彩如畫一般美,同時刺繡方法與過程較為簡單。而采用復線刺繡方法的“堆繡繡球”則圖案極為精美,所勾勒之物栩栩如生極富立體感,如鮮活之物,是繡球中的極品。
現(xiàn)在的繡球大多產(chǎn)自靖西舊州,家庭作坊制作,繡球技藝傳授多是婆媳、妯娌、姑嫂技藝相授,鄰里相習。廣西各地三月三活動的開展,對繡球產(chǎn)生大量需求。靖西繡球在2016年被中國文化部列入非物質(zhì)遺產(chǎn)名錄。舊州鎮(zhèn)成立了刺繡技術協(xié)會,專門組織大家農(nóng)閑時制作繡球,滿足市場需求,提高經(jīng)濟收入。繡球制作工藝并沒有大規(guī)模推廣,只局限在靖西市。因此,將繡球工藝引入美術課堂對于廣西民族文化的傳承普及來說非常重要。
三、加強民族手工繡球教學的對策
要把傳統(tǒng)復雜的繡球工藝引入課堂,就要考量現(xiàn)在社會的文化生活壞境氛圍以及普通大眾的審美需求。
(一)降低學生實踐操作的難度
為了使這門工藝能在現(xiàn)代社會更好地傳承與發(fā)展,可嘗試著把它引入學前教育專業(yè)手工課程,針對學生零基礎,沒有拿過針線,不會刺繡的情況,在教學時間短的情況下,如何進行教學使學員快速掌握制作方法,值得深入??蓢L試做一些教學改進,在材料和工藝流程上進行相應的調(diào)整,使其更適用于教學和普及。
比如,簡易繡球制作,將繡球制作引入學前教育專業(yè)手工課程,嘗試制作簡易繡球——不織布繡球。
一是采用不織布代替硬挺的卡紙制作布殼,制作六個圓形不織布布殼。不織布是一種不需要紡紗織布的織物,不是由一根根的紗線交織編結(jié)在一起的,而是將纖維直接通過物理方法粘合在一起。不織布沒有經(jīng)緯線,剪裁和縫紉都很方便,是幼兒常見的手工材料。不織布柔韌,防潮,質(zhì)地輕盈,無毒無刺激性,色彩豐富,價格低廉,可循環(huán)使用,因此直接剪下圓片就可以完成布殼的制作。而卡紙制作布殼,需要在卡紙上粘上彩色的綢布,完全干透后,再剪下圓片做布殼。相對于不織布制作布殼,卡紙制作布殼需要多種材料并耗費更多時間。
二是在不織布上制作十二片葉瓣,并在葉瓣上刺繡。 一般的繡球大都是采用單線刺繡的方法在葉瓣的面料上繡出各式圖案,葉瓣的圖案為平面式,刺繡針法多為平繡。不織布有一定韌性,且較柔軟,刺繡難度小,而卡紙制作的葉瓣硬,刺繡時入針、出針難,刺繡難度大。比較在兩種不同材質(zhì)葉瓣上刺繡同樣的圖案所用的時間,學生只用了1/5的規(guī)定時間就輕松完成了不織布材質(zhì)葉瓣上的刺繡圖案制作。相對于不織布制作的葉瓣,卡紙制作的葉瓣,刺繡難度大,需要耗費更多時間,比較容易讓初學者望而卻步。在幼兒教學時可省略繡花步驟,改用更適合幼兒的方法,如使用燙印、貼圖的方法代替刺繡方式進行制作。
三是做三角梭形的球瓣瓣體,使用羽絲絨填充。羽絲絨有彈性,輕巧,可聚成團,可水洗,易收納儲存,而木屑或稻梁五谷容易灑落一地,梅雨季容易受潮霉變,不易收納儲存。因此,使用羽絲絨填充的繡球相對于使用木屑或者稻梁五谷填充的傳統(tǒng)繡球,更適合低齡兒童使用。
四是將填實后的三角梭形瓣體葉尖對葉尖縫合成圓球,并綴上珠子、絲綢帶等小飾物,一個漂亮的繡球就做成了。
在此教學基礎上,簡化并縮短制作繡球方法,降低制作難度,吸引幼兒園及低年級小學生等低齡人群制作興趣,更利于繡球制作的傳承。
(二)網(wǎng)絡教學
利用多媒體技術,將繡球的布殼制作、刺繡技法、瓣體組合等步驟,通過富有創(chuàng)意的畫面、動態(tài)的示意圖、豐富的影視資料展現(xiàn)出來,變被動的“聽”“記”為主動的“看”,這樣更能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產(chǎn)生注意傾向,并激起熱烈、持久的情緒,從而活躍學生思維,使他們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fā)展為根本的創(chuàng)新思想。
采用多媒體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可以復習、重學、跳躍式學習,對于學習的時間、進度、內(nèi)容、分量都可以自己選擇,不會因有壓力而放棄學習。
通過即時通訊工具QQ、微信等,在學生自主學習時對其進行遠程指導,可以使用圖像、可視電話、文件發(fā)送、遠程控制等形式來解決學生在學習上出現(xiàn)的問題。這種形式可以將課堂延展到無限大。
制作繡球步驟圖,并錄制制作視頻,使學生可通過掃描二維碼,進入網(wǎng)絡學習繡球制作。學生主動學習閱讀教材,了解繡球制作技藝,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zhì)量。運用手機,通過網(wǎng)絡學習,解決了時間地域的限制問題。
進階段繡球制作,即針對初中以上學生及零基礎成年人,教授制作傳統(tǒng)繡球。
一是做布殼用漿糊把4層棉布平整地粘在一起,再把各種顏色的綢布粘在底部上,壓成平而實的布殼。用同一方法制作六個圓形布殼。
二是制作12片葉瓣,并在葉瓣上刺繡。這一步最重要,一般是越小的繡球圖案越簡單,而越大的繡球圖案越復雜、生動。除中間四瓣選材不拘外,其余則要求“上四瓣必挑飛禽,下四瓣須為走獸”。
三是做三角梭形的球瓣瓣體,使用木屑做填充物。
四是最后一道工序,是將充實后的三角梭形瓣體,葉尖對葉尖縫合成圓球,并綴上金色珠子、紅色綢帶、黃色穗子等小配飾,一個精巧玲瓏的繡球就做成了。
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配置材料是一個難題。布殼、葉瓣這些材料市場上沒有售賣,繡線、金珠、紅綢帶這些材料需要在不同地方才能買到。針對這個問題,解決的辦法就是把制作繡球的材料整理成材料包。材料包中物品包括6片布殼、12片葉瓣、針線、金珠、紅綢帶、黃色穗子。這樣只需要一個材料包,制作者就可以在任何地方制作繡球了。
針對零基礎人群,開始時通過簡易版學習制作不織布繡球,較快速掌握制做繡球的方法,然后再進入進階版學習制作傳統(tǒng)繡球。對幼兒園、小學等低齡兒童推廣簡易版繡球制作。針對成年人進行進階段傳統(tǒng)繡球制作教學。這樣改版后的繡球制作方法更利于更大范圍更大規(guī)模地推廣、傳承。
通過制作繡球,學生了解了壯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更熱愛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繡球制作很好地激發(fā)了壯族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并為壯族民間藝術的傳承和傳播打下了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何舟.苗族刺繡及其教育價值挖掘探究[J].文藝生活:下旬刊,2017(1).
作者單位:
廣西民族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