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迪
【摘 要】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對豐富高中學生的知識內涵,成為高素質的人才具有不可忽視的巨大作用。本文對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策略進行了分析,希望可以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起到參考和借鑒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音樂;鑒賞;教學
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如何巧妙地變換教學方式,如何使學生更好、更完美地鑒賞作品,這是許多教師長期以來不斷探索的課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可以采取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1.關注內心情感的體驗式教學
音樂是最擅長抒發(fā)情感、最能撥動心弦的藝術形式。在每一個人的生命中,情感是最豐富、最內在、最復雜的抽象物。很多人認為,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更準確地說,音樂最善于表達情感。音樂中表現(xiàn)的通常不是簡單的喜怒哀樂,即使是“哀”,它也完全能表達鑲嵌于各種情感之間、難以名狀的微妙之情,而這些情感,往往來自作曲家特有的生活經(jīng)歷和遭遇。因此,通過音樂體驗情感,是涉世不深的高中生了解人生、透視生活、剖析世界的重要窗口,使他們具有足夠的思想準備面對將來可能經(jīng)受的一切情感考驗。聆聽《春節(jié)序曲》,可以從這部管弦樂曲熱烈明快、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旋律中,感受到載歌載舞、喜氣洋洋、熱鬧歡騰的愉悅情緒。在《春節(jié)序曲》中,可以讓學生踩著音樂模仿秧歌的舞步,用動作體驗音樂的情緒,既鍛煉了音樂的節(jié)奏感,又發(fā)展了身體的協(xié)調能力。學生還根據(jù)音樂創(chuàng)編動作,大家交流,再把編創(chuàng)的動作連起來形成一個組合,學生會感到很有成就感。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們還意猶未盡,口中仍哼著《春節(jié)序曲》的主旋律。在教學中,讓學生參與音樂實踐,在體驗的同時還有利于對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
2.借助多媒體直觀形象的輔助式教學
盡管高中生對音樂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性積累和理性認識,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也日趨增強,但受閱歷和知識的制約,對音樂的認識還是比較膚淺。他們不可能對所有內容都感興趣,往往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對不同樂曲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如何激發(fā)他們的興趣,使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到音樂鑒賞中來,教師有必要在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lián)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于是,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所需的文字、聲音、圖形、動畫、靜態(tài)影像集成在一起,合成教學軟件進行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學生置身于有聲有色的音樂畫面中,引發(fā)他們的興趣,很快進入音樂情景,想象、體驗音樂所表達的各種豐富多彩的感情中。例如:欣賞舞劇《天鵝湖》時,可以把芭蕾舞鞋的制作過程做成知識鏈接,使學生順便了解芭蕾舞的特點。在欣賞過程中,同學們邊觀看畫面邊思考我提出的問題:天鵝的主題音樂出現(xiàn)在哪里?它由什么樂器演奏的?豎琴演奏的背景音樂模擬了什么效果?給你什么樣的心理感受?根據(jù)音樂,自己編創(chuàng)一段舞蹈,思考舞劇的特點是什么,并由學生歸納總結。通過計算機多媒體創(chuàng)設音樂情景意境,有效地渲染了氛圍,如同身臨其境,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和情感,調動了學生參與音樂體驗的欲望,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有目的地欣賞音樂,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3.因材施教,突出個性化的教學
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發(fā)揮個性特長,讓學生人人都能參與到音樂中,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作為人類特有的精神食糧,音樂能使人在精神上產(chǎn)生愉悅和美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方法體現(xiàn)教學過程的愉悅性,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這既是音樂教學能否獲得成功的前提條件之一,也是音樂教學應達到的目標。一旦學生對音樂發(fā)生濃厚的興趣,就會產(chǎn)生持久的音樂學習動力。如在欣賞德國作曲家舒曼的鋼琴套曲中的《夢幻曲》時,聆聽鋼琴獨奏《夢幻曲》,請學生根據(jù)音樂要素及音樂情緒上的變化想象音樂描繪的內容。欣賞大提琴獨奏《夢幻曲》,比較不同樂器的音色特點,同一首樂曲用不同的樂器演奏,學生可以體會到不同樂器演奏音色的不同美感。學生總結出鋼琴的音色讓聽者的心情放松,更適合表現(xiàn)夢幻的色彩,大提琴深情委婉比較有韻味,適合表現(xiàn)悠長的旋律,能很好地體現(xiàn)樂曲的連貫性,滲透著寧靜的冥想與沉思的色彩,還可以讓會彈鋼琴的學生為大家演奏,與CD碟放的音樂進行比較,讓學生進行點評,由于演奏者是自己的同學,學生情感上會表現(xiàn)出百倍的熱情和關注,也會更細心地體味音樂,找出學生演奏的樂曲與大師演奏的作品之間的差距,從而提高學生比較、分析、判斷的能力,使學生覺得高雅音樂離自己很近,激發(fā)了他們學習音樂的濃厚興趣。
4.用非音樂的手段鞏固音樂的收獲
溫故而知新,將學生學得的音樂積累起來,是教學中必須要做的,這樣才能把學生點滴的體驗感受集中起來而形成積淀。學生的知識是一顆顆珠子,教師負責把珠子串起來。在學期末,如果只是單純地把學過的知識進行羅列陳述,學生印象還是不深刻,而且很容易遺忘。所以,需要尋找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使學生能夠很容易地把所學知識串起來。我有時利用音樂作品中出現(xiàn)的數(shù)字,做一個數(shù)字游戲,把學過的音樂作品回憶起來,總結每一部作品的特點,教師自制課件,學生想到哪部作品就播放主題片斷,以加深印象。對于音樂家的記憶方法,可以利用他們生活年代的相似性和國家之間的關聯(lián),如提到世界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就會想到和他一樣,同是古典主義音樂代表人物的莫扎特、海頓、巴赫、亨德爾,提到浪漫主義代表人物就會想到舒曼、舒伯特、肖邦、門德爾松,提到聶耳就會想到冼星海等。趣味化的復習方式使知識的串聯(lián)變得很容易,并且印象深刻。枯燥的知識因為有了多樣化的記憶方法變得輕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