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巧媚
課后習題是語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認真研讀統(tǒng)編版教科書,會發(fā)現(xiàn)編者結合課程標準的理念和文本特點,把螺旋上升的語文要素精心地融入到對課后習題的編排中,可謂頗具匠心。為此,教師要深入挖掘課后習題的價值,充分發(fā)揮課后習題的潛力,活用課后習題,為教學提供有力的依據(jù)和抓手,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借助習題“猜猜”,優(yōu)化識字策略
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準則是“認寫分流,多認少寫”,所以課后習題就把“認識字”和“學會寫”分成兩個不同的目標呈現(xiàn),教師可以借助課后習題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教給他們識字方法,培養(yǎng)識字能力。
例如,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三篇課文《紙船和風箏》,上承《狐假虎威》《狐貍分奶酪》,下接《風娃娃》,全文沒有拼音標注。課后習題除了常規(guī)的生字描紅、仿寫之外,還增設了和識字有關的訓練。
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出示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四人一組猜一猜加點字的讀音,通過指名讀的方式正音之后,交流是怎么猜出來的。再由詞而字,出示單個生字,當堂檢測認讀情況。緊接著把這些生字送進不同的“生字屋”里,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學習單,并說明理由。教師在充分肯定學生不同分類方法的同時,還要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紙”的右邊是“氏”,讀音很相像,“氏”表示“紙”的讀音;因為紙的原料本是破舊的絲綿,所以“紙”的左邊是絞絲旁,表示“紙”。然后讓學生用這個方法驗證一下其他字,進一步領會形聲字“形旁表意,聲旁表音”的構字規(guī)律。最后可以出示學生沒有學過的一組形聲字“漂、飄、瞟、膘”,讓學生試著根據(jù)它們的形旁完成以下的填空。
風箏? ? ?在藍天上。
紙船從小溪里? ? ?到了小熊家門口。
我上課講悄悄話了,同桌? ? ? ?了我一眼。
豬的身上長滿了肥? ? ? ? ? ?。
學生們經(jīng)歷自己填、同桌討論、上臺分享等學習活動之后,教師可追根究底:“你不認識這些字,是怎么猜測的呢?”鼓勵學生在以后的閱讀和學習中,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進行猜讀。
這樣借助課后習題進行識字教學,拉近了學生和生字之間的距離,讓識字方法多樣而科學,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識字變得有趣起來,培養(yǎng)了學生的識字興趣,使其產(chǎn)生主動識字的愿望。
二、整合習題“讀讀”,扎實語言積累
朗讀是打開文章大門的一把鑰匙,只有反復朗讀,方能讀出文本的韻味,理解其中的內(nèi)容,準確領悟深層含義。另外,心理學研究表明,朗讀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朗讀形成的信號刺激強度遠遠超過教師的講解,能有效地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如在學習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一文時,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些初步的識字能力和閱讀水平,但自主感悟的能力較弱,理解寓意和積累語言有一定難度。這時課后習題就能很好地發(fā)揮作用。習題1指向讀好句子,讓學生體會不同語氣表達不同的情感,初步感受語言表達的多樣性;習題2則側重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認知,指向感受角色,了解寓意。整合這兩個練習,可以構建一個以朗讀訓練為主線的課堂。教學時,先抓住初讀,借助文本提取有用的信息,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小鳥和青蛙的爭論:青蛙認為“天不過井口那么大”,小鳥認為“天無邊無際”。再圍繞“他們的說法為什么不一樣”來組織深層次的學習:緊扣小鳥與青蛙的三次簡短對話,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加提示語、配合動作、分角色等方式朗讀,在朗讀中理解“無邊無際”,并擴展思維。最后通過角色體驗,讓學生感受“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不信,你跳出井來看一看吧。”等句子所承載的意思和情感。分角色入情入境地朗讀,才能體會青蛙的自以為是、小鳥的實事求是,進而理解寓意。
整合課后習題,能有效地激活語言意趣,讓學生真實地觸摸文本,仔細領會言語的內(nèi)在精細微妙之處,做到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
三、妙用習題“說說”,助力口頭表達
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準確、恰當?shù)目陬^表達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審視課后習題,教師可以提煉語言訓練點,依據(jù)習題要求來助力口頭表達,提升口頭表達的質(zhì)量。
如二年級下冊《小蝌蚪找媽媽》課后的第2題,展示了五幅小圖片,生動地呈現(xiàn)出蝌蚪的變化過程,極具吸引力,并安排“講故事”的練習。教學時教師可以巧妙利用這些資源,通過讓學生給變化圖排序,使之整體感知課文主線,無形中整理好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發(fā)展順序。結合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可以鼓勵學生說一說排序理由,相機指導他們抓住動作“甩著”“披著”“露著”“鼓著”讀好課文中的相關句子;再要求學生看著圖片,配上動作,用上自己的話來把故事完整地表達出來。
以課后習題為依托,能有效降低表達難度,提高趣味性,增強學生“講故事”的信心。在豐富多彩的情境中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為最終實現(xiàn)“借助提示,復述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能促進學生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高。
四、巧化習題“寫寫”,引導隨文練筆
葉圣陶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從仿到創(chuàng)的學習規(guī)律,有意識地遷移文章的表達方法,從最基本的句子開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逐步提高學生的寫話能力。
統(tǒng)編版教材把圖示、關鍵詞、特色句等作為支架,由抽象到具體地編排在教科書的課后習題里,意在讓學生寫話練筆,在借鑒中求異。例如二年級上冊《葡萄溝》一課,課后明確要求:“讀讀下面的句子,照樣子寫一寫?!痹谫p讀課文“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這一處精妙句子時,可以在書上把描寫顏色的詞語圈出來,讀讀這些詞,聯(lián)系上下文猜測“五光十色”的意思,感受葡萄的顏色之多和品種之多,引導學生領會到“有……有……”是列舉事物,把特點寫具體;“五光十色”是歸納、總結事物特點。以它為范本,仿照語言形式,在此基礎上的學生寫話往往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像這樣巧化習題,從學生角度出發(fā),讓學生緊扣讀寫結合點,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學生的讀寫能力才能相輔相成地得到發(fā)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qū)實驗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 ? 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