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梁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設計了18類“語文學習任務群”,讓學生在“群”中學習語言、在“群”中滋養(yǎng)人文,強化了語文實踐的廣度、密度與深度。最近流行的群文教學是對“群”學習理念的有益嘗試。但是,很多課堂實踐仍舊采用單篇教學的模式、方式和方法開展群文教學,不能彰顯“群”學習的理念。從“單篇”到“群文”,不僅僅是言語材料數(shù)量上的增加與豐富,更是語言訓練密度與廣度上的增強與豐厚,不僅僅是閱讀思維方式的變化與深化,更是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閱讀思維的提升與跨越。因此,群文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從“單篇”思維跨向“群文”思維。
單篇教學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單文本閱讀教學,側重于精深化的閱讀思維,往往立足于某一單一、獨立、封閉的文本,透過字、詞、句、篇等言語要素進行文本細讀,挖掘作品的深刻思想和人文意蘊,探究作家獨特的表達個性和藝術特色,讓我們見到一個自給獨立、精妙絕倫的藝術世界。
群文教學則是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甄選一組具有一定關聯(lián)性的文本,師生圍繞議題開展多文本統(tǒng)整性閱讀并集體建構達成共識的過程,側重于統(tǒng)整性的閱讀思維,往往立足于一組文本“群”,在更高的閱讀維度上,對幾個文本進行整體把握,融合理解?!敖y(tǒng)整”從字面上看,可以理解為統(tǒng)合整理,就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看起來不相同但卻相關的現(xiàn)象、事物或概念組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群文教學中的統(tǒng)整性閱讀思維,是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文本進行統(tǒng)整性理解與把握,讓我們在更寬廣的視界中了解藝術的共性與個性。
當今社會信息化高速發(fā)展,各種媒體信息鋪天蓋地,身處其中而沒有信息篩選處理的能力,很容易淹沒于信息的大潮中。而統(tǒng)整性閱讀思維是一種俯瞰式整合思維方式,能夠提升信息的篩選處理能力,能夠將諸多文本信息在相互磨合、碰撞中引發(fā)批判性思維。
因此,統(tǒng)整性閱讀思維應該是群文教學的根本性特征,群文教學應該立足于統(tǒng)整性閱讀思維,一切課堂設計都從多文本統(tǒng)整開始,立足于多個文本的整體性閱讀,設計互動問題,開展言語活動,進行師生對話。
但從實際教學看,很多群文教學實踐并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多文本統(tǒng)整性思維,而往往停留于單篇教學的閱讀范疇。
案例:汪曾祺《金岳霖先生》《老舍先生》《撿爛紙的老頭》
三篇文章都是現(xiàn)代作家汪曾祺的短篇小說,《金岳霖先生》屬課內必修篇目,另兩篇是課外篇目。有一位老師群文教學設計如下:
1.速讀《金岳霖先生》,思考:結合文本,說說文章是如何寫金岳霖先生的?金岳霖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2.有人說,汪曾祺的小說隱含著“真情懷”。結合《金岳霖先生》一文,談談你的理解。
3.結合時代背景,說說《老舍先生》和《撿爛紙的老頭》兩篇小說是如何傳遞出“真情懷”的?
由課內一篇而帶出課外兩篇,由一篇而拓展延伸出多篇,先精讀一篇文章的思想情感與藝術特色,而后在其他文章中找到對應與共鳴,這實質上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多文本統(tǒng)整閱讀,仍舊是以單篇教學為主,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群文教學。
因此,統(tǒng)整,是“群文”思維的起點,群文教學應該從對多文本的統(tǒng)整開始,將多文本作為一個整體去開展閱讀教學,用多文本整合的思路去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教學過程。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個獨立的言語世界,當多篇文章按一定的選擇標準放在一起構成“群文”時,盡管它們之間有一些關聯(lián),但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多個自成世界的言語作品。群文教學時,如果僅僅是將多個獨立的文本共同進入我們的閱讀視界進行統(tǒng)整性閱讀,只是關注這些文本作品共同特征,寫什么、怎么寫,共同題材是什么,共同手法是什么,那我們的閱讀也是膚淺簡單的,難以進入眾多精彩的言語世界的,更別說有什么獨特的發(fā)現(xiàn)。因此,群文教學應在引導學生多文本統(tǒng)整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對多個文本進入比較閱讀思維,對“群文”進行更深入、更廣泛的甄別比較,在比較中形成作家作品的共識,獲取自己個性化閱讀體驗。
我們在平常教學時也會運用比較鑒賞,但一般都是兩兩比較,比較出相同或不同的特點。而群文教學至少需要三個文本比較,文本數(shù)量的增加,讓學生在更廣闊的言語環(huán)境中辨別比較,更容易發(fā)現(xiàn)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而且思想內容的豐厚充實,藝術手法的豐富多樣,也為群文的比較教學提供更廣闊的思考維度,更辯證的閱讀思路,更有利于學生開展批判性閱讀,形成獨特的閱讀見解。
比如筆者的一次群文教學實踐:柳永的《雨霖鈴》《甘草子》《蝶戀花》三首詞。
在三首詞的比較閱讀中,我們可以感受柳永詞的纏綿悲切的婉約風韻和婉曲含蓄的鋪敘藝術。一般來說,柳永詞的題材主題狹窄單一,表達離愁別緒、相思離恨,表現(xiàn)羈旅天涯的浪子心懷,但是如果細加比較品味,每首詞又都有自己獨特的情感意蘊。
為此,可以設計比較賞讀的環(huán)節(jié),提問:三首詞分別抒發(fā)了怎樣的思想情感?最打動你的是哪一首詞、哪一句詞?為什么?
第一個問題要求學生揣摩三首詞細微的情感變化?!队炅剽彙肥请x別相思之愁,是清秋傷別愁;《甘草子》是閨中懷人之愁,是暮秋孤寂愁;《蝶戀花》是羈旅懷人之愁,是初春感傷愁,但愁得堅貞、執(zhí)著。讓學生通過比較體會柳永詞婉約哀怨基調下情感個性的差異。
第二個問題要求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根據(jù)已有的知識與經(jīng)驗,對同一首詞表達自己獨特的理解與感悟,進一步體會每一首柳詞獨到的抒情個性。
因此,比較是群文教學最主要的教學思維,是“群文”思維的有力抓手。
一般來說,群文比較閱讀有兩種傾向或方向:一是異中求同,一是同中求異。
1.異中求同:“群文”思維的聚合
當我們把不同的言語作品統(tǒng)整起來進行閱讀時,我們可能要探究一下它們不同背景下的藝術共性,當然,這里的共性并非共同作家、共同時代、共同國籍等簡單問題,而是題材體裁、思想情感、語言風格、藝術表現(xiàn)等藝術問題。共“異”背景下的求“同”,這是群文閱讀思維的聚合性傾向。
異中求同,是群文教學的基本設計思路。群文總是按照一個或多個共同的議題或話題組合起來的,本身具有一定的共性因素。異中求同,可以在群文中凸顯同一作家的獨特藝術特色,凸顯同一藝術潮流的共同特色,可以深入了解某一種題材作品的共性特點,深刻認識某一種主題作品的豐富意蘊。
列舉一個群詩教學課例:穿透夜色的詩情——杜甫。
群詩選材:《客夜》《倦夜》《閣夜》《旅夜書懷》
這四首詩都是杜甫漂泊西南時期(760年—770年)寫下的,有很多共性傾向,大多描繪凄涼夜景,抒寫身世之感、家國之憂,語言樸實,意境悲凄,情感沉郁,含蓄蘊藉,表現(xiàn)了杜甫沉郁頓挫的現(xiàn)實主義詩歌藝術。
環(huán)節(jié)設計:
(1)填空:夜色下,詩人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聽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批注:夜色下,詩人是如何描繪這些意象的?
(3)討論:四首詩中反復出現(xiàn)的意象有何共同之處?選擇一個作評析。
(4)填空:那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夜色。
(5)探究:詩中“夜色”的深層內涵是什么?
(6)比較:杜甫“夜色”下的世界與“白日”下的世界有何區(qū)別?
(7)探究:概括“夜色”下杜甫的形象與創(chuàng)作心理。
以上七個環(huán)節(jié)在“異中求同”探究杜甫詩歌的“夜色”情懷。先以詩歌意象為切入口,通過批注評析意象,尋找共同的“夜色”意象,然后探究杜甫詩歌“夜色”意象的特征與內涵,從個人身世、戰(zhàn)亂現(xiàn)實和時代命運等方面理解杜詩“夜色”的內涵,感受杜甫詩中表現(xiàn)的命運多舛、壯志難酬、憂國憂民等情懷,最后在與“白日”的比較中探究“夜色”下杜甫的愛國詩人形象。
2.同中求異:“群文”思維的發(fā)散
群文一般是按照一定的關聯(lián)攫取組合起來的,本身總有一些共性特征,在“共性”的背景下尋求“個性”,是群文閱讀思維的發(fā)散性傾向。
同中求異,也是群文教學的基本設計思路。盡管幾篇文章有很多的相似之外,但每一個文本都是獨立的言語作文,思想內容與藝術手法自成體系,具有獨特的特征。群文教學有時要透過幾個作品的“共性”探究每一作品的獨特“個性”,有時要從某一作品中獲得獨特性的閱讀體驗,有時要從幾個作品中形成某種批判性的認識,都需要進行“同中求異”的教學設計。
列舉一個群文教學的課例:走近歐·亨利的結尾藝術。
群文選材:《最后的常春藤葉》《警察與贊美詩》《忙碌經(jīng)紀人的浪漫史》
這三篇是美國短篇小說巨匠歐·亨利的代表作,采用“歐·亨利式筆法”,結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老貝爾曼為了挽救瓊珊的生命,風雨之夜畫上那最后一片常春藤葉,而他自己卻得肺火去世,震撼人心,令人感動;蘇比千方百計白吃白喝、小偷小摸,想進入“布萊克威爾島監(jiān)獄過冬,卻始終不能引起警察注意,蘇比被教堂的贊美詩感動,打算重新做人,警察卻把他帶走了,滑稽可笑,引人深思;忙碌的經(jīng)紀人哈維愛戀速記員萊利斯小姐,在忙碌的空隙向萊利斯求婚,竟忘了他們昨天已經(jīng)舉行過婚禮,幽默有趣,匪夷所思。
環(huán)節(jié)設計:
(1)概述:三篇小說的情節(jié)內容,并指出“出人意料”的結尾。
(2)討論:三篇小說的結尾分別是由什么推動的?(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等)
(3)探究:三篇小說結尾的藝術效果。
本課環(huán)節(jié)設計共同基于歐·亨利小說的結尾藝術,探討“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藝術共性,但教學設計傾向于同中求異,三個環(huán)節(jié)分別從三篇小說的具體內容入手設計語言活動,重點探究三篇小說結尾各自獨特的推動藝術?!蹲詈蟮某4禾偃~》出人意料的結尾是老貝爾曼善良崇高的性格決定和推動的;《警察與贊美詩》出人意料的結尾是顛倒黑白的社會環(huán)境造成和推動的;而《忙碌經(jīng)紀人的浪漫史》出人意料的結尾則是小說主題和作者意圖推動的。三篇小說探究出三種結尾的推動藝術,豐富了歐·亨利小說結尾藝術的內涵,加深了對“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理解。
總之,“群文”思維與“單篇”思維不同,群文教學應該引導學生進入“群”思維,以多文本統(tǒng)整思維貫穿群文閱讀始終,以比較閱讀思維開展群文教學設計,在“群”思維中開展“群”言語訓練,學習與建構語言,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作者通聯(lián):浙江臺州市玉環(huán)縣玉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