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艷 王婕
【摘要】目的:分析在急診急救中應用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技術的有效性。方法:此次選擇了50例入我院急診室急救的患者,入院行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技術治療的時間段均是2016年10月份-2018年10月份,患者被均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方法治療,觀察組應用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技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有效性。結果:治療后,觀察組心率、血氧飽和度、血壓以及搶救成功率和對照組相比有顯著的差異,P<0.05。結論:在急診急救中應用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技術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資料,值得應用。
【關鍵詞】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急診急救
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是利用腹部提壓裝置在患者腹部實施加壓和提拉進行心肺復蘇的一種新技術。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在急診科室中是開展搶救十分關鍵的方法,其能夠提升救治的成功率,減少患者由于救治不夠及時而引發(fā)的殘疾與死亡?,F(xiàn)如今,醫(yī)學持續(xù)地進步與發(fā)展,使得心肺復蘇的效果也隨之增強,其可以減緩患者的各類癥狀與表現(xiàn),給患者的搶救力爭更多珍貴的時間。文章主要探討了在急診急救中應用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技術的有效性,現(xiàn)做以下陳述。
1.1資料
此次研究一共選擇了50例人我院急診室急救的患者,入院行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技術治療的時間段均是2016年10月份-2018年10月份,患者被均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女5例,男20例,年齡17~75歲,平均年齡(46.32±6.33)歲.觀察組女6例,難19例;年齡18-39歲,均值(47.15±6.24)。納入標準:胸部外傷、胸肋骨骨折其他原因合并胸廓畸形并發(fā)的呼吸、心跳暫?;颊?腹部無明顯外傷者;胸外按壓過程中出現(xiàn)胸肋骨骨折者;患者家屬同意行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患者。排除標準:胸腹聯(lián)合傷致心跳呼吸驟停者;在腹部按壓或提壓中出現(xiàn)腹腔臟器損傷者。心臟填塞、縱膈移位、膈肌破裂、腹腔巨大包塊、腹主動脈瘤等患者。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缺乏顯著的差異,P>0.05,可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方法治療,快速評估生命體征后經口氣管插管、呼吸氣囊輔助呼吸或機械通氣、心電監(jiān)測、建立靜脈通道、抗休克、應用血管活性藥物,并積極轉入急診重癥監(jiān)護室進一步治療。
觀察組應用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技術治療,腹部提壓患應用腹部提壓裝置,以100次/min的頻率連續(xù)交替向下按壓與向上提拉,按壓與提拉時間為1:1,提拉時垂直向上均衡用力,盡最大限度使腹部擴張,向下按壓時垂直用力,勿左右擺動,使腹壁上下移動3~5cm;徒手腹部按壓法按壓頻率、腹部下陷深度等同腹部提壓法。
1.3觀察指標
動態(tài)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半小時以后的心率、血氧飽和度(Sp02)、血壓的變化及搶救成功率。對比兩組患者康復效果,包含優(yōu)秀、良好、尚可與差四個標準,在搶救以后各項指標恢復正常為優(yōu)秀,生命體征明顯改善為良好,生命體征有所改善為尚可,沒有變化為差。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通過SPSS 22.0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用(x±s),t驗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X2檢驗,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1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指標
治療后,觀察組心率、血氧飽和度、血壓以及搶救成功率和對照組相比有顯著的差異,組間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的意義,P<0.05,見表1。
2.2對比兩組康復效果
觀察組患者評判標準為優(yōu)秀患者16例,評判標準為良好患者5例,評判標準為尚可患者2例,評判標準為較差患者2例,總有效率為92.00%;對照組患者評判標準為優(yōu)秀患者10例,評判標準為良好患者5例,評判標準為尚可患者4例,評判標準為較差患者6例,總有效率為76.00%,統(tǒng)計得知,觀察組患者護理效果遠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
現(xiàn)階段,在臨床中,心肺復蘇的運用逐步被普及,準確開展心肺復蘇,是保障急診患者安全與生命的關鍵,還是對急診科室中醫(yī)護人員的根本規(guī)定。在現(xiàn)如今新興醫(yī)療技術進步與發(fā)展的前提之下,臨床中逐步把心肺復蘇標準化與程序化,進而減少了其開展的困難程度,增強了救治的成功率。但是,臨床中的各類工作具備相應的隨機性,其所應對的情況也具備一定的差別,因此,愈來愈多的醫(yī)護人員均在分析并研究心肺復蘇,以使得救治的進程可以更為科學,增強救治的效果。但在搶救過程中,人工徒手胸外按壓時,由于操作者連續(xù)按壓體力消耗大,容易疲勞,效果不穩(wěn)定,不但容易導致按壓中斷,而且部分患者在接受按壓時容易發(fā)生肋骨骨折。近年來,有研究人員指出,在人工徒手胸外按壓心肺復蘇結束后,患者的身體情況盡管已經趨近穩(wěn)定,卻依舊沒有脫離出危險的狀態(tài)。
而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是通過胸泵、肺泵、腹泵機制產生人工循環(huán)和人工呼吸。利用腹部提壓裝置按壓腹部時,腹腔內壓力增大,膈肌受壓上抬,胸腔內壓力增高,心臟受壓容積變小,產生前向血流,提高心排出量。并促使腹部臟器及容積血管內約人體的25%血液大部分流回心臟。肺臟受壓回縮示肺泡內氣體排出,完成呼氣動作。腹部提拉時,腹腔內壓力隨之下降,膈肌下移,胸腔內壓力減少,心臟舒張,為再次按壓心臟泵血做準備。同時肺臟完成吸氣動作,發(fā)揮肺泵功能。不間斷提拉過程中實現(xiàn)人工循環(huán)和人工呼吸。實現(xiàn)循環(huán)與呼吸同步復蘇,避免了STD-CPR過程中人工通氣和胸外按壓獨立開來,通氣與血流脫節(jié),彌補了胸外按壓時沒有通氣支持的缺陷。本次研究中顯示,治療后,觀察組心率、血氧飽和度、血壓以及搶救成功率和對照組相比有顯著的差異,組間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的意義,P<0.05。
綜上,在急診急救中應用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技術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資料,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