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雄+蔣紅梅+陳禮翠+秦初明+袁漢創(chuàng)
關鍵詞:急救技術;心肺復蘇;創(chuàng)傷急救;培訓
中圖分類號:R459.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2409(2016)04—0137—03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2009~2011年,桂林市共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8.11萬起,公安交警部門受理的各類道路交通事故案件1.59萬起。造成553人死亡、l222人受傷,直接財產(chǎn)損失428.12萬元。較多的傷亡是因為沒得到迅速有效的救治。在一些突發(fā)事故現(xiàn)場,圍觀群眾常常不知所措,只能無助地等待救護車到來,受傷人員失去了最佳搶救時機。這就意味著事故現(xiàn)場第一個發(fā)現(xiàn)者是否有急救能力,對傷者能否有更多的生存機會至關重要。
1桂林市衛(wèi)生學校急救技能培訓基地建設概述
桂林市衛(wèi)生學校目前正在進行急救技能培訓基地建設:如完善場所、設備、大力加強基地文化建設、研究急救技能培訓內容及培訓方法等。通過面向社會人員進行急救培訓需求調研來確定培訓內容,面向市民開展急救技術培訓。通過研究確定最佳培訓方法:組織市民到學校基地培訓、學校委派專家到各單位現(xiàn)場培訓等,均需通過實踐確立最佳模式;確定急救技能培訓考核評價:研究用什么方法來考評培訓學員是否達到培訓要求;制定急救技能培訓方案;研究急救技能培訓制度建設及保障機制。
2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的探索
2.1常用的急救技術
急救技能通常包括心肺復蘇(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術、氣管插管術、便攜式呼吸機機使用技術、吸痰術、電除顫/電復律技術、氣管異物阻塞清除術、胸腔穿刺術、靜脈注射技術、創(chuàng)傷急救(止血、包扎、固定、搬運)等內容,面向市民開展急救技術培訓,選擇不依賴器械,對患者危害相對少,市民易于掌握的技術進行培訓,如心肺復蘇術、創(chuàng)傷急救(止血、包扎、固定、搬運)、清創(chuàng)術等?,F(xiàn)場急救的基本要求:①徒手操作,少用器械。②操作簡單,便于掌握。③確實可靠。④盡量減少救護人員。⑤快速判斷傷情,掌握生命體征。市民通過系統(tǒng)培訓可以達到基本要求,掌握急救技術。
2.2現(xiàn)場急救的相關問題
公民急救普及率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現(xiàn)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國家經(jīng)濟文化和文明程度越發(fā)達,公民急救普及率就越高。社會醫(yī)療急救工作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隨著桂林市建設的發(fā)展和城市規(guī)劃的不斷擴大,市民對于社會急救醫(yī)療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少國家還明文規(guī)定,謀求某些職位時,應聘人員必須持有急救員合格證。公民急救培訓通過報刊、電視、電臺、互聯(lián)網(wǎng)等推廣,作為高危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更應該持急救員合格證上崗,最大限度降低高危行業(yè)從業(yè)人員面對突發(fā)事件的致殘、致死率。據(jù)文獻報道,在發(fā)達國家急救能力的培訓非常普及。例如,法國的急救培訓普及率為其總人口的40%,而德國更是高達80%,美國是30%,英國25%,日本15%,香港10%。美國西雅圖市已成為全世界心肺復蘇最成功的城市,其院前急救成功率在60%左右,最終可以活著出院并且能存活半年以上的患者達到了30%,而在我國,這個比例基本上不足1%。只有在少數(shù)大城市有一些存活報道,而最近幾年急救中心的建設使這個令人難堪的局面得到了改善,但仍然不能令人滿意。提高意外事故、嚴重突發(fā)疾病等的存活率,需要整個社會成員參與。
2.3普及CPR
如今全民普及CPR已逐漸成為一種社會需求,許多國家已將CPR培訓課程列為學校教育,并將其作為推動CPR全民普及的長遠策略。CPR培訓能夠顯著提高受培訓人員的認知水平。學校培訓采用美國心臟協(xié)會心血管急救培訓標準和教材,其中創(chuàng)傷急救(止血、包扎、固定、搬運)4項技能采用紅十字會救護員的培訓標準,以實踐操作為主,理論培訓為輔。采用集中授課的形式,時間1d。其中實踐操作師生比為1:6,以充分保證學員操作時間,確保培訓質量。培訓教師的基本素質是確保培訓模式成功的關鍵因素。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榜樣的行為對學生的影響很大。研究表明,人們傾向于注意那些受人尊敬、地位較高、具有吸引力的榜樣,希望通過學習榜樣來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因此,學校應選擇業(yè)務能力強、綜合素質高、有講師以上職稱的優(yōu)秀教師作為培訓工作者。
2.4培訓急救技術的操作要領
在進行培訓工作時,結合日常生活中常見意外情況,如心臟病急性發(fā)作、交通事故、溺水、觸電、煤氣中毒等,先觀看相關視頻,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學員們學好急救知識的重要性,從“猝死的定義”、“心臟呼吸驟停的原因”、“撥打急救電話須知”、“心肺復蘇術的8個步驟”、“人工呼吸的方法和原理”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和分析,使現(xiàn)場的學員了解較多的急救知識。分步講述了心肺復蘇的操作要點并進行了示范,然后讓市民朋友進行了操作體驗。同時講解“手臂要垂直”、“按壓力度要適當”、“吹完氣記得松開鼻子”等技術要領。直至學員完全掌握。目前我國120急救車到達現(xiàn)場的平均時間約12min,遠超過CPR 4 min的“黃金時間”,CPR可使有目。擊者的心臟驟停患者生存率增加2~3倍,因此,判斷患者心臟驟停,給予通暢氣道后,通過看、聽、感覺來評估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如果不能在10 s之內檢測到適當?shù)暮粑?,應先對患者進行2次吹氣。對于非專業(yè)急救者,不愿意或不能給患者緊急吹氣,應立即開始胸部按壓。有研究表明,氣囊面罩給氧和呼吸末二氧化碳監(jiān)測是安全有效的無創(chuàng)心輸出量指示方法,能早期指示插管患者自主循環(huán)恢復,因此,現(xiàn)場恢復心跳、呼吸后,應盡早送醫(yī)院ICU進行二期復蘇。培訓結束之后,受訓者紛紛表示,“這樣培訓很有意義”?!皩W習一些急救技能,可以防患于未然?!?/p>
對其他各種急救技術操作,如包扎、固定、止血等,首先集中示范,講解要點、難點,然后分組練習。由于學員年齡、學歷、個人能力等多方面存在差異,導致對同一項技術的掌握有快、慢及優(yōu)、劣之分。所以,在培訓中要根據(jù)個體差異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3討論
在考核中學員們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危險現(xiàn)場”未做處置、人工呼吸無效、胸外心臟按壓位置錯誤或頻率不夠等。筆者認為:加強CPR有效訓練是急救培訓值得重視的問題。另外,建立考核制度可了解學員對急救知識及技能的掌握情況,能對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也能幫助調整培訓的內容和重點,同時也起到督促他們繼續(xù)學習的作用。在培訓過程中,同時講解《醫(y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讓救護人員了解法律本身對醫(yī)護人員和患者合法權利的保護。
我校針對桂林市市民實施急救培訓工作以來,激發(fā)了教師不斷求知進取的熱情;鞏固了教師的專業(yè)理論知識;規(guī)范了技術操作;教師的綜合素質也得到進一步提高。培訓是課堂教育的深化和延續(xù),是理論和實踐結合的紐帶,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社會責任。通過培訓,有效提高了桂林市市民急救的整體水平,為及時處理應急事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目前,桂林市衛(wèi)校對桂林市各中學生物學教師、桂林理工大學、廣西師范大學等在校大學生、桂林市2015級高一學生及部分社區(qū)居民培訓達6000多人次,培訓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員們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對培訓安排、授課內容、操作項目、考核措施等提出疑問及修改意見,使桂林市衛(wèi)生學校能進一步完善培訓模式,探討最有效的培訓方法,推動桂林市衛(wèi)校的應急救護培訓工作穩(wěn)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