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童話教學入手,探究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語文童話教學如何為兒童創(chuàng)造良好的審美環(huán)境,滲透審美意識,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
關鍵詞:童話;滲透;審美;哲理
童話是兒童文學作品的一種,其通過豐富的幻想、擬人和夸張等藝術手段來塑造出鮮明形象。一般說來故事情節(jié)神奇曲折、富有童趣、淺顯易懂、折射生活、抑惡揚善。適應兒童閱讀的書刊,故事內容孩子容易理解,能促使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得到思想教育,不知不覺中滲透審美意識。為此,本文從童話教學入手,探究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語文童話教學,如何為兒童創(chuàng)造寬松的審美環(huán)境,滲透審美意識,使學生初步感悟童話故事中所蘊含的哲理,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
一、
誘發(fā)審美意識,初步感悟童話哲理
童話故事自身富有美感,蘊藏著無數的審美意識。比如,個性鮮明的展示、不拘一格的風格、曲折神奇的情節(jié)、生動形象的語言、豐富多彩的形式等,這些都是具有趣味性與生動性的審美對象,能呈現出真、善、美的童話世界,使學生的心靈得以滋潤,情感得以熏陶,情操得以陶冶。那么,我們在童話教學中,如何誘發(fā)孩子審美意識,營造童真童趣氛圍,初步感悟童話的不同哲理呢?
(一) 從文本內容上誘導
童話常見的主題有三大類:“自然”“愛”“頑童”。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以“自然”為主題童話,如《小河與青草》講的是小河與青草的一段對話,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文中感知自然界萬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時,誘導學生領悟做人要謙虛謹慎,要多看到別人的長處的哲理。以“愛”為主題童話,如:《雪孩子》一課敘述的是可愛的雪孩子陪小白兔玩,給小白兔帶來了歡樂。小白兔的家著火了,勇敢、善良的雪孩子從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卻化成了一朵美麗的白云,這朵白云就像雪孩子純潔美麗的心靈。課文富有童趣,意境優(yōu)美,我們可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朗讀、動作表演體會雪孩子的善良、勇敢的高尚品質。而“頑童”為主題的童話,如《湯姆索亞歷險記》主要講的是主人公湯姆·索亞天真活潑、敢于探險、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縛個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業(yè)。我們老師可讓學生感悟沖破世俗的約束,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勇敢探索的美好品質。
(二) 從寫作手法上指導
童話常常運用了夸張、擬人、想象、幻想等表現形式,塑造出鮮明的個性、生動的形象,編織出神奇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有著奇妙之美,常常給人帶來出乎意料的感覺,在教學過程中漸漸滲透審美意識,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如《紙船和風箏》講述了松鼠和小熊通過紙船和風箏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故事,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趣味性強。教學時,我們應抓住文中的幾個重點句子:“樂壞了”“祝你快樂!”“也樂壞了”“祝你幸福!”,“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風箏吧!”等,引導學生從寫法上揣摩人物的心理,激起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再通過靜心思考、分角色讀、小組交流、合作探究等渠道,來強化學生的內心體驗。使學生悟出松鼠和小熊對友誼的追求和向往之情,悟出松鼠和小熊和好時的快樂,鬧別扭時的難過、失落以及云開霧散時的興奮、激動的心情。把課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語言三者運用了擬人、想象等表現形式融為一體。在無形中激發(fā)了學生閱讀童話的興趣,滲透了學生的審美意識和鑒賞能力。
二、
滲透審美意識,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
為了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學會發(fā)現美、審視美、創(chuàng)造美。在小學童話教學中,我們教師可以依據學生審美心理特點和童話文體審美特征,挖掘童話故事里所蘊含的審美要素,優(yōu)化教學策略,營造生動、有趣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融入文本,體驗意境,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有效對話和交流,適時適度地滲透審美意識,以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
(一) 把握情境性特點
在童話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地學習,以滲透孩子的審美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在審美活動過程中,無論是美麗,還是丑陋;是善良,還是惡毒,都融合了學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因素,表現出來的狀態(tài)也各自不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獲得心靈上的體驗,享受精神上快樂。例如:在教學《狐貍和烏鴉》這一童話故事時,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多渠道,全方位的入情入境的朗讀、角色表演等手段,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深刻的道理——遇到別人無事獻殷勤到時候,要保持清醒,不要盲目地去相信別人,不然吃虧的是自己。就這樣,不僅對兒童進行知識與技能的訓練,還美化了學生的心靈,培養(yǎng)學生了審美情趣。
(二) 把準創(chuàng)造性特點
童話審美教學具有創(chuàng)造性特點。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引導至關重要,應根據不同的童話作品,優(yōu)化教學手段,巧妙地滲透審美意識,還應把準特點引導學生發(fā)揮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多方位體驗,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如教學《狐假虎威》時,教師先把握審美的切入點——見了本課題你最想知道什么?再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接著,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審美實踐活動,激活學生的真實感受,強化學生的審美體驗。使學生漸漸明白狐貍是借著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同時也告訴了學生兩個道理:一是諷刺那些自己沒有本事借著別人的權勢欺壓恐嚇人;二是諷刺昏庸的人被別人利用而不善于去偽存真。在無形中滲透了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教學之后,還布置這樣的練習:老虎知道狐貍是借著自己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會甘心情愿被狐貍騙嗎?老虎會怎么說,怎樣做,發(fā)揮各自的想象,接著續(xù)寫故事,以使故事更完整、更引人入勝。就這樣,使學生在自由發(fā)揮、合理想象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體驗中,自然而然地滲透了明辨是非的意識,初步內化所學的哲理,提高了審美情趣。
此外,在童話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插圖,滲透審美意識。讓學生觀察插圖,在特定的情境中說一說圖上畫了什么,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把閱讀與看圖、看圖與審美、想象與說話緊密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審美意識的滲透,以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進而,以促使學生形成完美人格與健康的心理。
作者簡介:
方新珠,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城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