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求基礎(chǔ)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當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綜合運用能力作為其主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小學語文是一門具有較強的工具性的學科,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要積極地轉(zhuǎn)變教學觀念,對自身的教學方式進行不斷地改進和創(chuàng)新,并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激發(fā)學生對語言文字學習的興趣,進而為學生今后的語言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小學生;語用能力;小學語文
在新課程標準當中明確指出: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一定要讓學生掌握語文基礎(chǔ)知識以及聽、說、讀、寫等語言運用能力和技巧。這主要是因為小學語文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對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那么怎樣才能夠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呢?根據(jù)筆者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首先需要創(chuàng)設(shè)語言情境,激發(fā)學生對語文文字學習的興趣;其次,引導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當中所包含的情感;最后,善于利用評價性語言,調(diào)動學生運用語言的積極性。下面我們就對這幾點進行詳細的分析。
一、創(chuàng)設(shè)語言情境,激發(fā)學生對語言文字學習的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知識水平有限,他們的語言系統(tǒng)和文字運用能力都處于初始階段,這就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教師應當要加強對學生語言能力和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相應的語言情境,以此來增強學生的語言使用環(huán)境和語言情感的體驗感悟,從而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夠利用課堂上所學的語言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在對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這首古詩進行教學時,教師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這首古詩的含義及其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就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相應的語言情境。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古詩的方式為學生講述作者在創(chuàng)作這首古詩時的背景,李白原本是一名官員的手下,由于這名官員想要謀殺皇帝,但是沒有成功,使得李白也因此受到了牽連,被發(fā)配到了邊疆。不過當李白在被押至白帝城時,受到了皇上的圣旨,將李白釋放回家,這時李白心中百感交集,寫下來這首古詩。在這樣的故事情境當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在創(chuàng)作這首詩時的心情,從而對這首古詩的含義進行更加深刻的理解。
另外,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句同樣的話,但是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所表達的含義也會存在較大差異的現(xiàn)象,比如:“今天是星期天?!比绻@句話是在上學或者上班的時候說出,那么則含有今天放假,不用上學和上班的意思。但是如果這句話是在寒暑假或者國慶長假時說出,則可以就是單純說今天是周幾而已。因此,在語言教學當中,教師也應當要通過不同的語言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下,語言文字的運用技巧。例如:在對《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進行教學時,雖然這首古詩講述的是離別之前,但是這首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卻是正值煙花三月最美好的揚州,我們不難從古詩詞當中看出作者的浪漫情懷。因此,教師應當要通過語言情境,引導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更多語言文字的運用技巧。
二、掌握語言情感,有效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語用”理念主要倡導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要以語言文字的運用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對課文當中關(guān)鍵詞句進行細細地品味,幫助學生掌握更多語言情感和語用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遇到新的字詞時,可以先通過查找字典或者詞典的方式來了解字詞的表面意思,然后通過字詞的實際運用來掌握字詞的內(nèi)涵和用法。例如:在對《草原》這一課文進行教學時,其中“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這句話當中的“渲染”和“勾勒”這些詞語就運用得恰到好處。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先利用字典或詞典對這些詞語的表面意思進行理解,當學生查找字典或詞典后,會知道渲染:主要是指中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濕潤物象,使它分出陰陽向背。而勾勒:主要是指繪畫時用線條勾出的輪廓。然后教師在引導學生將這些詞語放到課文原句中進行解讀,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這些詞語的用法和其中包含的情感,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三、注重評價教學,增強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評價性語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用的教學語言,其對于學生能夠起到鼓勵和及時指正的作用。評價性語言主要可以分為贊美性語言和批評性語言這兩種,這兩種語言需要分別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當中使用,贊美性語言主要是對學生起到鼓勵和贊揚的作用,合理地使用贊美性語言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自信心,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要正確、及時地使用贊美性語言,這樣可以給學生帶來莫大的鼓勵,讓他們能夠更加主動、積極地投入語言學習的活動當中。而批評性語言則主要是對學生的錯誤行為進行糾正的作用,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要慎重地使用批評性語言。教師需要在對學生的行為有全面的了解之后,在選擇合適的語言在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的同時,指出學生的錯誤的行為,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指導如何去改正。如果教師直接使用批評性語言,不僅會讓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還會嚴重打擊學生語言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這是非常不利于對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的。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其中具有很深的學問和藝術(shù)性。能夠影響學生語用能力提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材因素、課堂環(huán)境因素、教師因素和學生因素等。因此,為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教師必須要對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方式進行更新和完善,熟練地運用各種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學習興趣,進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徐博.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J].新課程:小學,2014(4):65-65.
[2]吳世堯.淺談如何有效培養(yǎng)中年段小學生語用能力[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3):148-149.
作者簡介:
方雪華,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大田縣均溪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