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應該從第一學段(1~2年級)抓起,準確把握課堂,拓寬口語交際的機會,課堂內(nèi)外相結合,針對講普通話、聽講話等六個方面進行訓練,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從而提高第一學段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關鍵詞:口語交際;習慣;第一學段
在應試教育主要檢測讀寫的體制下,加上農(nóng)村的語言使用環(huán)境較差,導致口語教學效果不理想。筆者認為應該從第一學段(1~2年級)抓起,準確把握課堂,積極開辟第二課堂,課堂內(nèi)外相結合,拓寬口語交際的機會,在講普通話、聽講話、聽故事等六個方面對第一學段的學生進行訓練,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從而提高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
一、
培養(yǎng)講普通話的習慣
普通話是我國法定的語言,它是人際交往的需要,也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墩Z文課標》要求第一學段的學生“學講普通話,逐步養(yǎng)成講普通話的習慣”。然而農(nóng)村的語言使用環(huán)境較差,大家都很習慣用方言交談。同學們在這種語言環(huán)境中生活,就不愛說普通話了。
教學中,課堂內(nèi)外要結合起來。要求學生不僅在課堂上說,而且課間也要說。不僅在學校說,而且在家也要說。課堂教學中,多進行誦讀,因為誦讀可以形成學生的語感。課外興趣小組活動中,讓學生大聲說普通話。高聲的說,就會讓他們心神專注地進入到意境中。講普通話的過程,必須做到不增減字,咬字正確無誤,吐字清晰,語句順暢,聲音明亮。
二、
培養(yǎng)聽講話的習慣
《語文課標》要求第一學段的學生“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nèi)容”。在農(nóng)村,很多的小學生聽的能力相對較差,他們往往聽一兩句話,甚至一兩個詞語,就開始拼命埋頭苦記。滿臉狐疑,請求老師再說一遍,對整個段落意思殊不知。教師要對其多鼓勵,和其說明能記住主要內(nèi)容即可。
要求學生多聽,不僅在課堂上要認真聽老師的話,還要善于聆聽手機、電腦、電視等影視作品中的主人公的議論。聽別人說話能抓住內(nèi)容的重點,并能簡單復述說出。讓“聽”成為學生獲取新知識、信息交流的有效途徑。經(jīng)過長期訓練,爭取達到聽整段的話,能概括出重點。
三、
培養(yǎng)聽故事的習慣
《語文課標》要求第一學段的學生“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jié)”。聽故事是最切合第一學段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綠色閱讀方法。可以讓學生在家或在校多聽,當然家長或教師要幫忙選擇有益于他們身心發(fā)展的內(nèi)容。
在聽故事之前,首先,和學生先講明聽的方法:關鍵的地方要認真聆聽,并將有用的信息,比如將時間、地點、人物記住。復述時就比較容易。其次,講明要求能復述故事梗概。甚至于為了提高聽的目的性,教師根據(jù)故事內(nèi)容設計一些小問題。這樣,學生聽故事都帶著問題,需要思考,注意力自然就集中,故事大意和精彩情節(jié)就容易記住。教師在準備故事時,要選擇精短的,因為第一學段的學生不適合聽長故事。聽故事的訓練,讓孩子聽懂故事梗概,聽出精彩情節(jié)。聽故事既可以激起閱讀興趣,豐富小學生的知識,又能提高聽力、思維能力和理解力,培養(yǎng)語感。
四、
培養(yǎng)講故事的習慣
《語文課標》要求教師培養(yǎng)學生“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小故事的內(nèi)容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來自教材,另一方面,來自課外讀物,如報紙雜志書籍等。
教師可以利用每節(jié)課的前幾分鐘,最多不超過5分鐘,請一名學生復述一則短小的故事。然后教師進行點評,當然以表揚為主,同時也讓部分同學參與評論,從語句是否通順,有無遺漏等方面進行評說。通過活動,使學生口語能力得到鍛煉。每一個月,教師可以安排一到兩節(jié)課時間進行講故事比賽。以五人為一小組,輪流復述,互相點評。課堂活動結束后,要求學生回家向父母家人繼續(xù)進行講述小故事的練習。
對于第一學段的學生,在幼兒園已經(jīng)學習了四年,可以使用提示性復述或背誦性復述。教師精選課外的精彩短小的故事,利用多媒體播放,讓學生聽完后,馬上復述,一遍不會,再來幾遍。為了活躍課堂氣候,培養(yǎng)競爭意識,可采用分小組比賽形式。如果背誦性復述無法進行,就用提示性復述。
五、
培養(yǎng)交談的習慣
盡管第一學段的小學生掌握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但常會夾有方言,甚至還有不文明的用語。教師要利用課堂訓練學生交談,培養(yǎng)交談的良好習慣,做到“與別人交談,態(tài)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生活中,一些學生膽量小,就怕說話,甚至不敢說。在課堂,既有老師,又有那么多同學在一起,那些學生更是嚇得魂飛魄散語無倫次。教師要想辦法選擇他們非常熟悉的、喜歡的話題,比如:可以開展“壓歲錢怎么用”的教學訓練,教師提問:“錢是哪些長輩給的?給了多少?總共給了多少?給了之后怎么用的?”學生在交談時,由于這是非常熟悉的內(nèi)容,也是非常感興趣的事情,學生的交談欲望被激起了,思維就隨之打開,交談的興趣被激發(fā),整個課堂氛圍十分活躍。交談的習慣就培養(yǎng)起來了。
六、
培養(yǎng)討論的習慣
《語文課標》要求教師培養(yǎng)學生“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fā)表意見。”課堂學習討論,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式。對于第一學段的學生,討論是一個很好的交流鍛煉的機會。教師在第一學段的兩個學年里都要持續(xù)開展。
首先,教師要圍繞教學內(nèi)容和目標,設置由易到難的小問題,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做不同的要求。其次,把學生分成六到七個小組,每個小組五到六人,按小組圍坐在一起。最后,教師教給他們討論的方法,比如學會抓住關鍵字眼。討論中,教師巡回指導,或做一些提示釋疑,甚至參與討論。討論后,教師提問,學生說出,同學補充,教師糾正明確。提問學生時,要注意因材施教:簡單的問題給一般的同學回答,較難的問題給優(yōu)秀的同學回答。同時注意點面結合,讓更多的同學可以有回答展現(xiàn)的機會。比如,可開展“心目中的美猴王、豬八戒”討論活動。培養(yǎng)學生討論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初步了解從正反面辯證評價人物的方法。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習慣?!彼宰鳛樾W語文教師,在第一學段就要創(chuàng)造機會,利用課堂內(nèi)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口語交際的習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2]臧涵.農(nóng)村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問題與對策研究.2018.
作者簡介:
羅小英,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清流縣嵩溪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