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欣輝
摘 要 傳統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方式,仍然過多強調發(fā)揮老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學生,導致學生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積極性不高,而出現身心疾病。隨著“新課改”的全國性實施,素質教育的全面貫徹,各教育局和中小學體育教師積極響應,在繼承原有《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大膽嘗試,各種創(chuàng)新,逐漸形成了多元化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模式。因地制宜地建構《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模式既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激發(fā)學生運動興趣,終身鍛煉,也能不斷提高體育教師的教學質量、效率,促進學校體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因此,構建與研究《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價值,是推廣新課改、實施素質教育的一條可行之路。
關鍵詞 體育與健康;教學模式;構建
中圖分類號:TU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8-0148-01
隨著“新課改”的全國性實施,“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加上素質教育的全面貫徹,得到了各教育局的積極動員,中小學體育教師的積極響應,在繼承原有體育與健康教育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大膽嘗試,各種創(chuàng)新、不斷新穎,逐漸形成了適合《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模式。
《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模式是體育工作者在一定《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育教學理論思想和素質教育核心指導下,設計并組織中小學生參與《體育與健康》教學,并在日常課堂實踐中,總結出的各種各類型體育與健康教學活動范例,以簡化、典范形式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課堂教學結構。它是簡明高效的、穩(wěn)定完整的、可參考、可實踐、可操作的標準結構。
目前,《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材施教,利于中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并不斷在祖國大江南北高校被應用,呈現出多樣化、系統化的趨勢。
一、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模式的構建的意義
當前,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應該積極貫徹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提高學生的興趣,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在運動中獲得樂趣同時,還增強了學生的身體素質,身心健康得到保障,突出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的《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因此,為了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效率,不斷研究與構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模式很有必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二、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模式的構建對策
要構建完善的初中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模式,需要教育工作者、學生和學校三方,彼此間相互合作,共同做出努力:
(一)體育教師
作為體育教師,我們必須明白,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教師發(fā)揮的作用僅僅只是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和組織者,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作為體育教師,我們必須意識到構建《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模式的重要性。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的不是按圖索驥地套用現成的教學模式,墨守成規(guī),一成不變;而是應該多總結經驗,對構建教學模式的理論方法、實踐能熟能生巧,并不斷創(chuàng)新,有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學魅力。
作為體育教師,我們必須首先要掌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模式構建的相關理論知識,熟悉《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模式的流程,再根據自己的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學校的硬件設施、教學環(huán)境,以新課改、素質教育為導向,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地制宜的構建具有自己特色的、科學合理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模式,確保每位學生受益。
(二)學校
學校應嚴格要求體育教師實施素質教育??茖W的安排初中各層次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時數等。此外,對于學校運動設施,學校應予以經濟上的支持,不斷創(chuàng)造適合運動的良好條件,實現教育設施現代化,幫助體育工作者構建《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模式,并改革《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考核與評價方法,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學生
學生自主選擇喜愛的運動項目進行自主學習鍛煉,提高學習興趣,轉變學習方式,由被動地接受式學習變?yōu)楹献魈骄渴綄W習,積極參與到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去。課堂上樂于思考、善于反思總結,甚至還會自行組織參與小型體育比賽。使學生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得到鍛煉,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目標,并不斷追求新的目標。最終,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方法與能力、健康水平、自我評價能力均有明顯地提升,并改善心理狀態(tài),利于心理健康。
三、結論
《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模式的構建既能創(chuàng)建友好融洽的師生關系,又能活躍教學氛圍,具有可操作性、高效性、針對性等特點,然而探索過程永無止境,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完善,故必須做到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方建新.關于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1996(08):1.
[2]宋盡賢?賴天德.牢牢把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正確方向[J].中國學校體育,2005(1):8-12.
[3]傅道春.新課程改革與教師角色轉變[J].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