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靈
摘 要:在中國古代戲劇史上有兩部非常杰出的作品常為人所稱道,一部是王實甫的《西廂記》,另一部是湯顯祖的《牡丹亭》。兩部作品都歌頌了青年男女對自由愛情的追求,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崔鶯鶯與杜麗娘尤為值得注意,她們有許多共同點,她們渴望自由與愛情,同為反抗封建禮教的叛逆女性形象。她們所處時代不同,追求愛情的方式各異,兩人又體現出了不同的性格特點,相比之下杜麗娘反抗封建禮教的態(tài)度要更為堅決。
關鍵詞:崔鶯鶯;杜麗娘;比較
文章編號:978 -7- 80736 - 771 -O(2019) 03 -077 - 04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中,男女地位從未平等,男尊女卑觀念盛行,女性一直被當作男性的附屬品,被要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等等。女性完全喪失了自己的獨立性,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也鮮有正面的,具有獨立人格的女性形象,而王實甫的《西廂記》和湯顯祖的《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崔鶯鶯和杜麗娘正是女性叛逆形象的佼佼者。這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注意,在兩位女主人公身上我們會發(fā)現兩人有很多的共同點,比如:兩人同樣出身官宦之家,都是年輕貌美且富有才華,有管教嚴格的家長,身邊也都有一個機靈的小丫鬟,兩人處處都受到了封建禮教的管制沒有自由,但是兩人同樣也都有一顆追求自由與愛情的心。在遇到了男主人公之后兩人的心境逐漸發(fā)生變化,追求愛情自由的信念越來越堅定,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成就了一段佳話。雖然崔、張兩位女主人公身上有諸多共同之處但是兩人還是有不同之處的,兩人所處時代不同,追求愛情的方式各異,兩人又體現出了不同的性格特點,相比較之下杜麗娘的反叛態(tài)度要更加堅決,湯顯祖的《牡丹亭》成書要在《西廂記》之后杜麗娘可視作崔鶯鶯形象的發(fā)展。對兩位女主人公的比較對我們更深刻認識兩位女性形象是很有幫助的,而且也會有助于我們閱讀與理解兩部優(yōu)秀的戲劇作品。
一、“戲劇雙璧”傳世名作
作為中國古代戲劇作品的經典之作,《西廂記》和《牡丹亭》被譽為“古典戲劇雙璧”兩部作品自成書以來就受到很高的評價。明朝初年著名戲曲評論家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評價《西廂記》:“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huán)之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盵1]可以說對《西廂記》做出了一個非常高的評價。而在《西廂記》成書三百余年之后的明朝,偉大戲劇作家湯顯祖的《牡丹亭》也創(chuàng)作完成,和《西廂記》一樣這也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作品。眾所周知湯顯祖以四部作品為世人所熟知,這四部作品被合稱為“玉茗堂四夢”關于這四部作品湯顯祖自己說:“吾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2明朝戲曲評論家沈德符也稱:“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3可見義人對《牡丹亭》的評價之高,也可以從中看到在明代的時候有人已經將兩部作品放在一起進行了比較。兩部作品的確有許多可比之處,從體裁方面來看,它們同屬悲喜劇即正劇;在題材內容上,它們都是寫的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在思想主旨方面,它們都揭露了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迫與束縛,同時也歌頌了主人公反抗封建禮教和勇敢的追求婚姻自由的叛逆精神。
二、崔鶯鶯與杜麗娘叛逆性格比較
(一)相似的環(huán)境不同的叛逆
鶯鶯出身于官宦之家,作為相國小姐她受到了嚴格甚至苛刻的家庭教育,使她在熱烈追求愛情、自由與幸福的同時,內心的矛盾和精神的苦悶也在不斷地加深。她一方面要與封建禮教作斗爭,另一方面又要不斷克服自身的矛盾、動搖和軟弱,十幾年的封建禮教的束縛要輕易擺脫談何容易。經過劇烈的思想斗爭,終于突破了封建禮教的藩籬。鶯鶯追求自由愛情必須突破兩個障礙:第一,是以老夫人為代表的外部封建勢力;第二,就是她自己,她需要奮力地清除封建禮教打在自己身上的烙印,沖破內心的藩籬。正是在她一步步突破這兩個障礙的過程中體現了她獨特的性格特點。
而和《西廂記》中的崔鶯鶯一樣,《牡丹亭》中的杜麗娘也是身出名門,同樣是年輕貌美,雖然她沒有像鶯鶯一樣有一個門當戶對的婚配對象,但是她也有對她管教嚴格的家長,甚至要更甚于崔鶯鶯。與崔鶯鶯遇到張生的過程相比杜麗娘遇到意中人柳夢梅的經過要更具傳奇色彩,她是在夢中與柳夢梅相遇,其后又經歷各種挫折兩個人最終走到了一起有一個圓滿的結局。雖然同樣是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牡丹亭》更具傳奇浪漫主義色彩,女主人公杜麗娘在整個追求愛情的過程中表現出了與鶯鶯截然不同的性格特點。崔鶯鶯和杜麗娘兩人雖然有著相似的家庭環(huán)境但是卻又不完全相同,正是這些不同之處導致了兩人在追求愛情的叛逆之路上各自體現出了不同的人物性格。
(二)被動與主動
《西廂記》中因崔鶯鶯父喪,母女兩人要送崔鶯鶯父親的靈柩回河北安葬,途經普救寺,因故兩人暫居于此處。恰巧崔鶯鶯與張生在佛殿偶遇,兩人也是一見鐘情,崔鶯鶯對張生日思夜想,像得了相思病一般正是義中所說:“神魂蕩漾,情思不快,茶飯少進”,“想著文章士,旖旎人,他臉兒清秀身兒俊,性兒溫克情兒順,不由人口兒里作念心兒里印。”4然而相國之女的身份卻又使她不敢主動表露自己的心思,只得將這份情思埋在心中。幸運的是她身邊有一位機靈大膽,又善于體察人意的丫鬟紅娘,正是在紅娘的牽線搭橋下,她才得以在服喪期間,與張生互通情愫。這是多么大膽的一件事啊,以當時的社會的環(huán)境來看,她的舉動是“出格”的,甚至是驚世駭俗的,這也就表現了她的反叛性。
但如果仔細看鶯鶯的各種行為,她的反叛性又都是被動的。首先,她并不是主動走出封閉自己的深閨,去接觸外面的世界,只因身居高位的父親去世,“京師祿名終”造成了“子母孤孀途路窮”,即家庭遭到變故,生活發(fā)生變化,客觀上迫使她不得不走出深閨,被迫接觸社會,但這也給了她接觸男性的機會,讓她遇到了張生。在遇到張生以后,雖是內心已泛起波瀾,她也只是默默地思念張生,并沒有主動去追求屬于自己的愛情。這時,普救寺被罔反而給了她和張生一個機會,為了免遭賊人迫害,崔鶯鶯的母親只得許諾,若有人可解普救寺之危,就將鶯鶯許配于他。這給了張生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張生的好友杜確,是朝廷命官,身居征西大元帥之位,統(tǒng)領十萬大軍。張生于是先用計謀,暫時勸退孫飛虎,又趕緊寫了一封書信給杜確,向杜確求援讓他派兵前來解罔。待到三口后,杜確的救兵趕到,打退了孫飛虎,張生得到與鶯鶯名正言順在一起的機會,崔張的感情也得到繼續(xù)發(fā)展的可能。換個角度來看,如若沒有普救寺之罔,或者解罔的不是張生,那將又會是怎樣的呢?也許她也只能像是像封建社會的多數的身不由己的女性一樣,雖有意中人,但最終只能由家長做主,嫁一個門當戶對的男子,做一個賢妻良母而已。
正如上文所言崔鶯鶯和杜麗娘生活的環(huán)境存在著相似之處,但是和崔鶯鶯相比杜麗娘的生活環(huán)境要更加的封閉專制,她生于太守之家,父親對她的管教非常嚴格,杜麗娘白天小睡一會兒便遭到責罵。為了使她日后出嫁能夠“知書達禮,父母光輝”5,使杜麗娘能夠學得傳統(tǒng)“女德”以便將來成為一個符合封建禮教要求的標準的賢妻良母,杜寶特地給她找來一個思想陳舊頑固的老儒生陳最良來教授她這些封建禮法。她的母親正是這樣典型的遵守封建禮教的賢妻良母,她對女兒也是非常嚴格女兒的言行舉止都要求遵從傳統(tǒng)的禮教規(guī)范。當她看到女兒在裙子上繡了成對的的花鳥時,便認為這是有違封建禮教的,害怕那會引動女兒的情思,得知女兒去后花園游玩時,更覺得是大逆不道。
但即使在這種環(huán)境之中,杜麗娘也還堅持著追求自由愛情與幸福的希望,而且她追求自由愛情要比崔鶯鶯更具主動性。當陳最良以本是反映民風的《詩經》中的詩句向她傳授封建教條規(guī)范時,對這些詩句她卻有自己的理解。她從追求自由愛情的角度對這些詩句做出新的解釋,對它們作了不一樣的解讀,在她看來自己甚至不如一只鳥,這是多么可悲的!當杜麗娘第一次走進后花園看到滿園春色時不禁感嘆:“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這是她內心想要走出深閨的感慨,“原來妮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錦屏人成看的這韶光賤”這是在替滿園春花惋惜,也是對她替她自己惋惜,自己正值青春時光卻只能埋沒于深閨之中無人欣賞。在現實生活中,她無法找到與能與自己自由戀愛的意中人,那么她甚至肯以生命為代價去追求。她在夢里見到柳夢梅后就一見鐘情,只可惜夢不是現實,當她醒來后她還要面對嚴苛的父母和迂腐的老師,現實生活的苦悶和無趣與在夢中與愛人纏綿悱惻相比,顯然夢才是更好的選擇。為了追求自由的愛情她深陷其中,最終香消玉殞,埋骨于幽泉。但是在死后她也沒有停止對愛情的追求,死后還在繼續(xù)尋找她的夢中情人,在陰間地獄她還在到處打聽她的愛人的名字,。她的這種癡情之心打動了神明,因此,“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正如作者在《題詞》中稱贊她的一樣:“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杜麗娘的確是真正的有情之人,為了愛情,杜麗娘全然可以死,也可因愛而生。真正做到了“至情”。像她這樣如此強烈地主動追求愛情的精神,一直處于被動的崔鶯鶯是難以與之望其項背的。
(三)猶豫與堅定
另外,在鶯鶯與張生的愛情發(fā)展過程中,機靈、潑辣的“月老”紅娘功不可沒,如果沒有她也許也就不會有這樣一個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例如在“鬧簡”中崔鶯鶯拿到張生的信簡之后翻來覆去的看,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從那些微小的動作中可以看出,鶯鶯等的盼的就是這個。但是,作為一個身份顯赫的相國小姐她不能將自己心中的對張生的感情表露出來,特別是在一個丫鬟面前,她還要竭力維護自己的小姐身份。她故意對紅娘發(fā)了小姐脾說要將這簡帖交給老夫人,還讓老夫人打斷她的“下截”來。聰明的紅娘豈能不明白小姐的心思,她還故意說要將這簡帖交給老夫人。崔鶯鶯此時也就不得不放下小姐身份只說是逗紅娘玩呢,其實兩個人都懂彼此的心思。這就是“鬧簡”。還有后來的“賴簡”,鶯鶯寫了封回信讓紅娘交給張生,里面寫的正是鶯鶯與張生的密會西廂之期。但是當張生滿心歡喜到了相約之地誰知鶯鶯又翻了臉,要把他“扯到夫人那里去!”還訓斥他道:“先生雖是有活人之恩,恩則當報。既為兄妹,何生此心”?這分明像是出自老夫人之口的話!這就是“賴簡”?!棒[簡”中鶯鶯想看簡帖但嘴上卻不承認,百般托辭,“賴簡”中分明是她約張生西廂相見,但到時卻又訓斥張生要以兄妹相待。這一方面表現出鶯鶯作為千金小姐的矜持含蓄,使人物形象更加的真實生動,另一方面也從側面表現出了鶯鶯追求愛情的被動性和不堅定性。此外,鶯鶯在追求自由愛情時,是沒有徹底擺脫封建社會的各種禮教規(guī)范的,特別是對待功名和門第的態(tài)度。當老夫人以張生沒有功名為托詞意圖悔婚,逼迫張生進京考取功名時,鶯鶯雖是心中不愿與張生分離,但還是讓張生進京應考。特別是在張生金榜題名歸來之后,鶯鶯還有些欣慰地對他說道:“你總算沒有辱沒了相府門第。”從注重“門第觀念”和對待功名的態(tài)度可以看出崔鶯鶯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受著封建禮教的影響。這恰恰也正與前面崔鶯鶯表現出的軟弱與不堅定的人物性格特征是一致的。
反觀杜麗娘在追求愛情時的表現以及她對待封建禮教的態(tài)度,我們就可以看出杜麗娘性格之中堅定的一面。杜麗娘與柳夢梅第一次見面是在夢中,但即便如此杜麗娘就對柳夢梅一見鐘情對他念念不忘,且害了相思病落得個香消玉殞。在這里作者運用了浪漫主義的手法,讓杜麗娘又因情死而復生,這也恰恰表現出了杜麗娘對待愛情的堅定。在對待封建禮教方面,杜麗娘死而復生以后,到處找尋她的父母,在與柳夢梅正式成婚前,卻又想到“揚州問過了老相公夫人請個媒人方好”,說明她還并未完全從封建禮教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還是在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些封建禮教的規(guī)定,這也證明了,經過長期的封建禮教的教育熏陶人們的觀念已經深受其影響。生活在封建社會之中的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影響,要想輕易根除并非輕而易舉?!段鲙洝返拇藓V鶯是這樣看重功名與門第,還生后的杜麗娘也是如此,但是,當杜寶不肯承認突然冒出來的女婿和死而復生的女兒時,杜麗娘還是大膽的與父親爭辯,她誓死也不愿離開柳夢梅,勇敢的捍衛(wèi)自己的愛情,時時保持著反抗的性格??梢钥闯鲭m然杜麗娘還是受到了封建禮教的影響,但這是不可避免的,在她的內心之中對封建禮教的反抗才是處于主要地位的。所以不管是從追求愛情的態(tài)度還是從反抗封建禮教的態(tài)度來看,杜麗娘都要比翠鶯鶯更為堅定。
(四)強烈的自我意識
除了在追求愛情的主動性與堅定性方面杜麗娘要比崔鶯鶯突出之外,杜麗娘自我個性意識十分的明顯,這主要表現她對時間和世界,對自我有自己的判斷。比如在上文提到的當她面對滿園的鮮化時,感嘆于春光易逝和青春虛度“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是對鮮花埋沒于深院之中,對自己埋沒于深閨中的惋惜。最令她感傷的是個人才貌的埋沒:“可惜妾身為色如花,豈料命如一葉乎!”有著如花的容顏卻只能像一片樹葉默默凋零,這就像懷才不遇的男子一樣,滿身才華卻無明主賞識無處施展。杜麗娘對自己正值青春妙齡,卻無法享受愛情的感慨,是從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個體來說的從這一方面來說,杜麗娘的見識比崔鶯鶯更為進步,她認識到作為一個女子在封建社會中個人的命運是多么的不幸,而想要改變這種命運只能依靠自我的反抗。這也就激發(fā)起了她后來寧愿獻出生命也要追求愛情的強烈的反抗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