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新虎
文章編號:978 -7 - 80736 - 771 -0(2019)03 -156 - 02
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地方志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亦稱地記、圖經(jīng)、方志等,是全面、系統(tǒng)記述本行政區(qū)域自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歷史與現(xiàn)狀的珍貴文獻。
隸屬陜西省渭南市的富平縣,歷史悠久,以“富庶太平”而得名,是華夏文明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早在遠古時期,中華民族人文初祖黃帝就曾采首山銅鑄鼎于富平荊山之巔,大禹亦曾在富平鑄九鼎象征九州。富平自公元前456年初設縣置(時稱頻陽)至今已2400余年,歷代雖有史稿存世。但首部縣志應數(shù)孫丕揚主撰的明萬歷甲申(1584年)版《富平縣志》,俗稱《孫志》,譽為“關(guān)中八大名志”之一。
知縣三訪孫丕揚 請賢修志善擔當
明萬歷年間(1 580年)富平知縣劉兌,任職期間,重視農(nóng)田調(diào)查和農(nóng)業(yè)發(fā)展,關(guān)心民眾生活,在當?shù)亻_發(fā)水利,倡導文化教育,政績卓越。為更好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劉知縣在企閱前代史料時,竟然找不到一部像樣的富平縣志。在深感遺憾之時,毅然決定請賢修志。
天眷有心人。劉知縣正愁于找不到適合的人修撰《富平縣志》之時,恰逢朝廷二品御史孫丕揚因與朝臣政見不同而憤然請假回富平流曲休養(yǎng)。他聽說孫在流曲休養(yǎng)無事期間給當?shù)厍嗄晔谡n。高興之余,知縣劉兌立即前往孫府拜訪,懇請孫公擔綱編撰縣志。孫御史卻因官場失意心情欠佳推辭婉拒。
而劉知縣在碰軟釘子后并未灰心喪氣,不久再次登門拜訪,仍被孫公謝絕。1583年劉知縣以“孫越推辭,我越懇請”的態(tài)度第三次拜訪孫府。孫御史被劉知縣契而不舍的精神感動,在盛情難卻之下答應撰修《富平縣志》。
走南訪北遍頻陽 歷閱古籍著華章
孫丕揚,1 53 1年出生于富平縣流曲鎮(zhèn)南街。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進士,歷任大理寺右寺丞、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各府、應天府尹、大理寺卿、戶部右侍郎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朝廷一品重臣,加封太子少保。萬歷四十二年( 1614)八月,三朝元老孫丕揚去世,享年83歲,贈太子太保,葬流曲城北。孫丕揚一生在朝為官奉職33年,歷經(jīng)嘉靖、隆慶、萬歷三朝,有“剛正不阿、不徇私情”“發(fā)奸如神”
“孫丕揚不轉(zhuǎn)堂”之譽。
1583年秋,52歲的孫丕揚帶領(lǐng)自己的學生及其子侄,不辭辛勞,白天風雨無阻遍訪富平,夜則查閱資料秉燭執(zhí)筆,不到三月大功告成。志稿全篇結(jié)構(gòu)獨特新穎,圖文并茂,共計十卷三萬四千余字。孫丕揚受托編撰《富平縣志》完稿后,認為知縣劉兌主修縣志意義重大,感慨日:“能編撰此志不枉此生”??h志稿于次年萬歷甲申年(1584)正月刊印,自此富平縣有史以來的首部《富平縣志》終于面世。
孫志編撰有靚點 光耀關(guān)中數(shù)百年
孫丕揚編撰的《富平縣志》名冠“關(guān)中八大名志”之一,有著其獨特的靚點:
1、分門別類圖文并茂
縣志按照地圖考、地形志、建制志等,共分十卷。
地圖考:用地圖將縣城、村鎮(zhèn)方位、名稱逐一標注,直觀明了。
地形志:以…水為主線,由高到低,自東向西,從北到南,敘述明確,詳讀如賞…水畫作。
建制志:對富平縣治構(gòu)建、城池布局分類敘述,層次分明。
祠祀志:將全縣境內(nèi)的重要祠壇、廟宇源脈,加以故事記之,耐讀耐看。
官守傳:詳細記錄了300多位官場人物,并對其官聲政績進行品評。
鄉(xiāng)彥傳:對富平文臣武將、忠孝義士100余人的事跡運用簡練筆法逐一描繪,令人讀起來栩栩如生。
選舉考:歷數(shù)宋、金、元、明登榜殿試者達59人。
田賦志:田賦即土地稅,是舊時朝廷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本志以戶口、田賦、徭役、站役、土物五節(jié),分別詳細記述。
習俗志:以“四節(jié)”、“四習”為綱,記錄了富平春節(jié)、夏節(jié)、秋節(jié)、冬節(jié)和士習、農(nóng)習、工習、商習的主要特色。
溝洫志:記載了智慧勤勞的富平人民,利用漆沮、金定、順陽、溫泉四水開渠截流、灌溉阡陌詳細情景,為后代描繪了一幅頻陽大地興水濟農(nóng)富民的歷史畫圖。
2、選材精準文字簡練
為求史實,知縣劉兌和孫丕揚率“材官二十六人,歷阡陌、登金粟、陟萬斛……浮漆沮、逾金定、履荊…”。多方實地勘訪,確保了史志素材之精準。例:富平萬歷年間“戶者五千六百八,為口者七萬一百八”。洪武年間“夏地,六千四百七十三頃二十九畝七厘,征糧三萬三干七百九十二石六斗七合六勺四撮五圭。秋地,二千四百三十六頃一十四畝四分四厘五毫,征糧二萬五千一百五十石二斗七升八合三勺五撮五圭”。孫丕揚編撰《富平縣志》行文樸實、簡練,無論記人,還是說事,通俗真實,言簡意賅,詳略有度。
3、秉筆直言太史風范
中國古代志書,向以敘中夾評著稱。甲申本《富平縣志》記事,孫丕揚常用“頻陽人日”,作為主纂對所敘文字的點化,全書計29處。在記事中亦多有評論、感慨和呼吁。明代隆慶年間知縣楊士廉主穿縣西中山,鑿普濟渠,引溫泉水灌縣之南廓田?!岸涫抡呖h丞志道,性執(zhí)拗,不水平先嘗試,遂為之。坐南地高,水竟不出?!睂O公斥其愚昧,損工禍縣。桂林人程輔,嘉靖二十一年以監(jiān)生為富平縣令。左丞許君訓公奪政柄,右簿張君效之。行則三輿,居則三飲,時號“縣中三堂”,未幾逃去。孫公評程:“不解官體,又無片長”?!巴蹑R,弘治十四年(1505)任縣令。為人放達不檢,以故事多孟浪。素善里長某姓者,見罪婦色,即妻之。迄今傳為笑柄”。以上史記,孫丕揚均秉筆直言,對數(shù)十位縣令干的蠢事、好色貪腐以及無能表現(xiàn)指名道姓毫不留情,大有太史風范。
流落海外難覓見 回歸故鄉(xiāng)煥新顏
首部明代刻版《富平縣志》如今很難尋見,能看到的多是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時任知縣吳六鰲重刻本,其內(nèi)容較原版有出入。為尋覓明萬歷甲申刻本《富平縣志》,原富平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惠志剛跑了不少地方,下了不少功夫,找過不少圖書館,仍一無所獲。
事有湊巧。2015年,富平籍原海軍上校彭輝(文史學者)由北京回鄉(xiāng)探親,惠老與彭輝交流時,言及尋找明刻本《富平縣志》,對當下的地域文化研究十分必要。彭輝聽后十分上心,先后在陜西省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等各處檢索查詢,所獲皆為清乾隆年間重刻本《富平縣志》。后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獲悉美國哈佛大學有明刻版《富平縣志》,遂求助于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終身教授王萬軍博士(陜西富平籍)。王博士是彭輝的中學同學,在他與侄女王雯(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努力下,終于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找到了明刻版《富平縣志》。
明刻本《富平縣志》為毛筆楷體手書刻板,正反面印刷,每頁豎排九行,大部分頁面字
跡清晰可辨。經(jīng)彭輝對個別頁面缺損字補修后,仍空缺20多字。明刻版《富平縣志》的再次面世,無疑是近年文史研究的重大發(fā)現(xiàn),更是富平文化史上的盛事。它不僅填補了富平乃至陜西省文史資料的空白,而且為以后的地域文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鑒和參考資料。
明刻版《富平縣志》由美國、北京輾轉(zhuǎn)回到它的誕生地富平縣,當時已年近80高齡的惠志剛老師極為高興。為方便查看閱讀,他以耄耋之軀,在書房寒暑不避,筆耕于電腦之前,歷時兩年有余,引經(jīng)據(jù)典,七易文稿著成33萬字的《明萬歷甲申版<富平縣志>注釋本》。
從首部《富平縣志》的回歸歷程,到彭輝逐句析字,再到惠老的精心注釋,體現(xiàn)出了文史工作者的博大情懷。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群人的執(zhí)著努力,首部《富平縣志》又煥發(fā)出了新的容顏與生機!
相關(guān)內(nèi)容:
據(jù)富平縣地方志辦公室資料統(tǒng)計,富平明清兩代曾多次修志,成書共有五部:
1.萬歷十二年(1 584)《富平縣志》,劉兌修,孫丕揚撰。
2.乾隆五年(1 740)《富平縣志》,喬履信撰修。
3.乾隆四十三年(1 778)《富平縣志》,吳六鰲修,胡文銓撰。
4.光緒十七年(1 89 1)《富平縣志稿》,樊增祥修,譚麐撰。
5.清《富平縣鄉(xiāng)土志》,佚名傳抄本,成書確切時間不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富平公開出版縣志兩部:
1.《富平縣志》,1994年三秦出版社出版,主編柳德成,樊天赦。
2.《富平縣志> (1989-2005),201 3年陜西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編范志強。
參考書目:
[1]孫丕揚萬歷甲申版《富平縣志》
[2]吳六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刻本《富平縣志》
[3]彭輝析字明萬歷甲申版《富平縣志》
[4]惠志剛明萬歷甲申版《富平縣志》注釋本
[5]柳德成、樊天赦主編《富平縣志》,1 994年三秦出版社出版。
[6]范志強主編《富平縣志》(1989 - - 2005),201 3年陜西省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