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的故事內(nèi)容比較簡單,主要描寫了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湯顯祖以戲劇為創(chuàng)作基礎,表現(xiàn)了其鮮明的審美特色,即主人公杜麗娘的人物形象彰顯了杜麗娘勇敢追求愛情和個性解放的一面,杜麗娘做出了超越時代的事情,成為中國戲劇史上光輝的女性形象。
一、杜麗娘人物情感意識覺醒和形象變化的三個階段
(一)因情生夢:女性情感意識覺醒的形象
杜麗娘作為文中的主人公,并非一開始就反抗傳統(tǒng)禮教,其是從最初接受傳統(tǒng)觀念教育,逐漸地意識覺醒,到后來的主動反抗的,所以,杜麗娘的性格也有一個發(fā)展和變化的過程。
一是在“肅苑”一出,就體現(xiàn)了杜麗娘“情”的開端,而啟蒙杜麗娘情感的,便是被刪減處理過的《詩經(jīng)》,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廢書而嘆曰:“圣人之情,盡見于此矣”。春香的這段自白并非是春香的個人之見,因為春香與杜麗娘不同,春香并沒有像杜麗娘那樣對生命、情感的深刻認知,也不會對“情”有細致的描繪,更多的是作者刻意地表現(xiàn)其情感意識的覺醒,體現(xiàn)了作者的話語痕跡。其中“廢書而嘆”暗示了杜麗娘心中的觸動,也是她心境轉(zhuǎn)變、情感意識萌芽的體現(xiàn),作者雖然以春香之口描繪了出來,但是實則是在凸顯杜麗娘情感意識的萌芽和覺醒。[1]
二是文中的杜麗娘性格沉穩(wěn)、善于思考,通常以自言自語或者與春香分享內(nèi)心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境和想法,因此,文中多借助春香之口體現(xiàn)杜麗娘情感變化的路徑。杜麗娘在讀《詩經(jīng)》時品味出“圣人之情”,表現(xiàn)了杜麗娘對“情”的進一步思考,而春香則提議“讀書困悶,消遣則個”,杜麗娘“一會沉吟,逡巡而起”,又“低回不語者久之”。從這里可以看出杜麗娘長期受傳統(tǒng)禮教的壓抑,在“禮”的束縛和“情”的萌芽之間猶豫不決,使杜麗娘的情感處于矛盾狀態(tài),刻畫出杜麗娘“名為國色,實守家聲”的形象。
三是杜麗娘所處的時代對男女交往更是有諸多限制,需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杜麗娘的父親杜寶就是嚴格恪守禮教的代言人,其認為女兒應該成為典型的賢妻良母、大家閨秀的形象,不僅要懂得女紅針織,還要讀詩書,知禮節(jié),談吐高雅,相夫教子。所以,杜寶請來老師教授杜麗娘詩書和禮節(jié)。杜麗娘學的第一課就是《關雎》中宣揚的“后妃之德”“宜室宜家”“有風有化”等。但是這時,杜麗娘的情感意識已經(jīng)覺醒,并未按照父親和教書先生的固化思維進行學習。在她看來,《關雎》是一首美麗的戀歌,在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心有所想之時,杜麗娘更加感受到在深閨之中的寂寞和在大好青春年華中度日的虛無感。由此,杜麗娘不由發(fā)出感嘆和情感自白:“可知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這里出自第十出《驚夢》,在此處,杜麗娘還提到了《西廂記》里的崔鶯鶯,說明杜麗娘希望自己能夠像崔鶯鶯那樣勇敢追求愛情,并與崔鶯鶯有了情感共鳴,產(chǎn)生艷羨之情。[2]但是內(nèi)心愛情種子的萌發(fā)與當時的禮教要求產(chǎn)生了矛盾,其心愿只能借助夢境實現(xiàn),于是便有了杜麗娘在夢中與一個書生幽會,享受魚水之歡的場景,杜麗娘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做了一場夢,而這個夢境也代表著人的欲望,也讓杜麗娘在夢中完成了愛情意識的覺醒過程。
(二)因情而死:勇敢追愛與當時社會抗爭的反抗形象
雖然杜麗娘個性獨立,愛情意識已然覺醒,已經(jīng)走出了第一步,但是杜麗娘的愛情、天性、自由只能從夢境中實現(xiàn)。在夢境中,杜麗娘遇到了書生柳夢梅,他們之間碰撞出了愛情的火花,可謂是一見鐘情。杜麗娘作為現(xiàn)實中的人,不可能永遠活在夢境中,虛幻的迷戀無法依靠夢境填補情感的空白。所以,在杜麗娘被母親從夢境拉回現(xiàn)實的那一刻,她輾轉(zhuǎn)難眠,只期盼能夠重回舊夢。從這里可以了解到,杜麗娘在“驚夢”中處于在潛意識下的愛情自發(fā)狀態(tài),轉(zhuǎn)向“尋夢”中,其已經(jīng)自覺進入想要自我主宰命運的狀態(tài),抱著重溫舊夢的心情尋找愛情,但現(xiàn)實荒涼的景致讓杜麗娘帶有很高期待,甚至帶有一點興奮的心情瞬間跌入谷底,想到自己的花容月貌無人欣賞,顧影自憐,空有好夢難尋,眷戀心上人卻難覓,不如葬身于梅樹下。于是頓生感慨:“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月陰雨梅天,守的個梅根相見”。由此,也體現(xiàn)出了其為了追求個性解放、尋覓真摯愛情,甘愿付出寶貴生命的剛烈頑強的女性形象。
從“驚夢”到“尋夢”,展現(xiàn)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也將杜麗娘的夢境與現(xiàn)實中的矛盾升級到頂峰,這一矛盾難以在當時社會得到解決,杜麗娘即便有強烈的反抗意識,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性理之學”的觀念下,杜麗娘也無能為力,最終在中秋之夜,帶著對理想落空的遺憾,郁郁寡歡地離開了這個世界。杜麗娘又對這個世界有著諸多留戀,在彌留之際,仍然不忘夢境中的戀人,故而叮囑春香“將春容珍藏在她夢中與書生幽會過的地方”。[3]可以看出,杜麗娘即便充滿遺憾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依然期盼能夠在自己死后與夢中戀人相見,再續(xù)前緣。對杜麗娘而言,離開這個世界并不意味著結(jié)束,雖然杜麗娘的愛情難以在現(xiàn)實社會得到良果,人生以悲劇告終,但是這是其新的斗爭的開始。
(三)因情死而復生:為愛堅守的忠貞、勇敢的形象
杜麗娘尋夢無果,傷感過度,于中秋之夜而亡。第二十三出《冥判》講到,杜麗娘在花神的幫助下,判官準許其還陽,并助其尋找夢中戀人柳夢梅。這樣判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杜麗娘的父親杜寶為官清廉,為百姓謀福祉;另一方面,是判官認為杜麗娘陽壽未盡,紅塵情緣未了,并且被杜麗娘身上頑強、勇敢、對美的向往和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所感動。[4]
經(jīng)過杜麗娘的不懈努力,終于在三年后,恰逢柳夢梅進京趕考之際,與其相遇了,更巧的是,柳夢梅在太湖石底見到了杜麗娘的真容,并一見鐘情,深深愛上了畫像中的人,于是手捧心愛之人的畫像,深情呼喚。而杜麗娘在魂游時感應到了戀人的呼喚,心想:會不會是夢中戀人?當杜麗娘真的見到夢中戀人捧著自己的畫像時,便主動獻身,與柳夢梅相知相許,傾訴愛意。在杜麗娘歷經(jīng)艱辛,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也要找尋的夢中愛人終于出現(xiàn)時,他們可以不受傳統(tǒng)禮教的束縛,毫無顧忌、傾心所欲地向愛人表達自己的心意,可以大膽幽會,這對杜麗娘而言,她不僅僅是為了滿足欲望,而是要與愛人柳夢梅生不同時、死要同穴,生生世世做夫妻??梢姡披惸飳Υ龕矍橹邑懖挥?,堅定自己的信念,實現(xiàn)了愛情的升華,在身死之后繼而復生,譜寫了一曲愛情自由、生命自由、個性自由的贊歌。
二、杜麗娘人物形象中的矛盾性特點分析
(一)接受傳統(tǒng)教育和反抗傳統(tǒng)之間的矛盾
杜麗娘矛盾的人物形象特點在湯顯祖筆下,被刻畫得淋漓盡致。杜麗娘雖然是禮教的反抗者,即使以付出生命為代價,依然不改初心,但是在故事的開端,杜麗娘的人物形象卻有著自相矛盾的特點。如劇中的一句:“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杜麗娘內(nèi)心的矛盾,這也表現(xiàn)了杜麗娘矛盾的形象特點。[5]由于杜麗娘從小受父母約束,接受教書先生對自己的教育和熏陶,其父母更是希望杜麗娘成為典型的賢妻良母、大家閨秀,希望其詩書、女紅等樣樣精通,作為掌上明珠的杜麗娘,也不負父母期望,對父母孝順,表現(xiàn)乖巧,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在深閨中度日,甚至連自家有一個后花園都要從春香口中得知。正是在這樣嚴苛的背景下,消耗著杜麗娘的青春年華,遏制了其生命的活力,這也讓杜麗娘對美好愛情、對生命自由有著強烈的渴望。但是杜麗娘即便渴望自由,歌頌愛情,表現(xiàn)出與傳統(tǒng)抗爭的觀念,依然難以完全脫離家庭環(huán)境和傳統(tǒng)思想對其的制約。如杜麗娘第一次上私塾,教書先生教授杜麗娘學習《關雎》,雖然杜麗娘渴望像雎鳩一樣自由,但是依然愿意接受禮教的約束,體現(xiàn)了其內(nèi)心對自由的向往與接受禮教熏陶后又滿腹惆悵、感慨虛度芳華的矛盾心理。
(二)“至情”形象與“至理”形象共存的矛盾
杜麗娘既有至情形象,也有至理形象,在杜麗娘情感意識覺醒和其愛情萌芽的初期階段,有對欲望、自然天性的肯定,但是在父母的管束和傳統(tǒng)禮教的教育下,杜麗娘也未能完全拋棄桎梏,依然有著對倫理的堅守,形成情中有理,理中寓情的矛盾形象。從《回生》一折看,看似是杜麗娘歷經(jīng)艱辛后,終于與夢中愛人柳夢梅相遇相守,是一個大團圓結(jié)局,但是故事到這里并未停止,而是繼續(xù)推進。杜麗娘和柳夢梅一個為生人,一個為鬼魂,人鬼殊途,卻私訂終身。雖然杜麗娘作為鬼魂擺脫了全部束縛,自由自在地享受愛情的滋潤,但是當陰陽結(jié)合,杜麗娘復生后,又不得不生活在原來的環(huán)境里,無法再像之前那般無拘無束、恣意妄為。杜麗娘復生之后,柳夢梅向其提及婚事,杜麗娘開始顧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強調(diào)他們之間的差異。雖然這并不能說明杜麗娘的低頭和妥協(xié),但是也恰恰反映了傳統(tǒng)禮教對人思想的影響。如果杜麗娘想要徹底走出當時社會對自身的約束,可以在復生之后與柳夢梅兩個人茍且偷生、長相廝守,尋一處二人世界維持婚姻。但是杜麗娘并不想茍且生活,她想直面輿論,希望他們的愛情能夠在陽光下生長,得到社會的認可和父母的贊同,與柳夢梅堂堂正正地做一對恩愛夫妻。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他們二人的自由婚戀被看作是離經(jīng)叛道、不守禮教,由此,杜麗娘展開了激烈的思想斗爭,一邊是愛情自由,一邊是傳統(tǒng)禮教,文中既表現(xiàn)出其是一個為愛抗爭到底的女英雄形象,也表現(xiàn)出其只能片面抗爭的矛盾形象。
(三)剛強形象與柔弱形象并存的矛盾
杜麗娘的父親杜寶對女兒處處管束,是一個傳統(tǒng)的“大家長”形象,當聽聞杜麗娘晝眠一事時,便大發(fā)雷霆,連同其母一同責怪杜麗娘,在他看來,女孩子晝眠,是因為晚上胡思亂想而不得安寢。杜寶并未對杜麗娘情感意識的覺醒有所察覺,依然按照三從四德的道德倫理管教女兒。即使杜麗娘滿腹心事,自憐在幽閨,也從未忤逆父親,沒有說過一句頂撞父親的話,處處順從父母的意愿,按照父母期待的樣子成長。雖然杜麗娘有柔弱的一面,但是杜麗娘對父母的一味順從,并不能說明杜麗娘的性格是軟弱的,反而揭示了其對當時禮教的思考,為后續(xù)杜麗娘反抗束縛、大膽追愛的情節(jié)做好了鋪墊。在杜麗娘經(jīng)歷了游園生夢、因夢生情、又因情而亡等一系列事情后,從開始的以欲望為主導,到后來的情感升華和跳躍,可以看出杜麗娘希望自己與柳夢梅的婚姻能夠得到父母的認可。但是面對父親杜寶的堅決反對,這時的杜麗娘開始反抗父親,直言不諱道:“眼前活立著個女孩兒,親爹不認”“爹爹,你不認呵,有娘在”。這與之前柔弱、不忤逆父親的形象有很大反差,表現(xiàn)出了杜麗娘勇于反抗、剛強的一面。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在《牡丹亭》中,杜麗娘人物形象的發(fā)展和變化,主要從游園后因情生夢、因夢生情,而又因情而亡、死而復生這一系列情節(jié)展開,在不同情節(jié)中,杜麗娘的人物形象也富于變化,從開始的滿足欲望,追求愛情,到后來的情感升華,追求個性自由。從種種表現(xiàn)中,可以看出杜麗娘身上帶有強烈的矛盾性,無法徹底擺脫傳統(tǒng)禮教對自己的影響,又對愛情有了主觀認知,并進行抗爭,展現(xiàn)了一個為愛赴死而生,敢于反抗的動人形象。
參考文獻:
[1]許琳琦,柳旭.《牡丹亭》夢境對杜麗娘人物形象的塑造與解讀[J].參花(中),2022(07):110-112.
[2]徐雨婷.論《牡丹亭》中杜麗娘的情和理[J].文學教育(上),2021(12):58-59.
[3]孫鵬.詩書禮樂 情為何物——試論《牡丹亭》中杜麗娘的家教缺失[J].今古文創(chuàng),2021(40):16-17.
[4]徐瀚婧.情之至者,剛?cè)岵⑸档ねざ披惸锴楦械母锩再p析[J].劇影月報,2021(04):37-38.
[5]徐少楠.《牡丹亭》中杜麗娘的情感演變分析[J].散文百家(理論),2021(06):43-44+133.
(作者簡介:奚曉天,女,本科,蘇州昆劇院,四級演員,研究方向:昆曲表演)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