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春
杜仲混身是寶,葉、根、花、果、皮都有很高的藥用保健價值,木材可制作家具,茶具和裝具,杜仲膠高度絕緣,耐酸、堿、油及化學藥品的腐蝕。為電器絕緣及海底電纜的優(yōu)良材料,經濟價值高。杜仲樹適應性強,可種植范圍廣,近年莘縣也開始規(guī)模發(fā)展。
一、育苗
1、育苗地選擇
在杜仲種植中,對土壤要求較低,但優(yōu)質、疏松、肥沃且具備良好排水設施的沙質土壤更利用其生長、發(fā)育。同時要確保周圍環(huán)境光照充足,溫度與濕度適宜。
2、種子采集與處理
一般選擇生長健壯、樹勢良好、表皮光滑完整且無任何病蟲害發(fā)生的樹齡達到20年以上的母樹,進行種子采集工作。當種子果皮呈褐色、棕褐色或黃褐色,有光澤,種粒飽滿,胚乳白色,子葉扁圓筒形呈米黃色達到完全成熟時,及時采采收果實,種子采集后,應放在通風陰涼處,陰干后經過選種,即可貯藏備用。
層積處理,播種選種前的冬季層積處理,將精選的種子與沙以1:3的比例混合,或裝陶缸或挖坑壕堆放,沙的濕度以手握成團,一撥就散為度,厚度30-40cm為宜,插草把通風,置于房后背陰處,為防霉爛,種子要反復沖洗干凈,適當加入甲基托布津等殺菌劑拌沙。種仁充分膨脹萌動,幼芽稍露白尖即可播種。層積時間為30-40d.莘縣可播種時間大至在3月上旬,所以層積處理要計算好時間。但如果種子未經過層積處理,則需要在播種前實施浸泡,一般選擇在20℃溫水或冷水中浸泡2-3d,每天換水一次,直到種子開始膨大才可以進行播種,有效促進種子的萌發(fā),加快生長。
3、苗圃地的裝備
播種前,苗圃地要施足底肥,666.7m2土雜肥5000kg或商品有機肥1000kg,充分灌水,待墑情適宜,耕翻耙細,并用多菌靈或硫酸亞鐵進行土壤消毒,而后整畦,行距25cm以上,便于今后除草作業(yè),4行為一畦、畦間為40cm寬的排水溝,開溝播種,666.7m2播種量為6-8kg,播種后覆土2cm,播種后覆膜的,要在種子萌芽破土后,立即在陰天或傍晚撤膜,避免幼苗被灼傷。
4、幼苗的管理
及時中耕除草,本著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常保圃內無草和土攘疏松,及時灌水,灌透水,灌水后及時中耕除草保墑,雨季排水,苗高15cm時、去弱去密,株距保持8cm。
5、壯苗培育
造林需選用生長健壯的大苗,壯苗培育是十分必要的。
選土壤肥沃,質地疏松、灌溉條件好而又易排水的地塊為培育地,將圃內小苗移出,平茬,重新栽植,株行距40cm×80cm,666.7m22000株,當年可培育出樹干挺拔健壯,苗高1.5m以上的大苗。
二、造林
莘縣地處黃河沖積平原,海拔35.7-49米,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質地細膩持水力強,河水、地下水灌溉條件好,土壤平均PH值平均8.3,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4℃,最高氣溫41.8℃,最低氣溫-20℃。春季回暖迅速,風大,光照充足,輻射強,易干旱,夏季炎熱多雨,降水集中,易水澇,秋季溫和涼爽,降水減少,氣溫劇降,常秋旱,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年平均降水501.9mm,多集中在6、7、8月份。因此,莘縣的杜仲種植模式應充分考慮到莘縣的土壤和氣候特點,針對性的制定相應的栽培方案和種植模式,達到速生高效的目的。
1、株距
莘縣土層深厚,株距以2.5m×3.5m為宜,過密易過早郁閉,不利于樹體長大,用材林更可適當稀植。
2、林地準備
①施足底肥
666.7m2撒施土雜肥5000kg以上,或商品有機肥2000kg以上,大元素等量復合肥100kg翻耕。
②起壟
施肥翻耕,以行線為中心起壟,壟高50cm,寬200cm,地表活土和施入的肥料集中,增加地表面積,升溫快,透氣好,土壤肥,旱時易灌水,雨季易排澇,易保持土壤良好的通氣壯況,地溫穩(wěn)定。
③栽植
壟頂栽植,視苗木根系大小,挖相應的定植穴,一手扶苗,一手鏟土,然后將苗輕輕向上一提,使苗木根系舒展,苗木原土印與地表平齊,切忌過深,踏土踩實,大水灌透。
④覆蓋地膜
待墑情適宜,土壤松散,整平壟面,覆蓋地膜,保濕增溫,萌芽早生長快。
⑤灌溉
落葉后,萌芽前可大水漫灌,生長季節(jié),旱時隔行灌溉,可不因灌水而使地溫驟降、土壤通氣惡化而遲滯樹體生長。
⑥地下管理生草制
林間樹下可任雜草生長,草高50cm時刈割,可保溫保濕,增加土壤肥力和透氣性,利于樹體的快速生長。
⑦施肥
葉用、皮用的杜仲施肥要以有機肥為主,春秋均可,生草制的林地在割草前撒施即可,肥效快,不破壞植株根系。
三、撫育
幼林撫育是快速成林的關健措施。杜仲苗易彎曲,而且一旦彎曲,就很難再次變直,一般春季栽植,次年萌芽前平茬,保留健壯萌苗,所以要用二次培育壯健的大苗造林為好。發(fā)現彎曲的由彎處短截即可。
樹體的修剪是另一項關健措施,輕剪多留才能保持較多的枝葉,迅速增加光合產物,促進樹體快速生長,盡快成林。原則上四年內不修枝,但為了保持樹干的挺拔直立,每年落葉后只剪除干上的大分枝,小枝多多益善,盡量保留,葉用杜仲還能達到產葉量高,收益回報快的目的,四年后干高已達到目標,樹冠也已擴大,樹干加粗,成材,小枝逐漸枯死,疏除后疤結小不影響剝皮和用材,不論葉用,皮用材用都不矛盾,百益無害。
四、病蟲防治
地下管理良好的杜仲林,幾乎不見病蟲害發(fā)生,金龜子和刺蛾等膦翅目害蟲是杜仲林的最大危害,要因應杜仲樹的藥用價值,采取非藥防治。
1、設置太陽能殺蟲燈
太陽能殺蟲燈在農業(yè)上早有應用,隨著科技的進步創(chuàng)新,現在廠家推出新一代殺蟲燈為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由電池板蓄電池,殺蟲燈,控制器組成。通過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晚上放電發(fā)光來誘殺害蟲,發(fā)出的亮光可以吸引害蟲飛撲,通過外有高壓電網將其擊殺,殺蟲范圍廣,成本低。
2、林下養(yǎng)殖
林下養(yǎng)雞養(yǎng)鴨,即能捕食害蟲,還能增加收益。但要注意密度666.7m2不超過10只,否則本末倒置,擠壓踩踏過度,土壤板結,透氣惡化。
五、采收與貯藏
1、杜仲葉
杜仲葉既是藥品,天然保健品,又是提取杜仲膠原料。合理采收與保存杜仲葉,是確保其質量、營養(yǎng)與藥用價值的關鍵技術之一。作為藥用和天然保健品原料的采葉樹,要盡量選無病蟲害和沒有噴灑過農藥,藥用有效成分和杜仲膠含量高的優(yōu)良樹木。杜仲葉最佳采摘時間為每年的6-11月,這期間葉片中杜仲膠含量最高。采摘后,要合理貯藏,避免發(fā)霉、腐爛,一般要先攤放在室內,并及時進行殺青處理。在當地,較為常見手工殺青主要是用鐵鍋翻炒。首先將鐵鍋清洗干凈;然后加熱,達200℃左右,放入鮮葉1-2kg,開始采取悶炒,當葉片下鍋后,馬上蓋好鍋蓋,悶炒1-2分鐘;第三步當冒出的水汽達到一定程度時,開蓋揚炒,拌散水汽,直至所有葉面失去光澤,呈現暗綠色時停止翻炒,且使杜仲皮葉質柔軟,手握葉而不粘手,失重度為30%左右;最后,將殺青后的杜仲葉及時烘烤或晾干。然后去雜質裝袋后存放于干燥、通風的倉庫里,注意防潮、防曬,防蟲、防鼠害。
2、杜仲皮
采剝杜仲皮一般在春、夏之間,應以樹液流暢、韌皮部與木質部最容易分離時剝皮最適宜。采剝方法:一是部分剝皮。在樹干距地10-20cm部位,交錯地剝落樹干周圍1/4-1/3的樹皮,每年最好更換部位,這樣陸續(xù)每年可剝。二是砍樹剝皮。多在老樹砍伐時使用,在齊地面干基處鋸一道環(huán)狀切口,按商品規(guī)格長度向上再鋸第2道環(huán)狀切口,在這兩個切口中間,縱割環(huán)剝樹皮,然后把樹砍下,如法剝取。三是環(huán)剝皮再生技術。先用刀沿樹干分杈以下環(huán)割1周,再在樹干基部距地10-20cm處環(huán)割1周,然后在2個切口之間,淺淺地縱向切1刀呈“工”字形,撬起樹皮,邊撬邊剝。剝皮后立即用透明塑料薄膜包好,1個月后就會長出新皮。3-4年后新生樹皮長成,還可再環(huán)剝1次。環(huán)剝皮再生技術的要領是:在操作時不可用手或工具觸碰到剝面;環(huán)剝皮時間金寨地區(qū)以5-6月為宜;盡量選擇陰而無雨的天氣,避免在雨天和烈日下操作。
剝下的杜仲皮經由開水泡燙后展開,然后平鋪到稻草或麥草墊上,放置在通風、避雨的地方,防止發(fā)生霉變。并使杜仲皮緊密地重疊其上,再用木板加石塊壓平,四周用草袋或麻袋蓋壓,進行發(fā)汗。7天后檢查一次,當杜仲皮呈褐色或紫褐色時,取出曬干、壓平。最后,要將晾曬號的杜仲皮刨去外皮,清除泥土,合理修整,分別裝袋。將已分等包裝好的杜仲皮貯存于通風干燥的地方待售。
(作者單位:252400山東省聊城市莘縣林業(y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