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憲軍 范聰穎
摘要:在當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快速變革、新興業(yè)態(tài)不斷涌現的背景下,居民金融素養(yǎng)不僅影響到農村家庭財富的安全與增長,而且從宏觀上影響到農村金融穩(wěn)定。文章在述評金融素養(yǎng)及農村金融穩(wěn)定的研究進展的基礎上,從剛性兌付、家庭投資與負債等方面,探討了居民金融素養(yǎng)對金融風險的影響機理,從金融素養(yǎng)教育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提出維護農村金融穩(wěn)定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居民 金融素養(yǎng) 農村金融穩(wěn)定
當前階段,如何防范化解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wěn)定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面臨的重要主題。在全社會普遍關注房地產泡沫、金融杠桿率等重大問題的同時,農村金融由于其固有的脆弱性,同樣不容忽視。廣義上,影響農村金融穩(wěn)定的因素包括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風險、涉農企業(yè)的債務風險以及農戶的投資及信用風險等諸多領域。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的推廣,以及各類金融產品在農村的興起,農村居民的投融資門檻顯著降低,然而,與之相匹配的農民金融素養(yǎng)并沒有隨著發(fā)生明顯變化,于是各類非理性的金融行為層出不窮,給農村金融穩(wěn)定帶來了嚴重隱患?;诖耍疚脑谑崂斫鹑谒仞B(yǎng)對居民尤其是農民投融資行為影響的基礎上,結合我國農民金融素養(yǎng)現狀,分析其對農村金融穩(wěn)定的影響機制,進而提出具有針對性的防控對策。
1. 我國農村居民金融素養(yǎng)現狀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消費者金融素養(yǎng)調查報告分析(2017)》的調查結果,我國農村居民無論是在金融知識、金融技能,還是在金融意識與態(tài)度方面,均比較薄弱,且與城市居民存在明顯差距。
1.1 金融知識
消費者金融知識整體水平有待提高,對各類金融知識的掌握程度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農村居民知識水平顯著低于城市居民。
農村居民金融知識整體水平較低。調查問卷分別針對儲蓄、銀行卡、貸款、信用、投資及保險等方面知識進行考察。從金融知識客觀題的回答情況來看,農村消費者對全部金融題目回答的平均正確率為50.7%,明顯低于城市居民64.78%的水平。整體看,居民對于投資知識、貸款知識及保險知識掌握較差,而對于儲蓄知識和銀行卡知識回答正確率相對較高。
1.2金融技能
金融技能主要考察金融消費者對金融產品風險收益的判斷能力。題目分為四類,一是面對金融產品選擇時是否有意識進行同類比較,二是是否有能力辨別合法與非法的金融產品或渠道,三是是否能夠清晰地判斷相關產品的風險收益關系,尤其是對產品本身的風險是否有足夠認識,四是是否理解金融合同的本質含義以及自身的權利義務。從調查結果看,上述問題回答正確率均在50%左右,這表明有一半的農村居民無法有效辨別金融產品的相關風險,金融技能明顯不能滿足投資需求。
1.3 金融意識
農村居民金融意識的調查主要包括信用態(tài)度、對自身償債能力的評價、對合同與對賬單的使用意識以及風險承擔責任意識。從對信用的態(tài)度看,80%的被調查者比較重視信用記錄,能夠謹慎維護信用記錄。與之相對應,關于負責的態(tài)度,有近10%的消費者在申請貸款之前從不考慮自身的償債能力。對于合同及對賬單的使用,14.23%的農村消費者表示“根本不讀”,同時34.20%的被調查者表示根本讀不懂相關合同或對賬單。值得重視的是居民關于儲蓄類產品的責任認知問題,《2015消費者金融素養(yǎng)調查分析報》顯示,參與調查的七成的消費者認為在銀行無力償付儲戶存款類產品時,應由政府承擔相應的賠償;認為不應該由政府承擔的消費者僅為18%??梢娹r村居民對于銀行及政府在風險責任承擔方面存在嚴重依賴。
2 當前農村金融面臨的主要不穩(wěn)定因素
2.1 非法集資風險
非法集資是指未經政府批準,向社會不特定人群籌集資金,并承諾在一定期限內給予出資人高額回報的行為(耿志民等,2016)。雖然近期勢頭有所遏制,但非法集資形勢依然復雜嚴峻,案件總量仍處于歷史高位,大案要案頻發(fā),風險隱患大量積聚,并且呈現向農村地區(qū)快速蔓延的趨勢。
2.2 消費信貸及民間高利貸風險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和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近年來各類消費信貸快速發(fā)展。目前消費信貸主要有以下類型:一是銀行提供的消費信貸,常見的產品是xx貸、xx通等純信用產品,其目標客戶群主要是部分高收入行業(yè)的白領,授信額度最高可達50萬左右。二是銀行發(fā)行的信用卡,信用額度一般在幾千元到5萬元之間,除正常的免息期外,還提供分期還款等功能,年化利率超過9%。三是傳統(tǒng)的具有銀行背景的消費金融公司,貸款審核方式與銀行相似,額度最高達20萬,貸款期限約兩年,利率15%左右。四是具有實體企業(yè)背景的消費金融公司,主要出于促銷目的,利率稍低于信用卡。五是互聯網背景的借貸中介,如東京白條、阿里花唄,以及采取與消費金融公司合作模式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如二三四五、馬上消費金融等。
此外,還有大量尚未取得牌照、處于監(jiān)管之外的網絡信息中介機構所開展的各類“現金貸”業(yè)務。這些業(yè)務由于沒有嚴格的風控程序與管理能力,且缺乏監(jiān)管,因此往往具有虛假宣傳甚至欺詐、高利息、高違約率、暴力催收等民間高利貸特征。更有甚者,一些非法中介與醫(yī)療美容等機構,誘導大量農民參與騙貸,在給區(qū)域金融穩(wěn)定埋下隱患的同時,嚴重破壞了當地的金融生態(tài)環(huán)境。
2.3 嚴監(jiān)管背景下農村金融機構理財產品的剛兌風險
近年來,農村金融機構理財產品等表外快速發(fā)展。2007-2018年,農村金融機構理財產品數量由5款迅猛增加至32203款。理財產品90%以上屬于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產品,其中非保本與保本型理財產品數量基本相當,且投資期限以短期(低于91天)和中期(低于365天且高于91天)為主。
近期隨著資管領域監(jiān)管政策的日趨嚴厲,更多銀行理財表外業(yè)務被納入MPA考核,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將逐步向開放式凈值型產品轉型,銀行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的局面已難以為繼。但由于農村金融機構理財產品的客戶主要以農村居民為主,其風險承受能力及責任承擔意識普遍較低,因此在銀行理財產品轉型過渡期間,極有可能對農村金融機構穩(wěn)定運營乃至農村金融穩(wěn)定造成沖擊。
3 金融素養(yǎng)對農村金融穩(wěn)定的影響機制與渠道
3.1 高風險投資渠道
金融素養(yǎng)通過影響農村居民參與高風險投資行為,進而對金融穩(wěn)定與金融風險的形成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可以分為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是金融素養(yǎng)對農村居民投資決策與行為的影響,二是居民非理性參與高風險投資行為對金融穩(wěn)定的影響。這里以居民參與非法集資為例加以分析。
3.1.1 金融素養(yǎng)對居民投資決策與行為的影響
如前文所述,居民金融素養(yǎng)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金融知識、金融產品認知以及風險承擔意識。三個方面的內容對投資者決策及行為的不同方面起到不同作用。
金融知識指基本的金融原理與常識,例如利率、復利、通貨膨脹、風險收益原則等概念或理論,當居民具備這些基本知識時,不一定會獲得資產增值方面的顯著成功,但卻可以避開一些明顯的投資陷阱。例如,面對一個承諾收益高達20%以上的投資項目,具備基本金融常識的投資者首先會考慮這樣的收益是否可靠,其收益來源是什么,尤其是在當前經濟增速下滑的背景下,20%以上的收益顯然是比較難以實現或持續(xù)的,有了這樣的基本判讀,投資的警惕性自然會提高。反之,如果投資者對當前的經濟狀況、利率水平等概念一無所知,就容易忽略該投資項目背后的可靠性,從而更容易受到金融詐騙??梢?,基本的金融知識在幫助居民規(guī)避金融風險方面起到基礎性作用。
金融產品認知主要指居民對各類金融產品的特性、運作原理、風險收益結構等方面的認識與理解,相對于金融知識,對產品的認知需要更強的專業(yè)能力。也正因為如此,相當一部分金融素養(yǎng)較低的居民面對各類復雜的正規(guī)金融產品與條款時,由于無法理解與辨別產品特性,加之正規(guī)金融產品收益率相對較低,從而采取了簡單的排斥行為。相反,在面對非法集資產品時,一方面存在高收益誘惑,另一方面銷售者往往強調保本高息、定期償還等產品顯性要素,導致投資者容易做出購買決策。
風險承擔意識往往與羊群效應相關聯,羊群效應表明一般投資者認為跟隨大眾的做法至少使其心理上感覺更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自我承擔責任的心理壓力。非法集資的組織者在推介項目時,往往利用人們的這一心理認知偏差,通過熟人或權威人士的現身說法或背書行為,誘導一部分居民投資并能享受到高額收益,進一步讓這些早期的投資者為其項目進行宣傳以形成羊群效應,引誘更多居民跟進投資。
總之,金融知識的欠缺使得部分農村居民喪失了對非法集資應有的理性判斷,正規(guī)金融產品認知能力的不足為非法集資提供了可乘之機,而借助居民風險承擔意識的薄弱及羊群效應,非法集資得以使更多人上當受騙。可見,在農村居民參與非法集資的整個過程中,金融素養(yǎng)的三個方面均發(fā)揮相應的作用。
3.1.2 農村居民盲目參與高風險投資對金融穩(wěn)定與金融風險的影響
農村居民盲目參與非法集資等高風險投資項目,將對金融穩(wěn)定產生至少三方面的影響。一是直接導致家庭資產損失,尤其是收入較低、抗風險能力較弱的家庭,在遭受金融詐騙或資產價格泡沫破裂時,對其財務影響是巨大甚至是致命的,這進而影響到家庭消費、債務償還等系列經濟行為,可能引發(fā)連鎖反應,沖擊地區(qū)經濟金融穩(wěn)定。二是農村居民投資失敗后,由于事先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以及相應的風險責任承擔意識,往往會采取群體性過激行為,嚴重影響當地社會、治安穩(wěn)定。三是農村居民大量投資于非正規(guī)高風險金融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將對正規(guī)金融體系造成沖擊,如近年來受到P2P網貸平臺、各類民間金融的分流資金的影響,銀行業(yè)金融機構存款規(guī)模波幅持續(xù)放大。
3.2 過度負債渠道
《2015消費者金融素養(yǎng)調查分析報告》顯示,農村居民家庭負債率已高達40%。農村居民過度負債主要有兩種情形構成。一是由于突發(fā)性事件、重大疾病導致家庭生活困難或農業(yè)生產經營中斷,被動進行負債;二是受到當前消費信貸等外部條件影響,高估自身償債能力,盲目跟風消費,從而陷入債務困境。從金融素養(yǎng)的角度看,造成過度負債的原因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家庭財務缺乏規(guī)劃意識,無法合理評估家庭未來的支出及收入現金流,導致負債規(guī)模具有隨意性。二是缺乏基本的負債成本計算能力,對復利、違約及相關費用概念認知錯誤,低估負債的真實成本,尤其是在面對民間高利貸、違規(guī)互聯網金融“現金貸”等金融“陷阱”時,對其背后的危害性認識不夠。三是欠缺對正規(guī)金融信貸產品的了解。隨著農村普惠金融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正規(guī)金融信貸產品“下沉”農村市場,但農民缺乏對其產品特點及使用方法的基本知識,因此在面臨資金困境時,轉而尋求非正規(guī)金融渠道。
農村居民過度負債將通過以下方式影響金融穩(wěn)定。首先,過度負債使得農村家庭財務更加脆弱,若遇到新的意外沖擊,將導致家庭財務難以為繼,進而直接影響金融、社會穩(wěn)定。更有甚至者,民間高利貸機構的非法催收極易導致暴力沖突事件。其次,家庭財務困境會使原本信用意識較差的農村居民,對正規(guī)金融機構發(fā)放的貸款采取債務違約行為,進而惡化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狀況,提高不良貸款率,進一步積聚區(qū)域金融風險。
3.3 金融機構理財產品剛性兌付渠道
剛性兌付是當前銀行理財產品轉型的重要障礙,這對于農村金融機構而言尤為突出。多數農村居民對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認知嚴重不足,基本將其等同于銀行儲蓄。根據人民銀行《2015消費者金融素養(yǎng)調查分析報告》,近70%的被調查者認為當金融機構無法兌現金融產品時,政府應承擔兜底責任,這種認知偏差對于農村居民而言更加嚴重。一方面,部分銀行從業(yè)人員出于自身利益,在向農民推銷理財產品時,變相強調理財產品的無風險性,并未真正履行應有的風險評估與告知義務。另一方面,由于農村消費者基本金融知識的欠缺,即便在形式上進行了風險評估并被告知相關風險,由于金融專業(yè)術語的復雜性,其對風險及產品特性的真實含義并不能足夠理解,這為以后的金融糾紛埋下隱患。
農村居民較低的風險責任意識及承擔能力,導致理財產品購買者對本金及收益的波動更加看重。而且,農村居民對金融維權方式認知的欠缺及溝通渠道的不暢,更易導致其在剛兌打破時采取過激行為,威脅地區(qū)金融、社會穩(wěn)定?;谶@種壓力,農村金融機構及地方政府維持剛性兌付的動力更強,從而不斷積聚金融風險。尤其是在當前資管行業(yè)監(jiān)管日趨嚴格、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農村金融機構在負債端剛性兌付的倒逼下,面臨嚴峻的資金兌付及流動性風險。
綜上,金融素養(yǎng)通過影響農村居民金融行為,借助高風險非法集資、過度負債及銀行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等渠道,對農村金融穩(wěn)定產生重要影響。
4 提升農村居民金融素養(yǎng)、維護農村金融穩(wěn)定的政策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以居民金融素養(yǎng)為視角,提出維護農村金融穩(wěn)定的政策建議。
首先,針對我國農村居民金融素養(yǎng)較低的狀況與特征,應強化金融素養(yǎng)教育。就教育的內容看,分為金融基本知識與原理、金融產品認知與風險責任承擔意識三個方面,其中金融基礎知識適合以學校等教育機構為主開展,金融產品認知適合以正規(guī)金融機構為主體開展,風險責任承擔意識適合以政府為主體開展,當然,三者之間需要緊密聯系、互相融合。
其次,針對當前農村出現的各類非法集資、民間高利貸及違規(guī)消費貸類產品,應嚴厲打擊。同時,大力宣傳正規(guī)投融資渠道,增強合規(guī)普惠金融的可獲得性及其在農村居民中的認可度,通過正規(guī)、合法金融的發(fā)展與深化,擠占非法、違規(guī)金融的生存空間,從而降低農村居民遭遇金融詐騙的概率。
最后,對于農村金融機構理財產品剛性兌付問題,應在理財產品增量銷售上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一方面,將“投資者適當性”的理念向所有資管行業(yè)拓展,建立嚴格的投資者分類與適當性評估制度,針對不同的金融產品,采取不同的準入門檻,降低不合格投資者及融資者的參與度;另一方面,強化信息披露機制,突出“賣者盡責”導向,明確不同類型金融產品信息披露的標準,要以消費者是否能充分理解產品作為信息披露充分性的衡量標準,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披露信息,不得隱瞞風險,不得誤導消費者,為風險責任的“買者自負”奠定充分基礎,減輕打破剛性兌付過程中的負面沖擊。
參考文獻:
[1]Sandra J,HUSTON.Measuring Financial Literacy.[J]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2009, 44(2): 296-316.
[2] 張歡歡, 熊學萍. 農村居民金融素養(yǎng)測評與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湖北、河南兩省的調查數據[J]. 中國農村觀察, 2017(3):131-144.
[3] 王宇熹,范潔.消費者金融素養(yǎng)影響因素研究——基于上海地區(qū)問卷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5(3):70-75
[4] 魏昭, 宋全云. 互聯網金融下家庭資產配置[J]. 財經科學, 2016(7):52-60.
[5] 吳國聯, 周智, 周榮俊,等. 農村金融穩(wěn)定的影響因素分析[J]. 上海金融, 2009(1):87-89.
[6] 張?zhí)枟潱?尹志超. 金融知識和中國家庭的金融排斥——基于CHFS數據的實證研究[J]. 金融研究, 2016(7):80-95.
[7] 魏燕娜. 金融意識、風險偏好對于農民金融行為的影響[J]. 湖北行政學院學報, 2016(2):91-96.
[8] 譚中明.區(qū)域金融風險預警系統(tǒng)的設計和綜合度量[J].軟科學. 2010(3):69-74.
[9] 田霖. 中國家庭居民的債務素養(yǎng)及其影響研究[J]. 金融理論與實踐, 2017(4):1-7.
[10]林雅娜, Christopher, 謝志忠. 農村金融市場競爭對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的影響研究——基于福建縣級農村信用社數據[J]. 農業(yè)技術經濟, 2017(4):85-97.
【基金項目】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 “金融素養(yǎng)對家庭投資行為及區(qū)域金融穩(wěn)定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2016BJJ02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賈憲軍(1979-),男,河南鄭州人,漢族,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風險管理;范聰穎(1989-)女,河南周口人,漢族,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金融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