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內部控制的目標是合理保證企業(yè)經營管理合法合規(guī)、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yè)實現發(fā)展戰(zhàn)略。本文通過梳理國內外有關內部控制缺陷研究的文獻,將企業(yè)內部控制缺陷研究總結歸類為內部控制缺陷的成因研究、內部控制缺陷的經濟后果研究、內部控制缺陷修復研究三個方面,并對現有研究進行評述與展望,以期為更科學、深入地研究內部控制缺陷提供參考。
關鍵詞:內部控制;內部控制缺陷;缺陷修復
一、引言
企業(yè)內部控制體系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財政部相繼頒發(fā)了一系列有關內部控制評價和內部控制審計的應用指引,自此內部控制缺陷研究步入了新的階段。本文通過梳理內部控制缺陷的有關文獻,對現有研究進行評述與展望,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議。
二、關于內部控制缺陷的成因研究
國外學者Doyle等(2007)指出如果公司成立時間短、涉及的業(yè)務內容多、盈利能力差、成長過快,其內部控制制度出現重大缺陷的可能性越大。Stephens等(2010)從外部監(jiān)督的角度探討了影響內部控制缺陷的因素,研究發(fā)現會計師事務所專業(yè)性水平越高、公司治理質量越高,越能發(fā)現被審單位的內部控制缺陷。Bonnie K.Klamm等(2012)研究結果表明,當公司存在信息缺陷時,該公司很可能出現財務報告缺陷和實質性漏洞,這將導致出現內部控制缺陷的產生,進而影響公司的績效。
國內學者田高良等(2010)研究發(fā)現,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一般經營更加復雜,存在的會計風險更高,內部控制建設相對更不完善;經歷審計師變更和財務報告重述的公司更可能披露內部控制缺陷。劉亞莉等(2011)發(fā)現當年才成立審計委員會的公司以及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合一的公司報告內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更大;報告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會計師事務所變更更頻繁,重述報告的比例更高。田勇(2011)研究發(fā)現:資產規(guī)模、盈利能力與內部控制實質性漏洞顯著負相關;重大重組與內部控制實質性漏洞顯著正相關,審計委員會會議次數與內部控制實質性漏洞顯著負相關,審計委員會規(guī)模、審計委員會中獨立董事比例與內部控制實質性漏洞相關性不顯著。謝旭等(2015)研究發(fā)現內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的特點是會計穩(wěn)健性較弱。
三、關于內部控制缺陷的經濟后果研究
國外學者Hogan等(2005)利用DD模型對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和控制公司的應計質量進行研究,發(fā)現兩類公司的應計質量并不存在顯著差異;Bedard(2006)發(fā)現內部控制缺陷公司和控制公司的非操控性總應計絕對值沒有顯著差別,但是內部控制缺陷公司比控制公司擁有更高的絕對非正常應計。Armstrong(2010)研究發(fā)現,內部控制存在缺陷容易造成企業(yè)穩(wěn)健程度降低,加劇公司相關利益各方信息的不對稱,進而影響企業(yè)的經營績效。
國內學者王敏和夏勇(2011)發(fā)現完整的內部控制系統(tǒng)可提高內部控制水平和質量,有利于在公司內部有效遏制投機行為,為公司降低權益資本成本。鐘瑋、劉洋(2011)以滬市上市公司為樣本,構建了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數模型,實證考察了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與公司效率的關系,結果表明,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對公司效率具有重要影響。楊秀嶺(2013)研究發(fā)現內部控制缺陷與公司績效呈顯著負相關關系。
四、關于內部控制缺陷修復的研究
國外學者Yan等(2005)發(fā)現審計委員會成員越多、審計委員會中財會專長越多,在獲得負面的內部控制審核意見后第二年內部控制缺陷得到改善的概率越大。Goh等(2007)的實證檢驗結論指出,有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對審計委員會獨立性、財會專長、人數和董事會獨立性等公司治理特征的改善程度明顯高于沒有發(fā)現缺陷的公司,在發(fā)現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第二年,該類公司經過改進,上述指標可達到與沒有發(fā)現缺陷的公司無顯著差異的程度。Ashbaugh-Skaife等(2007)等研究證明了修正了內控缺陷的企業(yè),在應計質量方面有顯著的提高,但未修正內控缺陷的企業(yè)中,其異常應計利潤則繼續(xù)增大。
五、研究述評與展望
通過對國內外內部控制缺陷相關文獻的梳理和總結,不難看出近年來內部控制缺陷的經濟后果是研究的熱點,但我國學者對內部控制缺陷的市場反應研究還欠缺,因此仍有一些問題是值得我們繼續(xù)深入研究的。鑒于此,學者未來可以研究內部控制缺陷的識別與認定問題,在此基礎上研究內部控制缺陷的市場反應和缺陷修復后的經濟后果。
參考文獻
[1]BedardJ.Reported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Earnings Quality[R].University Laval,2006.
[2]Armstrong C S,W R Guay,J P Weber,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ebt Contract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
[3]Ashbaugh-Skaife,H.,Collins,D.W.Kinney,W.R. 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Mandated Audi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1-2):166-192.
[4]王敏,夏勇.內部控制質量與權益資本成本關系研究述評與展望[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05):49-55.
[5]鐘瑋,劉洋.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選擇與優(yōu)化——以公司效率為分析視角[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1(01):57-63.
[6]楊秀嶺.內部控制缺陷與公司績效關系研究——來自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J].財會通訊,2013(06):42-45.
[7]劉建民,朱茂麗.內部控制缺陷異質性對公司績效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財會月刊,2017(09):9-15.
[8]洪琳,卞振華.內控重大缺陷修正、審計機構及審計費用關系研究[J].財會通訊,2016(06):10-12+68.
[9]林鐘高,張春艷,丁茂桓.市場化進程、內部控制缺陷及其修復與企業(yè)社會責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46(02):57-68.
[10]蔣峻松,王春芳.內部控制缺陷及其修復對財務報告質量的影響[J].財會月刊,2018(14):58-64.
[11]宮義飛,謝元芳.內部控制缺陷及整改對盈余持續(xù)性的影響研究——來自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8(05):75-82.
作者簡介:李琪(1995—),女,漢族,四川內江人,研究生,單位:西華大學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yè),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