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璐
摘 要:本文依據現有表現出來的對于探討古典詩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現象,從中加利用詩歌最關鍵的情感意象關系加以分析,并試圖將其來作為教學設計和鑒賞的思路主線,其中參考新課標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相關精神。利用《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進行分析。以此試圖實現促成學生對于詩歌情感的自主性體驗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詩歌教學;景情關系;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學內容;案例鑒賞
一、問題現象
目下的現實中在詩歌教學中,特別是在傳統的古典詩歌教學中,對于詩歌很重要的意象中的情感很難使學生有自我的內在體驗。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似乎一直存在著某種誤區(qū)和迷茫。首先是,傳承性通常以記憶背誦來體現,講解也是較為單純的以詩歌知識性或者文史背景為依托,。學生雖然可以理解到詩歌的內容意象所代表的含義或者是詩歌體例框架,但是似乎對古典詩歌也無法有所更深刻的體悟,更不用說用情,移情。這和語文新課標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所提倡的知易行有所背離。再者,教師在教學某篇詩文時思考究竟應該讓學生們學到什么,應該教什么。似乎教師也是對此不甚清楚。并且不同教師在面對同一篇詩歌時,對于文本教學的內容其實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的。這種比較盲目的教學狀態(tài)的教學效率,可想而知自然是低下的機械的。對于詩歌教學的核心沒有把握到,也就對文本的理解存在偏差,對學生原有情感認知置之不理或者是無法使學生知情用情移情,對文本的體悟和內在情感體驗進行再次融合建構。
二、問題表征分析
(一)沒有把握住新課標語文核心素養(yǎng)要求
1.語文核心素養(yǎng)與詩歌教學
新課標下提出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應該是我們教學中參考和關注所在。在詩歌的教學中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方面的語感積累、語理整合、情境交流,思維發(fā)展與提升要求的聯想想象。特別是結合體驗感悟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達到學習后的生成應用能力和文化傳承與理解功用。然后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意識與態(tài)度,關注參與我們的母語文化。
總結為一句話來說,在古典詩歌教學就是教師的教學應該基于學生審美情感體驗,并加以進行重要的語用實踐,使學生能夠在這其中得到基于現有認知情感結構的生成與創(chuàng)造。其中,學生的情感知識再生產是重中之重。并且詩歌比散文等閱讀能更好的體現民族意識民族文化精神,促進學生自己的關于母語和民族的情感體驗。因此,探究作品的意蘊和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應確立為這一階段詩歌教學的內容,并且一定要通過學生的實踐過程的體驗為基礎。
2.抓住景情關系體現新課標和語文素養(yǎng)對詩歌教學的要求
上述兩者都要求以情感體驗為最終目的,我們也何不試著以此為起點和切入點。利用詩歌意象成景,景中傳情的寫作方法。抓住景情關系這個重要的賞析思路來進行教學的設計和鑒賞詩歌的思路。我們都知道,聲, 言為符號, 心為思想情感。從本質上說“古典詩歌是藝術化的傳統文化心理,情感的符號積淀和”。這一點也能與語文教學的言語實踐的目的相吻合,因為母語應用就是符號的應用于在創(chuàng)造,而恰巧詩歌又是一種帶有民族文化基因的符號,把握好這些,自然就能就能很好的體現上述關于新課標和語文素養(yǎng)的精神。如教學內容可確定如下:領會作品中的景、境、情的關系是主線。這首詩歌中的景情關系是什么樣的;學會通過知人論世和移情的方法,利用同學們過去對作者的了解和教師對作者相關信息的補充,拉近時空以及學生和作者的距離感,并由此來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究作品中作者對生命的深度認識等等。
(二)沒有遵循古典詩歌文體的特殊性
1.古典詩歌是基于民族情感的文體
首先與上文所論述,詩歌一大特點就是它是基于情感的文體,或者是說基于整個中華民族歷史情感的問題。因此詩歌于古典文化而言, 其語言符號系統就是意味著文化價值取向。詩歌的歷時流變基本上可以說是我們中華古典文化價值運作的整體體現。“一個欣賞詩歌的人, 若除了明白一首詩的詞句所能說明的有限的意義之外, 便不能再有什么感受和生發(fā), 那么, 即使他所了解的絲毫沒有差誤, 也不過是一個刻舟求劍的愚子而已?!倍覀兊睦蠋熢诮虒W中卻在試圖體現這樣一個“愚子”形象。葉嘉瑩的觀點就表現出了,對于詩歌教學知識化、工具化、教條化的教學模式的否定,而且特別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把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感受和生成作為重點,要讓學生自己內化詩歌中情感價值。所以,這應該是一個必須遵循的基本的教學原則。若是功利性的劃分詩歌題材和題材情感則是授人以魚的表現。沒有抓住情感意境的詩歌重點。學生如何把這些帶有特殊基因的言語符號深刻理解,是我們常說的傳承性的體現所在。說的通俗一些就是,每一個詩歌中的物象都是文化的凝練。詩歌情感通過他們來組裝生成。也就是說這兩者的轉化關系是詩歌教學實踐和學生體悟的重要途徑。
2.詩歌中獨特的基于意象并置的景與情
這一特點也很好的能體現教學應該抓住景情關系來鑒賞詩歌。詩歌的情感是抽象的也是具象的,就像如同中國傳統書畫作品一樣,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里有著各種把抽象情感具象化的藝術形式。書畫的意境情感有一系列看似與請無關的模糊物象組成,詩歌也是利用一系列的意象組成抽象復雜的情感,如同是多重豐富的調味品在一起就能烹飪出不同的層次豐富的混合滋味的美食。就像不能脫離調味品的美食,鑒賞詩歌和情感一樣也不能忽視景情關系。
(三)無視學生的自主情感體驗需要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表征,即關注到了詩人體驗后,對文本深入分析,卻忽視了學生作為什么鑒賞主體的地位。學生鑒賞過程的參與的引導也是教學的主要之處,學生應該更多的參與到詩歌鑒賞中來。這樣在他們原有的情感體驗基礎之上,才能不斷有新的內化和生成繼而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功利化教學教者缺乏對古典詩詞作為傳統精神文化載體的價值性認知, 相應地傳授古典詩詞的教學觀念滯后。其實換句話來說,就是無視學生的情感認知和鑒賞過程中情感生成,而順序顛倒的習慣于把詩歌作品當作知識性教學的文本,或一般性的文學欣賞,給與既定情感認知框架和結果。
不愿意費力的設計教學,也就沒辦法通過景情聯系讓學生把已有內在情感去主動與作者創(chuàng)造的情感意境相聯系,從而更加深刻的認識,整合自己內在認知結構,影響到學生的移情用情的語言符號再生產。又或是與是人文本對話引起共鳴。例如,先入為主的詩歌題材分類后對不同類型是個情感的圈定。再或者是基于對某一位作家的詞風的綜述總結,生搬硬套的理解詩文意境,畢竟每個作家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固定的作品模具。詩人風格只是規(guī)律,不從文本出發(fā)讓學生得到對于具體作品的理解生成,是不嚴謹的。對于詩歌教學知識化、工具化、教條化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認知自我情感價值水平,整合塑造內在情感價值,而且應該特別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把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感受和生成作為重點,要讓學生自己內化詩歌中情感價值。
三、方法改進與分析
(一)把握古典詩歌教學側重點抓住景情關系
那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又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對于文本的分析,教師不應該再表層的知識性理解講解入手,而應該遵循景情關系這條鑒賞主線。研讀分析意象并置時的意境情感轉化過程。并且也應該引領學生從這種思路上去鑒賞文本?;谇楦械睦斫夥治鑫锵?,把寫了什么景這種顯而易見的問題設置變成更有啟發(fā)和思考性的為什么要寫這些景物。幫助學生建立景情二者的關聯。把單個意象的賞析轉變成意象并置的綜合性理解。
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是基于教師,學生,文本的交互式對話教學。在詩歌的教學中,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基礎,緊密以詩歌情感的賞析依托展開詩歌的分析和鑒賞。教師的引導性不應放在對情感體驗的引導上,而應體現在重點幫助學生進行情感體驗,拉進學生與文本的關系,搭建學生與文本和作者情感之間溝通對話的橋梁。在鑒賞感悟詩歌的語言魅力和品味詩歌語言的情感體驗中,逐步培養(yǎng)中學生們的詩歌鑒賞閱讀的能力以及對于作品中人文,審美的感知能力,在豐富學生健康情感的同時,讓學生知情,用情,移情生成新的創(chuàng)造。即使是練習的設計,也是以培養(yǎng)品味語言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為目的。對于語文能力,我們應該是“培養(yǎng)”,而不是為了麻煩的“給予”,不讓他們走那些他們本應該自己去走的路。
(二)基于學生的固有情感層次去搭建景情關系橋連
其實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也是不同的,如果忽視其學生心理特點所確立的詩歌教學內容,很可能會造成教學內容的無效。對于景情教學思路的問題深度上,要結合學生特點去設計和引導。如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教學不能停留在作品中的景和情的把握,再要基于景情聯系的把握后,帶領學生領會作者人與自然的融合,整合學生自我對于生命價值觀的認識。所確立的教學內容可以偏難一點,反之就偏易一點。這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同時,教師也要尊重同層次下學生不同的特色情感體驗,準確到把握學生情感體驗基礎也就是在課堂理解時出現的誤讀偏差或者更加深刻的解讀。
對文本的解讀上時,教師也要避免先入為主的詩歌情感預設。一切應該基于學生的生成加以引導。古典詩歌的鑒賞也是審美鑒。學生學習的也正是這一過程,古典教學也應側重這一過程性教學而不是結果性教學教師對于學生情感基礎的忽略與偏差,對于幫助學生知識能力體系整合再生是無利的。
(三)考慮詩歌文體特點比如韻律語言和意象
設計學生情感言語實踐,除了例如散文化的語言還原詩歌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更加可以以詩寫詩。給與課堂空白時空,讓學生去是增加更重氛圍下的朗讀指導。因為在詩歌的朗讀一定也是基于情感和文本生成切實體驗。語氣語調斷句節(jié)奏,是和意象的表現和學生所能獲取到的具有密切聯系。學生越是對意象和情感把我的到位深刻,再朗讀中,也就是這種自我情感的應用和移情聯系中,就會更加的恰當。對于古典詩歌語言來說講究平仄押韻、富有音樂美。其次,在語言邏輯跳躍性。即使是單一意象也是內涵豐富,也就使得詩歌語言意蘊更加豐富。再朗讀過程中,也可以讓學生加深對于景情轉化之間聯系的理解。如教學中《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的上片極力寫三國英雄周瑜的風流倜儻、少年得志,而接著下片寫自己的失落,這二者之間的聯系作者沒有說出來,形成語言邏輯的空白,教學填補這一空白,講解之后,再從朗讀中再次加深理解?;蛘呓o與直觀的畫面說出自己的情感體驗,并與作者的情感體驗進行對比。討論個人不同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