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要:因年齡、教育程度及生活閱歷等因素影響,高中生在學習《外國小說欣賞》課程時存在一定困難。本文結合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選修課課程宗旨及教材編者的意圖,在總結研究教學實例基礎上,從聚焦單元話題、運用任務驅動、設置情境體驗、引入比較資源四個方面,提出并探討了外國小說欣賞教學的基本方法。
關鍵詞:外國小說;欣賞;教學方法
目前,全國許多城市高中語文課程中開設了《外國小說欣賞》選修課程。外國小說欣賞有利于學生汲取外國優(yōu)秀文化精髓,豐富文化知識底蘊,提高個體綜合素養(yǎng)。但由于受到生理年齡、教育程度、生活閱歷、認知能力及心理成熟程度等方面綜合限制,高中學生對理解認知外國小說文學流派、作家寫作技巧及其中蘊含的豐富外國文化等方面還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外國小說欣賞》選修課程定位為外國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即提高學生文學修養(yǎng),形成良好文化心態(tài),同時學習鑒賞小說基本方法,培養(yǎng)寫作能力。
基于《外國小說欣賞》的課程定位,外國小說欣賞課程教學應以整合建構小說知識和欣賞能力、拓展文本應用為教學重點,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認知實際進行教學設計,通過多樣式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一、聚焦單元話題法
《外國小說欣賞》教材最大的特點是打破了傳統(tǒng)語文教材編排方式,依據小說元素來設定單元話題,并進行相關話題的選文編排。編者獨具匠心的八個“話題”知識構成了外國小說的基本認知體系,貫串文本教學始終,是教師課堂教學的依據,也是學生培養(yǎng)外國小說鑒賞能力的切入點,通往外國小說鑒賞王國的八條通道。
每篇小說教學目標的確定都要依據相應話題。如第七單元的主題是“情感”,該單元的教學目標就應圍繞“情感”設計展開。在《山羊茲拉特》一課中,可將教學目標設定為鑒賞小說中山羊茲拉特與阿隆一家之間的情感,品味情感魅力。教學內容則緊緊圍繞“情感”這一單元話題,引導學生從“人”和“羊”的不同角度去品味山羊茲拉特內心的情感變化,體會作者細膩含蓄的情感處理方式。在歷經“生離死別”和“失而復得”這種悲喜交加式的情感淘漉后,山羊茲拉特與阿隆一家的情感極度升華,超越了簡單的動物與人類兩種截然不同生命的界限,最終由被動命運的承受者變成了平等生命的擁有者,成為阿隆家庭中的一員。
一節(jié)課要容納一篇外國小說,但學生閱讀接受能力有限,因此選準研究角度很重要,切忌“面面俱到”。教學內容要聚焦單元話題,以其作為單元文本欣賞突破口,圍繞話題集中認知解決一個重點問題。教學內容要呈現(xiàn)“話題”與“文本”的關聯(lián)互動關系,既要重點突出“話題”的主旨內容,又要充分解讀“文本”的內涵外延。從“話題”高度去欣賞“文本”獨特之處,會有事半功倍的親身體驗,依據“文本”內容去領悟“話題”精髓之妙,會有豁然開朗的境界升華。如從“敘述”的主題角度去探究《橋邊的老人》中人性的光輝,從“人物”的主題去引導學生在《娜塔莎》教學活動中,“貼著人物讀”,讀出“原型人物”的魅力;“貼著人物寫”,寫出“原型人物”的特點。
二、運用任務驅動法
外國文學作品閱讀鑒賞中,學生靜態(tài)思維活動較多。充分運用任務驅動策略,讓學生作為課堂活動的主體,通過意境構建和文本情景再現(xiàn),讓學生在仿生情境中自主學習,體味文本。設計以問題解決、任務完成為主線的多維互動教學活動,動靜結合,激發(fā)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內化小說閱讀知識,在合作交流中提升語言運用水平。
如在教授《娜塔莎》一課時,可以設置學以致用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嘗試運用“貼著人物寫”的手法寫一段人物內心獨白。如結合《娜塔莎》第二部分,貼著娜塔莎激動渴望的心情和執(zhí)著單純的性格特點,寫一段安德來邀請娜塔莎跳舞時娜塔莎的內心獨白,或貼著黛玉謹慎小心的心理和寄人籬下的身世,寫一段《林黛玉進賈府》中寶黛初見時黛玉的內心獨白。又如《炮獸》一文描寫的場景震撼人心,很適合拍成能直觀呈現(xiàn)場景的微視頻宣傳片。課堂上可以將同學分組,結合課文內容場景將《炮獸》改寫為一段微視頻腳本,并朗讀展示。學生根據自己對文本和場景的理解,相互評價,形成班級統(tǒng)一的微視頻版本。通過完成這樣的制作任務,學生不但是教材使用者,還成為教學文本研究者、課堂活動組織者和任務活動受益者。
任務驅動策略的運用,使教學活動圍繞特定學習任務來進行。教師對外國小說內容理解要力求精準到位,并科學設計、合理布置教學學習任務。學生圍繞任務展開學習,重點突出,章法有序。學習任務完成后,教師要及時進行教學內容遷移,引導學生將學習任務與實際生活建立聯(lián)系,使學習思考得法于課內而得益于課外。
三、設置情境體驗法
小說是作者創(chuàng)造的、既來源于生活又游離于現(xiàn)實的“心靈世界”,小說閱讀可以使學生感受和體驗平時無法直接感知的世界。《外國小說欣賞》的題材內容與中國學生的日常經歷迥然不同。有的小說呈現(xiàn)異域風情,人文習俗和人物思維方式與學生迥異;有的小說是節(jié)選,學生缺乏對著作文本的整體認知理解;有的小說年代久遠,因歷史背景復雜而晦澀難懂。這些都是影響學生理解外國小說的不利因素。在講授外國小說時,可以用情境教學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熟悉或感興趣的情境下,可迅速將創(chuàng)設情境與儲備知識、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聯(lián)系起來,迅速建立起與新知識鏈接,短時間接收最大量的新知識。
外國小說的閱讀欣賞本質上也是一種文學再創(chuàng)作活動。學生閱讀外國小說的過程,是與小說文本及作者對話交流、思想碰撞和自我體味的過程。外國小說大多具有有待讀者去填充和補足的“空白點”和“未定點”。教學過程中,要啟發(f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總結甚至創(chuàng)造這些“空白點”和“未定點”,讓學生通過對閱讀文本的鑒賞、思考、融匯和提煉,去填補這些“空白點”和“未定點”,形成對閱讀文本的再創(chuàng)作,對作者思想的檢驗和挑戰(zhàn),成為真正的讀者。
外國小說中的語言和情節(jié)有時如同詩歌一樣,言有盡而意無窮,需要引導學生通過揣摩人物身份和心理,深度理解文本思想。在《山羊茲拉特》一課中,阿隆和茲拉特被困在雪地里,阿隆一邊捋著羊毛一邊同山羊茲拉特說話,故事濃郁的情感直抵人心,但這種濃郁情感在山羊茲拉特身上僅一個“咩”字就表達得淋漓盡致。對此情境,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用人類語言寫出山羊“咩”所要表達的情感,設想山羊在這個時候應該說怎樣的話。學生在朗讀文本時,體味到了山羊的傲嬌、善解人意、友善和堅強,對“咩”字的含義也演繹出豐富多彩的內容:“這里有草,我有吃的,就有你吃的”“主人,你別擔心,雪下得再大,我也會陪著你的,我們一定能夠走出去?!彪m然“咩”是山羊茲拉特唯一的聲音,但這卻是人世間最入耳、最動聽、最無暇、最耐人尋味的聲音。阿隆與山羊茲拉特的對話是一次人與動物跨越心靈的對話,是心靈的呼喚與被呼喚,以此啟發(fā)學生去體味作者簡單筆觸卻蘊含豐富思想靈光的妙筆。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睂W生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就會激起他們的創(chuàng)造意志。在《外國小說欣賞》教學過程中,要巧妙導入學生情感體驗,發(fā)揮學生小說文本欣賞主體參與性,在中西思想文化融會貫通中豐富學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抒展學生的人文情懷,也使課堂教學更具朝氣與活力。
四、引入比較資源法
《外國小說欣賞》教學過程中,可將古今中外的小說進行比較閱讀,拓展學生語文視野,這也是課程綱要基本要求。通過引入不同資源鑒賞文本進行深度閱讀,可以引領學生深入挖掘外國小說這座內涵豐富的“寶藏”,加深文本理解,提升閱讀欣賞能力。如《山羊茲拉特》一課,可以要求學生課外閱讀馬爾克斯的《禮拜二午睡時刻》、芥川龍之介的《橘子》、海明威的《美國太太的金絲雀》,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傳達、處理情感的方式和技巧。通過課內外閱讀的結合,學生在“情感”話題上進行深入探討體味,遷移了課上學習內容,豐富了文學作品鑒賞層次,也提高了寫作能力。又如《牲畜林》一課,可以要求學生延伸閱讀《拉貝爾日記》《黑暗彌漫》《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希特勒名單》,讓學生體會藝術真實是以生活的真實為基礎、運用藝術技巧對生活進行提煉加工的“真實”,以回應學生對小說內容真實性的質疑。
在設計外國小說教學內容時,可以運用對比閱讀的方式,把不同篇目中關聯(lián)內容進行對比分析,歸納文章特點,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能力。如閱讀蘇聯(lián)作家高爾基的《丹柯》時,可將丹柯與中國作家魯迅《藥》中的夏瑜進行比較。夏瑜與丹柯都為革命奉獻了寶貴生命,都沒有得到百姓和族人的理解,但不同的是,夏瑜屬于現(xiàn)實主義悲劇英雄形象,而丹柯則是浪漫主義英雄形象。
外國小說欣賞雖是選修課,但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探尋未知、獲取新知、豐富認知、完善真知的有效路徑。外國小說欣賞的課堂教學,應緊緊圍繞單元話題,以人為本交流、師生對話、生生互動方式,營造立體仿生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融匯古今、貫通中外,在文學鑒賞的海洋中漫溯自得,逐漸完成語文綜合素養(yǎng)提升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吳英華.新課程怎樣教得精彩[J].現(xiàn)代閱讀,2010(3).
[2]袁行霈.外國小說欣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張斌.比較《外國小說欣賞》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文科愛好者,2018(23).
[4]孫紹振.文本解讀與閱讀教學[J].中學語文教學,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