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國 張超峰 阮欣
摘 要 基于全過程橋梁設計課程實踐,提出了面向能力培養(yǎng)和過程管理的新型評價體系。通過分階段考核,強化了對設計過程的有效管控,直接對能力進行分項加權考核,符合課程建設的基本目標,引入集體考核替代傳統(tǒng)的依靠指導教師考核,突出了公允性。通過開展問卷調查評估實踐效果,結果顯示:學生對于新型評價體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積極的評價,在強化過程管控、注重能力培養(yǎng)和體系公允性上效果顯著,成績評定結果能有效體現(xiàn)能力培養(yǎng)和專業(yè)素質提升的課程建設初衷。本次全過程橋梁設計課程評價體系改革的實踐經驗可為同類院校的相關專業(yè)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全過程設計 評價體系 能力培養(yǎng) 過程管理 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10.034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bridge design course in the whole process, a new evaluation system for ability training and process management is proposed. Through phased assessment,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the design process are strengthened, and the ability is assessed by weighted items directly, which accords with the basic goal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collective assessment instead of traditional assessment by instructors highlights fairness. Through conduct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evaluate the practical eff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ents have given full affirmation and positive evaluation to the new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strengthening process control, emphasizing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system fairness. The result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an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initial course construction of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improvement.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bridge design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reform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form of similar universities.
Keywords whole process design; evaluation system; ability cultivation; process management; application effects
0 引言
課程設計是本科實踐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旨在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既往的課程設計一般采用多次、專題性的零散組織形式,不利于系統(tǒng)地建立一個完整的設計過程。為此,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yè)開展了全過程專業(yè)設計的實踐教學改革,取消了零散、多次的專題性課程設計,集中在第七學期面向一個復雜工程項目開展全過程設計,其核心宗旨在于梳理和融匯已學過的各門專業(yè)基礎課程,培養(yǎng)學生基于規(guī)范方法進行結構設計的基本能力,提升其專業(yè)綜合素養(yǎng)水平。[1]
傳統(tǒng)的課程設計在考核評價時一般主要針對最終完成的設計作品質量進行成績評定,少數(shù)狀況下還會計入平時的出勤狀況。實踐表明,這種考核方式過于注重課程設計的最終結果,而忽略了在這一過程中個體能力與專業(yè)素養(yǎng)的變化對整個設計過程的有效掌控和干預。[2]此外,大部分的課程設計成績評定都是由相應的指導教師來完成,不同的指導教師對于成績評定的尺度把握不一,這也導致課程設計的最終成績評定公允性不足。[3]全過程課程設計旨在學生設計能力和專業(yè)素質的切實提升。針對當前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弊端,基于橋梁工程專業(yè)方向的全過程設計教學實踐,開展了面向能力培養(yǎng)和過程管理的全過程設計評價體系改革。[4]本文主要介紹新型評價體系的主要內容、特點和實踐效果。
1面向能力培養(yǎng)和過程管理的評價體系
面向能力培養(yǎng)和過程管理的評價體系首先在土木工程專業(yè)橋梁工程方向進行試點改革。主要結合橋梁全過程設計的基本內容和任務要求開展了四個階段的考核評價,以強化過程管理,并在每一階段的考核中直接針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分項考核,最后在具體的考核形式上以集體考核代替指導教師考核,突出公允性。
1.1 基本內容和組織形式
橋梁全過程設計以一條總長約為400m~800m的跨越既有道路和河流的接線橋梁為設計背景。設計任務涵蓋路線規(guī)劃、分孔布跨、橋型方案選擇、結構分析與設計以及施工方案選擇與施工組織計劃等。具體包括:(1)總體設計,確定結構的總體立面圖、平面圖與橫斷面圖,選擇合理的主、引橋橋型及布跨方式。(2)引橋復核計算,基于交通部標準圖集,建立合適的引橋結構分析模型,進行整體驗算與復核,并編寫計算書。(3)主橋結構設計,根據(jù)場地設計基本條件,運用已學的專業(yè)課理論知識,選擇合適的主橋橋型并確定主要結構參數(shù),建立相應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進行主橋上部結構施工、運營等各階段內力計算,完成配筋(束)設計和各階段應力驗算;基于上部結構分析結果進行主橋下部結構和基礎的內力分析、配筋設計和應力驗算,編制計算書并繪制全部設計圖紙。(4)施工組織設計,重點針對主橋開展施工組織設計,編制施工進度計劃。
根據(jù)上述設計任務要求,為強化過程管理,將整個設計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前兩個階段分別對應總體設計和引橋復核計算,主橋結構設計部分考慮相應的工作任務較多,將主橋的上部結構設計單獨劃分為第三階段,下部結構和基礎部分的設計與施工組織設計合并為第四階段。各階段分別根據(jù)相應的設計任務進行考核,考核成績按一定的占比計入總成績,詳見表1所示。
對于各階段的考核,也由直接針對設計作品轉變?yōu)橥ㄟ^作品考核學生的能力,其中能力分項分別考慮邏輯構思、計算分析、設計表達、交流溝通和挑戰(zhàn)創(chuàng)新五項能力,具體的考核內容和要求如表2所示。 此外,由于在不同的設計階段,所體現(xiàn)的能力要求并不一致,為此對不同的考核階段分別對五個能力分項賦予不同的權重值,如圖1所示。每項能力分別按百分制打分,再通過加權平均得到各階段的具體成績評定。
此外,對于各階段的具體考評組織方式不再采用由指導教師全權給出成績,而是采用班組所有指導教師集體考評的方式。學生逐一通過ppt匯報其設計方案的內容、要點和特色等,并由全體老師提問、質詢,學生答辯。各位老師結合現(xiàn)場答辯情況和提交的資料情況給出各項考評成績,最終成績取全體考核老師的平均值。
1.2 特點與優(yōu)勢
相比傳統(tǒng)的課程設計評價體系,橋梁全過程評價體系具有以下主要特點和優(yōu)勢:
1.2.1強化過程管控
基于全過程設計任務,適當劃分設計階段,開展分階段設計成果考核,可以大大強化對整個設計過程的有效管控。最終的考評成績在每個階段均設置一定的占比,學生的最終成績由各個階段的加權確定。如此一來,便能避免傳統(tǒng)的考核評價體系所導致的“前松后緊”、只注重最終設計作品、忽視過程管控的弊病。此外,從具體的階段成績占比可以看出,前三階段的成績綜合占比50%,第四階段的成績占比50%,這也表明僅依賴第四階段的最終設計作品和成果總評是無法通過課程考核的。
1.2.2注重能力培養(yǎng)
注重能力培養(yǎng),面向能力考核是本評價體系區(qū)別傳統(tǒng)考核體系最大的不同。全過程設計旨在切實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和綜合素質,在具體的課程建設中通過直接考核邏輯構思、計算分析、設計表達、交流溝通和挑戰(zhàn)創(chuàng)新五項能力,弱化“計算”,強化“設計”,以此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方式,有效避免傳統(tǒng)的“設計即計算”的弊端。由于全過程設計的題目設置具有很大的開放性,不同的學生選擇的橋型大不相同,設計關鍵要點和難易程度差異很大,因此完全基于設計作品的考核本身并不具有可比性,但若直接針對學生的能力進行考核,則可以透過設計作品本身的表象差異,達到能力培養(yǎng)的實質目標。
此外,各個考核階段均采用老師提問、學生答辯的方式,需要每個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對自己設計的關鍵要點進行清晰的闡述,這不僅能夠加強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還能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
1.2.3突出公平公正
全過程考核評價體系在各階段的考核均由班組內的全體老師集體考評,每個老師根據(jù)學生的答辯情況和提交的設計資料進行各個階段的打分,取各位老師的平均值作為學生的最終成績,而不是傳統(tǒng)考核中的“指導教師決定制”。這就能有效避免不同的指導老師由于對考核指標把握程度不一而導致的打分標準不統(tǒng)一的問題,能更加的體現(xiàn)公允性的原則。同時,面對面提問和答辯的方式也能有效杜絕作業(yè)抄襲的現(xiàn)象,確保每個學生的設計是自己獨立完成的。
2應用效果分析
為考察在橋梁全過程設計中采用新考核評價體系的效應,圍繞分階段考核、面向能力評價和集體考核等問題,設計了網(wǎng)絡問卷調查,面向同濟大學2015屆參加橋梁全過程設計課程的全體學生開展了匿名問卷調查。與此同時,土木工程學院2015屆的其他專業(yè)方向采用了基于四個專題的全過程設計,其評價體系仍基本沿用傳統(tǒng)的方式,即主要針對專題的設計成果以指導教師為主的考核方式。為對比起見,對其他專業(yè)方向的教學學生也進行了問卷調查。
2.1 分階段考核與分專題考核
對于橋梁全過程的分階段考核,90.2%的學生認為積極作用明顯,有助于督促全過程設計進度,7.84的學生認為作用不明顯,僅有1.96%的學生認為作用消極,增加學生負擔。而其他專業(yè)中認為基于專題考核的積極作用明顯與消極的學生各占41.84%。由此可見,基于設計基本任務實施的分階段考核的方式效果顯著,其他專業(yè)基于專題的考核則相對較弱。
2.2 能力考核
橋梁全過程設計評價體系最顯著的變化是直接面向能力進行考核,包括邏輯分析、設計表達、計算能力、溝通交流和挑戰(zhàn)創(chuàng)新。對參加橋梁全過程設計的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對這五項能力的重要性排序占比依次為71.70%、15.09%、9.43%、1.89%和1.89%。由此可見,學生更加重視邏輯能力與設計表達能力,這也與全過程考核的目標相一致,也與本課程在考核中強調“設計”、弱化“計算”的基本原則相一致。
2.3 集體考核與指導教師考核
參加橋梁全過程的學生,對以班組為單位進行集體考核,弱化指導教師考評權重的考核評價方式,88.24%的認為滿意,有助于統(tǒng)一標準和公平,9.8%的學生認為無影響,1.96%的學生不滿意。相比之下,對其他專業(yè)方向以指導教師為主的考核方式,僅56.6%的受訪者表示認同,28.6%的受訪者表示無所謂,14.8%的受訪者建議引入更合理的考評方式。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對集體考核方式持滿意態(tài)度,認為這種方式更能體現(xiàn)公允性。
2.4 考核成績反饋
對于最終公布的考核成績,84.31%的橋梁全過程專業(yè)方向學生認為能真實反映個人前期的專業(yè)基礎和本課程的投入狀況,7.84%的學生認為更多的反映自己前期專業(yè)基礎,而與本課程投入狀況并不符合,7.84%的學生認為較少的反映自己前期專業(yè)基礎,與本課程投入狀況基本符合。而其他專業(yè)方向的受訪者相應的占比分別為29.08%、45.41%、25.51%。由此可見,大部分橋梁工程專業(yè)的學生認為考核成績既能反映本課程的投入,也能反映個人的前期專業(yè)基礎,這表明實際的成績分布能較好地反映個人的設計能力和專業(yè)綜合水平。而其他專業(yè)的學生認為考核成績主要反映本課程的投入狀況,這主要是因為其考核方式主要是針對完成的設計作品狀況,而不是作品背后的能力體現(xiàn)。
總體來看,新的考核評價體系有助于提高過程管理的質量,真正反映學生的設計能力和綜合素質,同時又能很好地體現(xiàn)公允性。
3 結語
基于同濟大學橋梁全過程設計課程開展了考核評價體系改革。針對傳統(tǒng)課程設計中的考核方式存在的問題,通過針對性的改革設計,提出了面向能力培養(yǎng)和過程管理的新型評價體系。新評價體系結合設計基本內容和任務要求開展階段教學與考核評價,以強化過程管理,并直接針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分項考核,最后在具體的考核形式上以集體考核代替指導教師考核,突出公允性。從實際的教學實踐效果上看,采用分階段考核和重點面向能力培養(yǎng)的評價體系,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學生對于新型評價體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積極的評價,在強化過程管控、注重能力培養(yǎng)和體系公允性上效果顯著。
教改項目:面向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理念的全過程課程設計改革探索,項目編號:0200104500
參考文獻
[1] 王志強,魏紅一.對“橋梁全過程課程設計”教學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9.400(06):107-109.
[2] 陶雪萍,曾健南.全過程、多元化統(tǒng)計學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學科探索,2019(2).
[3] 高琪,李位星,廖曉鐘.工科專業(yè)本科畢業(yè)設計全過程考核評價體系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11(32):361-364.
[4] 張菊輝,管仲國,王媛媛.以培養(yǎng)卓越工程師為目標導向的橋梁工程教學改革[J].新校園旬刊,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