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茹
摘要:在教師教學過程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經(jīng)常被用來當作寫景的美文進行語言鑒賞,或者單純的根據(jù)段落順序講解借景抒情的散文特質(zhì),但是景與情從來就不是割裂的,本文力求回歸文本,與文本對話,主要抓住看似寧靜的景“荷塘月色”中實則處處暗涌著“頗不寧靜”的情來進行探究。
關鍵詞:荷塘月色;情景交織;教學
一、《荷塘月色》的傳統(tǒng)教學處理
(一)工具性——景
1.寫景美文
魯迅先生曾在文白之爭時贊揚朱自清的散文“漂亮縝密”,張白山也充分肯定了朱自清早期散文的價值——“寫景很美,滿貯著詩意”。最早將“美文之說”的解讀視角應用于教學中的是夏丏尊和葉紹鈞編寫的《國文百八課》,不論從單元主題還是課后習問部分都將《荷塘月色》歸入了“景物描寫”系列,并出現(xiàn)了以下兩大教學分支:煉字品句和行文結構。
2.煉字品句
眾多教材版本都不約而同地將“詞語解讀”列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現(xiàn)今依然是語文教師津津樂道且易于把握的內(nèi)容,如動詞“瀉、浮、點綴”在文中是否可以替換,妙在哪里?疊詞“曲曲折折、田田、高高低低”的作用何在?運用了各種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佳句寫出了景物什么特點?……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不但是寫景的絕佳教學片段,還多次讓學生朗讀背誦,成為景物描寫的寫作教學經(jīng)典范本。
3.邏輯結構
《荷塘月色》寫作結構嚴謹精美也是其一大特色,不僅關注全文的邏輯結構,在第四到第五自然段,教師也往往按照“先敘荷塘的環(huán)境,然后描寫荷葉、荷花,最后描寫月色”對段落的結構層次予以解讀,希望學生能夠在頭腦中建構清晰的作者行蹤和文章結構。
(二)人文性——情
1.知人論世
八十年代,錢理群曾根據(jù)荷塘月色的創(chuàng)作背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認為朱自清創(chuàng)作這篇散文時正值時局動蕩,所以知識分子對于國民黨和共產(chǎn)黨的恐懼與彷徨無所適從,從而心生煩悶逃避之情,不自覺地陷入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這種知人論世的社會歷史分析方法長期占于語文教學的主流地位。
2.倫理自由
孫紹振在自己的文本細讀理論中談到《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擺脫了自己作為丈夫、兒子、父親等倫理角色之后,超脫俗世追尋自由之作。因為當時的朱自清妻子正懷有第五胎,初到清華園子女眾多還未能團聚,生活也不富裕。可見家庭的煩瑣之事已經(jīng)壓得一代文豪朱自清喘不過氣來。
3.荷花意象
荷花自古以來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清幽的象征意義,從孔子的“言行一致觀”,到孟子的“知言養(yǎng)其說”,“文如其人”可謂是評判作者與作品是否承載著相同之道的標準之一。也有學者指出荷花代表“美人”,是下文采蓮女子情愛的象征,是朱自清年輕心境的真情流露。
4.江南情結
1925年,朱自清先生發(fā)表詩作《我的南方》,表達了對南方的懷念,五六年的南方生活雖然顛沛流離,但在朱先生心里卻彌足珍貴,似羽毛般飛揚,而終不易相見的除了心心念念的白馬湖,更是一群交心的良師益友。該年七月創(chuàng)作了散文《荷塘月色》,或許我們也能從朱先生的《初到清華記》中感受到些許北方的世態(tài)炎涼和人情冷漠。
二、情景交織——新視角解讀《荷塘月色》
作家的感知與科學的認知不同,它是一個帶有主觀色彩的文本創(chuàng)作過程,是作者“以心擊物”的過程,蘊含著強烈的藝術之感和濃厚的深層情感,所以景與情從來就不是割裂的。下面列舉幾處探究點起拋磚引玉之功效:
例一: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在沒有月光的晚上,清華園的小路一向是陰森森的,“陰森森”常常用來描寫襯托陰氣重、恐怖的,陰暗的環(huán)境和氛圍,所以令朱自清先生有些害怕。但是今晚的月色用“很好”二字形容,且下文已經(jīng)提及今晚是“滿月”,說明和往常相比已經(jīng)甚是光亮。但是作者一轉(zhuǎn)折,卻用了“淡淡”一詞描寫月光,本應受到褒揚的皎潔的月光,卻被作者沉郁的內(nèi)心悄無聲息地按壓下去。如若前半句“很好”是客觀形容,那用“淡淡”一詞則隱隱約約地透露出朱自清自己的心情,淡淡的月光正如作者心上淡淡的憂愁,似乎是正從熱鬧群居、不自由的俗世中努力掙脫過后殘留的痕跡。
例二: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作者在第四自然段,濃墨重彩的為我們勾勒了一幅荷塘上的月色美景圖:曲曲折折的荷塘,層層疊疊的荷葉,像亭亭玉立的少女般的荷花,作者也被眼前所看到的美景所觸動折服,但是如此靜謐,安詳,柔美,和諧的荷塘,按照常人所感定是心曠神怡,悠然自得。為何還會發(fā)生荷葉與荷花之間微妙閃速的觸動電波?像閃電般霎時傳過去的,除了真實可見的晚風中荷葉荷花泛起的漣漪,是否更多蕩漾著的是那一瞬間作者內(nèi)心如同觸電般的思緒?看似寧靜唯美的景色背后,實則朱自清的心潮暗流涌動,似雨夜中的閃電,短暫而強烈。
例三: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
這句話出自文中第五自然段,這一自然段前半部分描寫了似有似無、似真似幻的月下荷塘,讓讀者身臨其境,仿佛和作者一樣,對荷塘的朦朧、夢幻之美感同深受,可是我們卻缺少了作者美景面前淡淡的心境,因為我們總覺得此刻便是欣賞、便是欣喜、便是圓滿。
這一句話與前面例一中提到的“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若合二為一改成“今晚是滿月,月色很好,但是月光依舊淡淡的,天上還有一層淡淡的云”,試想一下作者為何兩處對比如此鮮明強烈,若真的和游人一般滿心歡喜流連于荷塘月色的美,為何又要用“淡淡”二字輕描淡寫這滿月之景,仿佛就像朱先生自己心頭上淡淡的憂愁無論何等良辰美景都揮之不去。
例四: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這句話出自第五自然段,后半部分本是描寫光與影和諧交錯的美景,可朱自清硬生生植入了“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叢中的斑駁黑影”畫面,所有的光影旋律在作者心里仿佛都被異化,這些“黑影、鬼一般”,若不是心中有端倪,怎會覺得眼中之物如此陰郁恐怖,更加反映了作者此時此刻看到的景實則都是內(nèi)心跌宕起伏的情,似鬼怪般興風作浪,想要壓抑卻更上心頭,大大小小的情緒參差不齊,如同打了補丁的舊衣,斑駁不堪。朱自清先生作為一個丈夫,一名父親,更多的是一介文人書生,那種知識分子的雅興背后大抵也有瞬間的黑影掠過,就像明朗中的一絲邪魅,如鬼一般突兀,一閃而過。
例五:樹色一例是陰陰的,咋看像一團煙霧,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第六自然段是描寫樹影、遠山之景的:“荷塘的四周,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作者眼中的樹色是陰陰的、樹影是黑色的、路上也是陰森森的,如此漆黑的世界,朱自清先生仿佛深陷在迷宮中不知如何是好,他自己也說了“咋看像一團煙霧”,煙霧繚繞迷蒙,恰似作者百感交集、煩亂如麻的內(nèi)心?而樹縫里唯一透著的一兩點路燈,也是沒精打采的,本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此時在作者的自由世界里,卻無計可施,只得沒精打采的任漆黑森郁的樹色籠罩。后一句借蟬聲與蛙聲的熱鬧,更加突顯出了作者此時的孤獨和惆悵。
作者在荷塘月色中真的全心全意的“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嗎”?心中的煩悶與苦惱根本不可能煙消云散,在描寫荷塘月色時其實情景摻雜對半,早已體現(xiàn)的分外明顯。情由心生,心中的愁緒如同陰影般隨從,無時無刻不在荷香月光、清凈自由中突然冒出來擾亂心智。
參考文獻:
[1]何靜.《荷塘月色》的文學解讀和教學解讀[D].四川師范大學,2009
[2]陳圓園.試解朱自清的“頗不寧靜”[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09):27-28.
[3]姜國棟.《荷塘月色》中情與理的不可調(diào)和性[J].語文教學通訊,2005(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