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哲史 宮芳
摘要:方鴻漸是錢鐘書先生小說《圍城》中的主人公,小說中趙辛楣、孫柔嘉等人對方鴻漸的評價為“無用”二字。方鴻漸的“無用”主要體現(xiàn)在工作、戀愛、家庭等環(huán)境中,這種“無用”的性格特點造成了方鴻漸的悲劇。本文分析了方鴻漸“無用”表象下的文化與人格根源,以期對當代知識分子有所啟示。
關鍵詞:《圍城》;方鴻漸;無用
錢鐘書先生的《圍城》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諷刺小說。通過描繪主人公方鴻漸的性格和生活來反映人性的弱點和黑暗,反映了當時畸形的社會。在文學作品中,人物評價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角色的特征。因此,深入理解方鴻漸在小說中受到的評價,無疑可以使我們更全面的鑒賞《圍城》。
在《圍城》作品的第五章,方鴻漸一行五人赴湘西任教,在旅途即將結束時,方鴻漸問好朋友趙辛楣:“你經(jīng)過這次旅行,對我的感想怎么樣?覺得我討厭不討厭?”趙辛楣的回答是:“你不討厭,可是全無用處?!狈进櫾鰧Υ说姆磻恰翱嘈Α薄T谛≌f尾聲,方鴻漸和他的妻子孫柔嘉因為職業(yè)問題產(chǎn)生了爭論,當聽說仆人已打電話請孫柔嘉姑母來幫孫柔嘉,方鴻漸便要躲出去,氣得孫柔嘉大罵“Coward(懦夫)”。這兩處評語分別從朋友、妻子兩個角度給了方鴻漸一個共同的評價:“無用”。
一、方鴻漸“無用”的具體表現(xiàn)
(一)方鴻漸的“無用”在戀愛中的表現(xiàn)
戀愛婚姻生活是小說塑造方鴻漸形象的主要場景。方鴻漸作為一個愛情失敗者,“無用”在戀愛方面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很難說方鴻漸和孫柔嘉有過真愛,方鴻漸的戀愛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動的,且是受環(huán)境壓力驅動的。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兩個年齡相近、條件相符的單身男女自然會產(chǎn)生一種社會期待感。這種社會期望在一定時候會轉變?yōu)橐环N社會壓力,面對這種壓力最有效的解決方案便是兩人結婚。
方鴻漸的“無用”在婚后更多地是通過面對孫柔嘉時的進退維谷和孫柔佳帶給他的影響來表現(xiàn)的。孫柔嘉在婚后所起的主要作用便是給方鴻漸有形的生活壓力,讓方鴻漸承擔應盡的責任。然而,方鴻漸疏散的性格特點注定他難以做到世俗所要求的一切,但是方鴻漸的軟弱與虛榮又不允許他公然違背紳士階層的價值觀,從而坦然拒絕這些他不愿承擔的包袱。這種矛盾交織下的夫妻生活注定是不幸福的,因此,方鴻漸的“無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造成其婚姻悲劇的一個因素。
(二)方鴻漸的“無用”在工作中的表現(xiàn)
方鴻漸最集中和最重要的工作場所是三閭大學,這是一個充滿世俗化、功利化知識分子的世界。方鴻漸與這樣的工作環(huán)境有相符的地方,如當他聽說汪處厚愿意幫助自己得到教授職位時,他和別人一樣受寵若驚。但從根本上說,方鴻漸的內(nèi)心與這樣的環(huán)境是不相容的。他鄙視李梅亭的無知和羞恥,也對高松年的膚淺充滿了不屑。方鴻漸有事業(yè)上的欲望,但沒有野心和理想,他缺乏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方鴻漸雖然不愿意與這些人為伍,但是除非人家把他辭退,否則他并不會主動提出離開這個骯臟之地。這種得過且過、自甘墮落的表現(xiàn)再次凸顯了方鴻漸的“無用”。
(三)方鴻漸的“無用”在家庭中的表現(xiàn)
方鴻漸的“無用”在原生家庭中的表現(xiàn)則是體現(xiàn)在與其父親方遯翁的日常生活中。方鴻漸是傳統(tǒng)的士族文化家庭出身,在大學期間,方鴻漸有了自主戀愛的想法,但在父親的訓斥下便不敢再想。方鴻漸對他父親充滿了畏懼,留洋歸來的他仍然像舊時代的孝子對父親惟命是從。方鴻漸在家庭中表現(xiàn)出來的“無用”主要是受傳統(tǒng)倫理文化的影響,骨子里“父父子子”的封建思想仍有遺留。
二、造成方鴻漸“無用”的原因
(一)“巨嬰”人格
方鴻漸身上的這種“無用”具體來說就是無能、任性和賭氣,這些都是巨嬰人格的典型表現(xiàn)。孫隆基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一書中說,中國人認為接受他制他律是好的,一個人人格有問題時,也往往不是從這個人本身去追尋這種毛病的根源,而是回到教育者身上去,如“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盵1]像方鴻增這樣的“巨嬰”是需要一個人來負責的,這個人選自然就是他的父母。倘若方鴻漸成年后父母無法做得最好,那么方鴻漸構想出來的可以“替自己負責”的人,其實就是全世界。方鴻漸與蘇文紈之間的暖昧也好,想寫信責罵校長高松年也好,歸根到底都是同一種性質(zhì),就是一個軟弱的老實人不斷地選擇逃避,把一切歸咎于其他人。
(二)道家思想
兩千多年來,儒家和道家已然成為影響中國知識分子的兩大思想流派。在老莊哲學中,“無用”象征著清高、超脫和孤寂等個人品質(zhì)。出身于江南傳統(tǒng)士族家庭的方鴻自然也受到這種文化的影響。他心中所想的歸國后干一番大事業(yè),繼而光耀鄉(xiāng)里的念頭顯然與儒家思想有關,但他骨子里的膽怯和軟弱使他更容易受到老莊哲學的影響。這樣,道家思想呵護了他的膽怯和軟弱,而膽怯和軟弱的天性又促使他進一步去弱化儒家思想中要求他的“治國、平天下”,久而久之這種膽怯和軟弱演變成了人格,造成了他“無用”的性格特征。
在小說的表現(xiàn)方式上,作者刻意回避了現(xiàn)代知識分子所必須思考的形而上的問題,如信仰、人生觀和生存意義。只著墨于性、婚姻、人際關系和社會地位,甚至衣食等日常問題上。這既還原了書中這批所謂知識分子作為“無毛兩足動物”的本相,也體現(xiàn)了道家“虛其心,實其腹”的風格。在近代,重物質(zhì)和個人利益的西方文化大量流入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價值觀已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但是新的、符合時代的社會價值觀并沒有成型,知識分子陷入了一種價值觀取舍上的兩難之地。所以,方鴻漸的困境也正是某種以道家文化為核心的傳統(tǒng)人格在現(xiàn)代社會的困境。
(三)文化沖突
方鴻漸生活于三、四十年代,當時的中國是新舊文化的交替時期,也是各種社會矛盾交織的時期,如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文化、侵略與反侵略等矛盾。留學歸來的方鴻漸受到西方現(xiàn)代文化的影響,他的個人意識已經(jīng)覺醒,有了追求自由生活的理想和愿望。然而,回到中國后在強大的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下,由于方鴻漸缺乏社會獨立性和堅定的意志,他的理想和愿望被現(xiàn)實擊垮了。新舊文化與東西方文化的矛盾沖突不僅體現(xiàn)在方鴻漸生活的外在環(huán)境中,更積淀和內(nèi)化于他的心靈深處,這些構筑了方鴻漸的“精神圍城”。
三、小結
從方鴻漸的愛情、工作和家庭中的“無用”表現(xiàn)來看,方鴻漸其實是一類在中西文化沖突中始終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坐標,以致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處于無所適從的境地中的知識分子的縮影。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和矛盾使他們的價值觀在現(xiàn)實面前受到嚴峻考驗:舊的價值觀在解體崩潰,新的價值觀又未形成。這使他們生活中無所依托而深感孤獨,想投身社會斗爭卻又懦弱無能。最終,他們只能像方鴻漸那樣“泯然眾人矣”。[2]方鴻漸在“圍城”中窮愁潦倒的遭遇,道出了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彷徨無主的精神磨難與知識界某種官場化的內(nèi)幕。錢鐘書對方鴻漸悲劇命運的描寫,充分反映了他對中國方鴻漸式知識分子的無情嘲諷和西方文化影響下的中國文化的細致考察。從方鴻漸身上我們可以看出,知識分子要想擺脫此種境地,必須去重塑自己的價值觀和信仰。知識分子在社會中必須要有獨立性,只有對社會懷有強烈的責任感,才能不為復雜的社會左右,才能不陷入“圍城”之中。希望方鴻漸“無用”的悲劇悲劇能給當代知識分子帶來啟示。
參考文獻:
[1]孫隆基,謝博.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J].中國共青團,2015(07):27.
[2]何哲群.談《圍城》對人生與生命的闡釋[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0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