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龍芳 沈帥
摘? ?要?信息技術教育承擔著全面提升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重要使命。對優(yōu)質信息技術課例進行觀察和反思,能夠為教師提供寶貴經驗,促進其專業(yè)成長。以一堂高中信息技術“部級”優(yōu)課為案例,利用改進型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從課堂結構、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教學評價和媒體應用五個方面對其教學過程進行了視頻分析,歸納出信息技術優(yōu)質課的關鍵特征,以期為信息技術一線教師的教學質量提升提供借鑒。
關鍵詞 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 信息技術優(yōu)課? 案例研究
信息技術教育是培養(yǎng)數字化公民、提升中小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基本途徑。信息技術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是其教學智慧的核心體現,也是信息技術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通過對優(yōu)質信息技術課例的教學過程分析,能夠發(fā)現和總結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特質和隱性特征,為一線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反思和實踐創(chuàng)新提供有益的借鑒。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FIAS)作為一種課堂教學分析技術,適用于中小學課堂的課例觀察與研究,但針對信息技術課程的應用較少被關注?!耙粠熞粌?yōu)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為挖掘優(yōu)秀的信息技術課例提供了可靠的來源。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改進后的FIAS分析方法,對一堂信息技術“部級”優(yōu)課的教學視頻進行案例研究,通過數據分析提煉出其關鍵特征,以期為一線信息技術教師優(yōu)化教學提供一些啟示和借鑒,促進其更好地實現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一、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北京市2016-2017年被評為“部級”優(yōu)課的L老師的“集成作品——音視頻”課例為個案。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選自高中一年級“視頻剪輯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生自創(chuàng)視頻作品分享與評價”單元,選自中國地圖出版社的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應用》教材。這是一節(jié)具有鮮明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特色的優(yōu)質課。該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分析、評價他人的音視頻作品以及自己的創(chuàng)作,使學生學會運用會聲會影軟件完成視頻作品剪輯,并學會運用鏡頭表達設計創(chuàng)意的技巧。
2.研究工具
FIAS是一種用于觀察課堂教學行為和師生互動的具有代表性的分析技術。它將課堂上師生的所有言語互動行為分為10個類別并對其進行編碼,對教學全程做出縝密的觀察和精確的記錄。不同專家在FIAS的基礎上提出了適用于更多類型需求的分析系統[1]。其中,方海光提出了改進型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Improved 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以下簡稱iFIAS)[2]。它對傳統FIAS編碼體系進行了調整和優(yōu)化,增加了技術與師生交互的編碼類別,尤其適用于技術環(huán)境下課堂行為的精準分析,因此可作為本研究的分析工具。iFIAS編碼系統與使用原理包括三個部分:一是課堂互動行為編碼系統,二是觀察和記錄編碼的規(guī)定標準,三是顯示和分析數據的矩陣表格。
二、信息技術優(yōu)課案例的教學過程分析
1.課堂結構
課堂結構是反映整個課堂教學特征的關鍵。本課例片長為42分41秒。通過對其教學過程時序的分析(見表1)發(fā)現,該課按照“新課導入—案例分析—學生創(chuàng)作與展示—互評和總結”的教學秩序層層遞進,整個教學過程思路清晰,教師講授詳略得當。L老師在課中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首先鼓勵學生從各自的角度對視頻作品做出初步判斷,然后引導學生形成多維度的評價視角,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教師善于點撥和啟發(fā),能夠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做出延伸和拓展,結合實例講解抽象概念,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并學會應用理論知識。整個課堂結構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鮮明特征。
2.師生互動
教學活動是整個課堂教學工作的核心,而師生互動是其主要體現。本研究采用iFIAS對案例的師生互動情況進行了統計(見表2)。如表2所示,“沉寂”占比為 0.37%,其中的大部分時間為學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理解和消化吸收所學內容,可見該課的教學活動安排緊湊。教師語言的“間接影響”與“直接影響”的比值高達91.91%,說明L老師善于處理言語直接表達與間接引導之間的平衡,在把握教學秩序的同時能夠關照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語言的“主動說話”和“與同伴討論”的比率共占13.98%,遠高于“被動應答”的3.62%,說明學生參與度高,主動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結合視頻分析還發(fā)現,教師采用了合作學習策略,通過組內、組間兩種不同的互動形式,使學生在思想碰撞、觀點表達、反思評價的過程中,體會了從多個角度運用鏡頭表達設計創(chuàng)意的技巧,學會了如何評價和鑒賞視頻作品,同時提升了審美能力,很好地落實了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
3.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是教師個人風格和教學特征的重要體現。iFIAS為精確觀察課堂氛圍提供了可靠的數據參考。iFIAS互動分析矩陣圖中,不同區(qū)域內的記錄次數對應了課堂氣氛的活躍程度的不同。1~3行和1~3列的相交區(qū)域被稱為“積極整合格”,它的頻次越高,說明課上教師與學生情感融洽,影響積極;7~8行和6~7列的交集區(qū)域被稱作“缺陷格”,其頻數越高,則說明師生的情感交流存在隔閡,產生消極影響[3]。圖1顯示,本節(jié)課的“積極整合格”頻數是34,缺陷格的頻數是2,教師對學生的積極強化與消極強化的比值為83.85%。說明教學全程氣氛輕松且課堂活躍,師生互動頻繁。教師著重于正面鼓勵,學生響應也非常積極。
4.教學評價
課堂教學評價是考核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師自主反思、改革教學的重要依據。觀察本案例可以發(fā)現,除了總結性評價之外,L教師還善于采用過程性評價方式,以作品設計作為考核方式,并且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隨時給予點評,對學生的回答能夠即時反饋。同時,在課堂的第27分鐘之后,L老師通過鼓勵學生對小組作品做出評價,使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引導學生大膽發(fā)言,對自己與他人的學習作品做出評價。培養(yǎng)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反思能力,呈現了課堂教學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5.媒體應用
媒體應用既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手段,更是本課程的教學內容,也是信息技術課堂特殊性的體現。數據顯示,本課上“技術操縱”占整個課堂時間的59.18%,吻合信息技術課堂的學科特性。教師操縱技術占技術應用的39.9%,學生操縱技術占技術應用的60.1%,說明該課以學生使用技術為主。主要體現在:L老師操縱技術,給學生播放案例視頻和學生的作品,師生共同觀看;學生操縱技術,瀏覽廣告文案和改進自己的視頻作品并將其上傳。可見,技術操作幾乎貫穿了整堂課,媒體應用滲透于教學結構中,與培養(yǎng)學生學會視頻作品剪輯的教學目標相一致。
三、研究結果與啟示
1.以清晰的教學結構為線索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體系既包括技能模塊,也包含理論知識。在教學中要找準兩者之間的關聯點,選擇合適的學習活動和教學模式以達到清晰的教學結構,才能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本案例中,“評價視頻的多個角度”屬于方法性知識,“制作與剪輯視頻”屬于技能知識模塊,兩者看似沒有多大的關聯,但是L老師通過設計“小組合作探究制作視頻”的教學活動,在學生理解視頻評價角度的基礎上,對視頻作品進行自主評價。理論講解和技能教學有機結合,在學生學會評價作品的同時實現了操作技能的培養(yǎng)。
2.以豐富合理的教學內容為支撐
要設計一堂優(yōu)質的信息技術課,需要挑選適合的教學內容并厘清知識脈絡,尤其要精心考慮技能型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和方法。本案例中,教學內容豐富充實,教學流程流暢有序,學生感受到了信息技術課堂的魅力,凸顯了技術的價值。因此,教師的內容安排要詳略得當,知識點之間的銜接要流暢。同時,還要摒棄早期信息技術課堂中“技術至上”的教學風氣,不能為了技術而技術,要從實際需求出發(fā)尋找新穎的角度,讓學生感受到技術的強大,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
3.以創(chuàng)新多元的教學方法為途徑
信息技術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要注重學生操作、加工、表達、評價信息以及完成作品等能力的培養(yǎng)。本案例中,L老師不僅通過啟發(fā)式教學法,引導學生自主得出評價視頻作品的多維角度;而且通過合作探究法,讓學生從各個角度對自己及其他小組的作品進行評價,完善作品。如此,既鞏固了“評價視頻”這一理論性知識的習得,又成為“剪輯視頻作品”技能型教學內容的教學手段,使整節(jié)課堂邏輯清楚又合理連貫。因此,教師要開拓思路,嘗試新穎的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借助項目式學習、作品創(chuàng)造等新型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以民主和諧、協作互動的學習環(huán)境為依托
培養(yǎng)學生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的能力,是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的價值追求[4]。這就要求信息技術課堂絕不能忽視學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它不僅包括提供基礎的技術設施和教學資源,還包括為師生互動營造必要的情感環(huán)境。案例中所呈現出的課堂氣氛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L老師能夠與學生輕松地互動,正面地激勵和評價學生,引導學生逐步完成學習目標。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充滿了各種技能訓練和算法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認識到課型的多樣性,善于引導學生投入預設的學習活動,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搜索、協同創(chuàng)造、項目挑戰(zhàn)等活動,點燃課堂的生命氣息,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5.關注對學生完成真實任務過程的評價
信息技術學科的課程內容具有顯著的應用性,因此教學評價應當盡量結合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來設計和實施。本案例中L老師從學生實際生活中的需求出發(fā),以學生使用繪聲繪影軟件制作視頻作品作為評價方式,鼓勵學生小組自評和組間互評,同時結合教師點評和總結,全方面調動了學生的思考,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關照了學習過程中的學業(yè)表現。因此,信息技術教師要以激勵學生和發(fā)展能力作為評價導向,將作品展示、檔案袋、測驗和上機考試等多元方法靈活結合,優(yōu)化評價策略,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使教學評價真正服務于學生的發(fā)展,將培養(yǎng)“數字化時代的合格公民”目標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孫眾,馬玉慧.視頻案例多元分析法促進新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3,34(08).
[2] 方海光,高辰柱,陳佳.改進型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及其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12(10).
[3] 萬昆,姜悅.技術支持下的優(yōu)課師生互動行為研究[J].現代教育技,2016,26(06).
[4] 楊曉哲,任友群.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的價值追求: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J].中國電化教育,2017(01).
[作者:張靜(1980-),女,江西贛縣人,江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龍芳(1996-),女,江西永新人,江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沈帥(1997-),女,江西九江人,江西省南昌市第八中學教師,碩士。]
【責任編輯?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