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彭曉光 王璟 王思博 錢孟佼
【摘要】 目的:探討電視胸腔鏡與后外側切口治療早期肺癌的效果。方法:選取78例2014年1月-2018年1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進行治療的早期肺癌患者,以患者個人意愿將其分成兩組,對照組39例和觀察組39例,對照組采用后外側切口手術,觀察組采用電視胸腔鏡手術,觀察兩組手術中各項指標及術后生活質量評分。結果:觀察組患者切口較小、術中出血量及引流量較少,住院時間較短,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惡心嘔吐、疼痛、失眠、腹瀉等情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電視胸腔鏡手術對早期肺癌治療效果較好、術后恢復快,在臨床中應積極研究推廣。
【關鍵詞】 電視胸腔鏡; 后外側切口; 早期肺癌; 生活質量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6.0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9)06-0-02
在所有惡性腫瘤中,肺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根據(jù)相關研究,全球范圍內肺癌成為男性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腫瘤之一,這或許與男性吸煙較多有一定關系[1]。手術是有效解決早期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2]。早期手術主要以后外側切口治療,開放性的切口產生較大創(chuàng)面,帶給患者較多的痛苦,在術后恢復中患者出現(xiàn)并發(fā)癥情況較多。隨著胸腔鏡技術的不斷成熟,在早期肺癌治療中引入電視胸腔鏡成為臨床應用較多的治療方式,其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患者痛苦少等優(yōu)點[3-4]。本文以78例早期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電視胸腔鏡與后外側切口兩種方式進行手術,對比兩種手術方式的治療效果以及術后恢復情況。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78例患者,均為2014年1月-2018年1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進行治療的早期肺癌患者。納入標準:(1)納入所有肺癌患者均符合我國肺癌的診斷標準;(2)所有患者臨床資料齊全;(3)所有患者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2)有精神疾病不能進行正常溝通的患者;(3)其他嚴重的內科疾病,如心、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4)臨床資料不齊全的患者;(5)中途退出或者是病情惡化不能配合調查研究的患者。以患者個人意愿將其分成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39例對照組患者中,女18例,男21例,年齡37~71歲,平均(54.8±3.4)歲;體重45~73 kg,平均(61.4±1.2)kg。
39例觀察組患者中,女17例,男22例,年齡40~75歲,平均(56.1±2.9)歲;體重42~74 kg,平均(59.3±1.6)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經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取健側體位,行雙腔氣管插管,麻醉方式為靜脈吸入復合全身麻醉,健側肺部作為與外界通氣換氣通道,均予術中取材冰凍病檢為肺癌。對照組患者上葉或中葉患者取第四肋間,下葉患者取第五葉間后外側取長10~20 cm切口,以常規(guī)傳統(tǒng)方法分離血管及支氣管,絲線結扎肺動靜脈,再用切割縫合器將支氣管切割縫合切除肺葉,系統(tǒng)清掃淋巴標記送檢。觀察組患者予全腔鏡三孔操作,觀察孔取腋中線第7或者8肋間,切口長約1.5 cm,置入胸腔鏡,觀察胸腔是否存在粘連及腫瘤的大小、位置及浸潤情況。經探查后能進行電視胸腔鏡手術,以腫瘤位置確定在第4或者第5肋間取5~8 cm切口為主操作孔,在腋后線第7、8肋間取2.0 cm切口為副操作孔,在胸腔鏡輔助下依次完成肺血管、支氣管分離,用切割縫合器將血管和支氣管切割縫合等操作,將病變肺葉切除及系統(tǒng)淋巴結清掃標記。兩組患者均需進行清掃肺門及縱隔淋巴結操作。
1.3 觀察指標
主要觀察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指標,如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引流量及總住院時間。另外比較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如惡心嘔吐、疼痛、失眠、疲勞、腹瀉。術后生活質量評分標準采用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研制的生活質量核心量表,分數(shù)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低。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全部數(shù)據(jù)資料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切口較小、術中出血量及引流量較少,住院時間較短,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時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惡心嘔吐、疼痛、失眠、腹瀉等情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雖然肺癌患病人數(shù)不斷增多,但是臨床中對于肺癌治療的腳步從未停歇,除了化療之外,手術治療早期肺癌的治愈率也在不斷提高,而手術治療不可避免的產生手術切口,如創(chuàng)面過大,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疼痛,還嚴重影響到患者術后的恢復,甚至對患者日后的生活質量產生不利影響[5-8]。在傳統(tǒng)手術切除病變肺葉中,行后外側切口手術較多,患者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等較長,同時會引發(fā)相應的并發(fā)癥。因此,在早期肺癌手術治療中微創(chuàng)技術成為目前應用非常廣泛的手術方式,微創(chuàng)技術患者創(chuàng)面小、術后恢復也較快,尤其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成熟,其應用也愈加廣泛。
電視胸腔鏡手術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具有創(chuàng)面小、出血量少且術后恢復快的特點,隨著該項技術的不斷成熟,臨床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9-10]。早期肺癌患者因其腫瘤一般較小,且與胸膜粘連不嚴重,較為適宜采用電視胸腔鏡輔助進行腫瘤切除。同時在相關報道中發(fā)現(xiàn),采用電視胸腔鏡手術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不適感,術中出血量較少,患者術后恢復好,相對的患者的住院時間較短,減少患者經濟負擔。在本次研究中,采用電視胸腔鏡手術的觀察組切口、術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采用電視胸腔鏡可有效減少患者痛苦,達到較好的手術效果。
對于電視胸腔鏡的應用,目前部分醫(yī)生也存在一定的懷疑,主要認為在電視胸腔鏡下,手術視野有限,對胸內環(huán)境的了解不夠,能否將全部病變組織、淋巴結組織完全清除成為爭論的焦點??v觀本次試驗,入選的7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術,顯示電視胸腔鏡手術與后外側切口手術均能很好清除淋巴結,兩組治療效果無差異。當然在實際操作中電視胸腔鏡手術對設備的要求較高,同時要求主刀醫(yī)生必須具備較高的操作技術,手術中的器械、耗材等費用也相對較高。
癌癥患者其術后的生活質量也是患者和家屬較為關注的方面,尤其是當前醫(yī)學模式從生物醫(yī)學模式向社會醫(yī)學模式轉變的過程中,對患者全方位的關注是醫(yī)療關系中重要的一環(huán)[11]。為討論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情況,在本次研究中,分別從惡心嘔吐、疼痛、失眠、腹瀉等方面進行評分,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惡心嘔吐、疼痛、失眠、腹瀉等情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說明采用電視胸腔鏡手術患者發(fā)生惡心嘔吐、疼痛、失眠、腹瀉的概率更低、癥狀更輕,電視胸腔鏡手術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方面確實優(yōu)于傳統(tǒng)后外側切口手術。
另外,有相關文獻顯示,對電視胸腔鏡手術治療早期肺癌患者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電視胸腔鏡手術與患者免疫功能有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作為各種創(chuàng)傷方式的一種,手術創(chuàng)傷之后,不可避免會引起患者機體產生急性期反應,同時引發(fā)免疫功能改變,在相關研究中電視胸腔鏡手術對免疫細胞產生的毒性作用要明顯輕于后外側切口手術,說明電視胸腔鏡手術能減少對機體的免疫損傷,同時術后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較低[12]。
綜上所述,在當前肺癌手術治療中電視胸腔鏡手術的優(yōu)勢非常明顯,如其切口小、出血量少、住院時間短等,對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也較小,但是電視胸腔鏡手術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無法完全替代傳統(tǒng)開胸手術,要擴大其應用,需要改進相關器械,提高醫(yī)療技術,從而使其在肺癌手術中發(fā)揮出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成武,蒲強,馬林,等.單孔與單向式胸腔鏡肺癌切除術的結合—單孔單向式胸腔鏡肺癌切除術[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17,24(12):907-910.
[2]馮桂榮,馮榮梅,麥苗青,等.電視胸腔鏡輔助微創(chuàng)肺癌根治術后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7,27(21):4931-4934.
[3]李少娟,李翠翠,郭履平,等.80例完全電視胸腔鏡下肺癌根治手術護理配合與體會[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7,7(13):94-96,106.
[4]馬景華,朱冰,嚴磊,等.傳統(tǒng)開胸手術和電視胸腔鏡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老年患者的療效比較[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7,21(13):211-213.
[5]茍云久,馬繼龍,姚亮,等.達芬奇機器人和胸腔鏡輔助胸外科手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2017,17(6):661-668.
[6]王兵,律方,趙亮,等.完全電視胸腔鏡手術與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手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臨床療效的Meta分析[J].中國肺癌雜志,2017,20(5):303-311.
[7]于晉.電視胸腔鏡肺段切除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9):1276-1277,1290.
[8]邵豐,楊如松,劉政呈,等.電視胸腔鏡手術切除肺部亞厘米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病理特征[J].臨床與病理雜志,2017,37(1):86-90.
[9]劉朋濤,李賀鵬,許海偉,等.腋下小切口與后外側切口入路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周圍型肺癌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臨床新醫(yī)學,2016,9(11):1009-1012.
[10]李衛(wèi)國,李新選,黨誠學.Ⅰ期肺癌患者VATS與常規(guī)后外側切口下肺癌根治術的淋巴結清掃效果對比[J].臨床肺科雜志,2016,21(7):1317-1320.
[11]陽鵬,吳智寧,梁劍平,等.Muscle-sparing小切口、常規(guī)后外側切口及胸腔鏡三孔手術切口在肺癌根治術中的療效比較[J].中國現(xiàn)代手術學雜志,2016,20(1):25-29.
[12]白銀琪,朱小龍,李琿,等.腋下小切口與標準后外側切口在肺癌根治術中應用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16,30(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