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
【摘要】討論了心理語言類型及其對二語習得者習得英語類聯(lián)接的影響。在此基礎上詳細討論了心理語言類型對習得動+名結構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語言類型對習得類聯(lián)接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梢詭椭鷮W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地道的選詞。
【關鍵詞】“一帶一路” 類聯(lián)接 動+名 心理語言類型 地道性
“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使得語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民族,都是通過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創(chuàng)造出為之服務的語言。所以語言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民族在流徙的過程中與相互的交往中,必然產生語言的接觸,跨越語言文化的因素必然在接觸的過程中產生影響。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下,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甚至是跨越地區(qū)的人口遷徙都很普遍,英語的使用甚至是任何一門外國語言的使用和接觸都相當的頻繁。國與國之間通過語言文化的交流,相互之間增進了彼此的了解,語言的習得促進了國與國之間的友誼。語言的使用成為探索不同國家文化的契合點,語言的習得促進了國與國之間文化的互鑒和彼此的認同,為夯實民意奠定了基礎,并為經濟合作和政治對話創(chuàng)造出有利的條件。在很多地區(qū),三語(如英語、俄語等)和多語現(xiàn)象日益興盛,對心理語言類型的掌握、了解,可以對跨語言的影響能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使得地道的習得異族語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語言作為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的工具,在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語言作用不僅僅是文化的載體和文化要素,語言為國家的經濟資源做基礎,為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提供幫助,這些都在不同層面上說明“一帶一路”建設需要語言支持。
一、心理語言類型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是通過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創(chuàng)造出為之服務的語言。并且隨著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中的類聯(lián)接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成分必然反映和代表了其民族文化的特點。
心理語言學家發(fā)現(xiàn)外語的習得者在習得外語的過程中在心理上覺得本族語和二語之間存在著一種距離,即心理距離和心理語言類型。這種心理距離和心理語言類型的概念是存在于人的潛意識中的主觀的心理感受。Kellerman在其的著名的breken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二語學習者對其本族語的不同結構存在著自己的感受,這種心理感受與語言習得的遷移的有著一定的關系。通過他的研究,結果證實了二語學習者的這種心理感受會對某些母語結構產生遷移。結果證實了二語習得者能過感受到這種本族語和外語之間的距離,即心理語言類型。不過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這是因為在Kellerman的研究中,本族語是荷蘭語,目的語為英語,這兩種語言同屬印歐語系。換句話說,就是這兩種語言不只是同系、同族還同支。那存在于習得者心理的這種心理語言距離是不是也普遍存在于不同類型或不同語系語言間呢?周保國在他的研究中證實了屬漢藏語系的漢語和屬印歐語系的英語之間也存在著心理語言類型。鄧杏華(2015)在她的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語言距離(即心理語言類型)習得英語有一定的影響。徐珺(2016)在其論文《語言對中國對外貿易影響之實證研究:基于17國數據的考察》中將引力模型運用于語言對外貿影響的研究,根據中國過去大約十年間與17個國家的對外貿易中語言距離所起的作用,指出語言距離對中國的對外貿易影響顯著,并就這一點指出語言因素對中國的對外貿易的影響不容小覷,希望引起國家有關部門和學者的注意。
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為了能夠更好的促進經濟發(fā)展,對外交流,就要求他們在學好本民族語言的基礎上,學好漢語(普通話)和英語,為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發(fā)展本民族經濟服務。而“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使得語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為沿線國家的與中國的語言、文化、風俗、人文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心理語言類型的研究習得異族語言文化更加有效。
二、心理語言類型對類聯(lián)接的影響
類聯(lián)接作為兼有句法和詞匯特征的固定或半固定的模式化的語言模式,是語言交際中最理想的單位。據電腦統(tǒng)計的數據顯示,類聯(lián)接在自然語言中占到90%的比例。在我國,很多高年級的學生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不能熟練的使用英語。如不敢主動開啟一段對話,不能很地道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心理語言類型對類聯(lián)接的這種感知,能否有效幫助習得類聯(lián)接。
本研究在沿襲了Kellerman的研究基礎上,通過SPSS測量學習者在他們的學習過程中還有他們使用語言的過程中,他們所掌握的相對完備的母語對相對不完整的目的語產生的影響。得出以下結論:就可譯性的程度的判斷來說,和對“建立”以及“創(chuàng)造”的核心程度的判斷有相當高的相關性。通過這個結果發(fā)現(xiàn)母語是漢語的學習者對動詞“建立”和“創(chuàng)造”的核心意義的直覺可以用來預測英語學習者對“建立”和“創(chuàng)造”的可遷移程度的判斷。通過這個結論,在可譯性這方面得出了和Kellerman及周保國相近的結論。中國學習者的可遷移性的判斷即對在動+名的結構里對“建立”的直覺不會因為學習者水平的提高而改變;但是對“創(chuàng)造”的直覺卻會因為學習者水平的提高而改變。心理語言類型對動+名的結構的學習和使用存在影響。建立在心理語言類型基礎上的詞塊的深度習得可以幫助二語的習得者產出更加準確、地道的外語,從而減少與異族語言使用者的語言距離。
三、結論
英語含有成千上萬的類聯(lián)接,其實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學生在掌握了類聯(lián)接的重要性之后,應當在課后多聽多讀,大量的接觸與類聯(lián)接相關的口頭、書面上的材料,運用已有的知識,去積累類聯(lián)接,并用于自己的語言輸出中,將這種方法作為提高英語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討論二語類聯(lián)接習得過程中不得不考慮母語的影響。
心理語言距離是指的學習者對已經掌握的語言與目的語之間差異的認知,由此產生的心理距離感。心理語言類型從二語習得者的偏好、二語與母語的臨近度、和二語習得者對二語的愛好度對學習者進行積極的導向,從而培養(yǎng)L2學習者對語言距離的積極認知。在語言學的研究上,Ringbom則認為研究應當更加在意學習者已經感知到的母語和二語之間差距,以及母語與二語的相似性,而不要過多關注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出的母語與目的語之間的差異。在教學上,顧偉勤等總結了二語、三語甚至多語習得的認知優(yōu)勢,得出的結論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將學生之前的學習語言的經歷和現(xiàn)在的經歷結合起來,充分在意語言之間的相似性。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多關注語言的共性,這樣可以有效的降低學習者對目標語的距離感。
參考文獻:
[1]謝華.熟悉度、透明度和語境對英語學習者理解習語的影響[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05):59.
[2]蘇劍,葛加國.經濟發(fā)展、地理與語言趨同的實證檢驗[J].統(tǒng)計與決策,2014,(24):127.
[3]歐亞麗,劉承宇.語言距離對英語作為第三語言學習的蒙古族學生語音遷移的影響[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