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彥奎
【摘要】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質(zhì)與優(yōu)化學生行為習慣為主要目的,促使學生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學科,能夠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優(yōu)化學生的成長之路。其中,活動課型是指以學生體驗為中心的實踐活動,能夠更好地豐富初中生的道德體驗,自覺反思個人言行與思想的不足,潛移默化地提升初中生的綜合素質(zhì)。本文將從選擇與學生緊密相關的實踐主題、確保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深化活動體驗、豐富綜合實踐活動組織形式三個角度分析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活動課型的有效組織策略。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活動課型?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9-0078-02
就目前來說,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通常會以理論灌輸為主,甚至有部分教師會組織學生照本宣讀教材知識,而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夠在知識背誦活動中達到基本的應試要求,所以教師、學生都滿足于這種簡單的教學活動。然而,從根本上說,即便初中生在道德與發(fā)展課程考試中取得了高分,也并不代表他們真正將這些理論知識內(nèi)化為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會根據(jù)本課程的考題方向與特征主觀表達一些高尚的觀點與思想。為了發(fā)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功效,教師便以主動借助活動課豐富學生的德育體驗,為學生成長為高素質(zhì)人才做好準備。
一、選擇與學生緊密相關的實踐主題
雖然綜合實踐活動是落實德育教學的重要途徑,但是活動課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人力與物力,組織起來十分繁瑣。這就意味著我們無法在每個單元知識教學中落實實踐教學任務,所以就必須要選擇與學生成長問題緊密相關的活動主題,保證道德與法治活動課程可以解決學生成長道路上遇到的突出矛盾,讓學生意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所特有的人生啟示與警醒作用。
“親情之愛”是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7課的知識,旨在通過“家的意味”、“愛在家人間”、“讓家更美好”三節(jié)課讓學生意識到親情之愛的可貴,懂得家長為自己無私付出的犧牲與貢獻精神,激發(fā)出學生感恩父母、回饋父母的意識。在本單元教學活動結(jié)束之后,筆者認真思考了本班學生的孝善意識,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都存在心安理得享受父母照顧、缺乏反哺意識等問題,不懂孝順為何物。于是,我便以“父母之恩應如何回報”這個主題確定了活動課教學任務,希望學生可以通過活動課反思自己對親情的漠視,及時作出調(diào)整。
二、確保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深化活動體驗
如果教師所組織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體驗活動內(nèi)容過滿、節(jié)奏過快,那么初中生為了按時完成實踐體驗任務,會自發(fā)選擇根據(jù)教師安排匆匆忙忙地完成實踐體驗活動,導致學生失去了實踐思考與自主操作的主動權(quán),導致活動體驗課流于形式。為了避免這個問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組織以學生為中心的小組合作探究活動,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質(zhì)疑、多表達,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人生智慧,使其在實踐刺激下產(chǎn)生某種深刻的德育認知。
在“父母之恩應如何回報”活動課主題確定之后,我鼓勵學生自主搜集青少年與父母相處方式的真實案例,希望學生可以自主排練親情小品,在活動課上展示自己與父母的點滴生活。比如,有一個小組通過角色扮演展示了父母偷偷看自己日記、調(diào)查自己朋友圈等侵犯兒女隱私,但卻認為這是管教兒女必經(jīng)之路的無奈事例;還有一個小組通過小品展示兒女不耐煩地與父母交流與溝通,隨意踐踏父母愛意的不良行為;也有一個小組通過小品表演展示了父母與兒女嘗試相互擁抱,但是最終卻因為互不理解而兩敗俱傷的現(xiàn)實問題。通過角色表演,學生動情地說出了父母與兒女交往的幾大準則,即尊重、平等、相互信任等,闡述了自己對新型家庭關系的渴望與期待。
三、豐富綜合實踐活動組織形式
實踐活動課程本身是以學生的動手操作為基礎的,體現(xiàn)的是“做中學”教學理論,關心的是初中生行為、思想的具體變化。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活動課本身并無固定的活動形式,具體還需根據(jù)教學任務與學生認知特征做出針對性判斷。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應豐富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形式,多組織資料調(diào)查、實地走訪、真人訪談、實踐調(diào)查等實踐活動。
就如在“感受生命的意義”一課教學中,我利用周末時間組織學生參訪了本地的福利院與醫(yī)院,通過直觀的生活刺激讓學生意識到許許多多的人不能享受看似平凡的家庭溫暖與身體健康,但是卻依然竭力生活,勇敢對抗生命中的一切磨難,增強了生命的韌性。再如,在“生活需要法律”一課教學中,我讓學生調(diào)查了關于初中生能夠依賴的法律條文,學習青少年違法行為與維權(quán)條例,希望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法律維權(quán)意識,使其懂得法律的威嚴性。
總而言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實現(xiàn)終身發(fā)展所必要的思維品質(zhì),關注的是初中生精神層面與心理健康的發(fā)育情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應該多組織實踐類活動課程,強調(diào)學生的活動體驗,促使初中生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zhì)。
參考文獻:
[1]郭然.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道德與法治》活動型學科課程實施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8.
[2]郭然,劉嵐.活動設計應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初中活動型學科課程《道德與法治》為例[J].江蘇教育,2018(8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