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杰
摘要:作為日語譯者,不僅需要具備較高水平的日語語言能力,還需要有較高的母語能力。在翻譯過程中,如果沒有較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就會出現(xiàn)“誤譯”“偏譯”等現(xiàn)象,從而導致對對方的誤解,妨礙跨文化交際,甚至導致失敗,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文章通過中日跨文化交際中出現(xiàn)的誤譯事例,論述譯者專業(yè)素養(yǎng)的重要性,探討影響譯者素養(yǎng)的關(guān)鍵因素,從而尋求提高譯者專業(yè)素養(yǎng)的方法途徑。
關(guān)鍵詞:跨文化交際 譯者 專業(yè)素養(yǎng) 語言能力 背景知識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0-0090-02
縱觀中日兩國歷史,譯者都扮演著重要角色,甚至是推動了國家的發(fā)展進程。在現(xiàn)代,隨著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各地區(qū)、各國之間的交流學習合作在不斷地拓展、深化,同時,各種紛爭也不斷在上演,而在此過程中,作為不同語言之間的溝通橋梁——譯者,對其重要性的認識也不斷地提高。作為出色的譯者,不僅需要精通外語,還必須勝任跨文化的溝通交際。
一、譯者在中日歷史上的發(fā)展及作用
中國自古至今都存在著很多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而譯者對各民族間、國內(nèi)與國外間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溝通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近現(xiàn)代,關(guān)于外國科技文明相關(guān)書籍的翻譯,對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樣,翻譯對日本的影響也是悠長深遠的。據(jù)說,日本的翻譯歷史有一千年以上,縱觀日本歷史,由古代中國、朝鮮傳入日本的文字——漢字,開啟了日本的文明。公元四五世紀開始,日本與隋唐時期的中國的交流開始頻繁起來,其中譯者起到關(guān)鍵的做用。奈良時代編著的《日本書記》中記載鞍作福利由圣德太子任命,作為隨團翻譯,跟隨遣隋使節(jié)團團長小野妹子第二次訪問中國,稱為“通事”,是比較早的專業(yè)口譯人士。江戶時代,留日中國人馮六官被任命“唐通事”后,在長崎、薩摩藩、琉球王國等地都設有專門的中國口譯人員崗位,由在日中國人或者歸化后的中國人后代擔任。但是由于日本統(tǒng)治階層視掌握漢文為基本的教養(yǎng)之一,所以這個時期的翻譯作品反而不是很活躍。明治時期為了解決內(nèi)憂外患矛盾,日本再次走上了全面學習外國的道路,而這次目標轉(zhuǎn)向了西方國家,開啟了明治維新運動,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比較有系統(tǒng)、全面地翻譯了各類西方先進的技術(shù)文化知識,日本甚至一度被稱為“翻譯王國”,此舉打開了日本對世界先進文明的了解,為日本帶來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培養(yǎng)了一批“和魂洋才”,推進了現(xiàn)代化工業(yè)的進程,使日本迅速崛起并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二、影響譯者素養(yǎng)的重要因素
日語譯者也是中日間跨文化交際者,是中日兩國文化溝通的橋梁,而譯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對雙方的交流成敗起到關(guān)鍵的作用??v觀翻譯史,也有很多譯者的誤譯、偏譯的事例,有的讓人摸不著頭腦,有的甚至能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崔琦(2016)通過考察周作人對夏目漱石“余裕”“低徊趣味”的翻譯是否貼切,得出結(jié)論:周作人所解釋的“緩緩的,從從容容地賞玩人生”,改變了夏目漱石原本所倡導的“對事件真相的趣味”,這種誤譯可以說不僅形成了周作人日后的“閑適”文學觀,甚至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1]
那么,都有哪些因素會影響譯者的翻譯效果呢?
(一)語言能力
作為譯者,不論是口譯還是筆譯,對于語言能力即文法能力有極高的要求,必須有較高的語言造詣,這是從事翻譯工作的基本前提,語言能力不僅要求必須精通對象語言,能夠運用自如,還要具備較高的母語素養(yǎng)。眾所周知,嚴復被譽為中國近代翻譯史上“精通西學第一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翻譯家,也是我國首創(chuàng)“信”“達”“雅”完整的翻譯標準的先驅(qū)者,并且翻譯了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引起了社會的巨大反響,魯迅先生在《瑣記》中寫道:自己一有空閑,就照例地吃侉餅,花生米,看《天演論》。之所以能夠引起這么大的反響,跟嚴復先生的“中學”功底是分不開的。嚴復先生從小在私塾學習,在秉持“漢學與宋學并重”思想的啟蒙老師的教育下,接受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為后來的翻譯奠定了扎實的“中學”基礎。
(二)背景知識
背景知識對于譯者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對于所翻譯的內(nèi)容沒有相關(guān)的了解,就不知道如何選擇合適的措辭,甚至是會“前言不搭后語”,沒有連貫性。譯者在某些情況下,還需要為“主角”補充“遺漏”的信息。比如說,曾經(jīng)為國家領導人做翻譯工作的朱彤在回母校外交學院進行講座時談到,作為外交翻譯,具備良好的政治、政策水平是極其重要的,所以平常必須進行相關(guān)知識的積累與學習,才能在重要場合做好翻譯和“把關(guān)”工作。當時的國家領導人提出“增加信任,減少麻煩,發(fā)展合作,不搞對抗”16字方針,有的領導人偶爾漏說4個字,翻譯時,朱彤都會及時地進行補充。由此可見,對于跨文化交際當事人——譯者來說,搜集與儲備信息的能力尤為重要。
(三)文化語境
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zhuǎn)換,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間的跨越,而其中影響翻譯的因素就是語境。關(guān)于語境,中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研究。牛強(1999)認為語境包括語音、語法、語義、上下文、時間、空間、情景、對象、話語前提等諸多構(gòu)成因素。[2]美國學者愛德華·霍爾從傳媒學角度提出了高語境傳播與低語境傳播,而中國與日本雖然同屬一種高語境文化,但是由于各自文化的特點,差異也很明顯。同時,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fā)展,中國在“一帶一路”“文化走出去”等國家倡議的影響下,政治、經(jīng)濟、文化、技術(shù)等方面日新月異、突飛猛進,在新時代的語境下,大量新的詞匯不斷出現(xiàn),給翻譯行業(yè)帶來了諸多變化,譯者也面臨更巨大的挑戰(zhàn)。
(四)交際能力
交際是指人們運用一定的方式向?qū)Ψ絺鬟f信息、交流思想意識,以達到個人目的行為。而在交際過程中,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需要一定的策略,也就是交際方法。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行為的一種媒介,需要把雙方所表達的內(nèi)容準確、貼切地進行傳達,特別是口譯場合,如果一時無法選擇合適的詞匯或者表達方式,就要用譯者所知道的詞匯或者措辭進行替換,同時,把復雜的內(nèi)容簡潔化,這都是交際策略。同時,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出翻譯效果,還需要使用肢體語言等非語言手段,這都體現(xiàn)了譯者的交際能力與專業(yè)素養(yǎng)。
三、提高日語譯者素養(yǎng)的策略
如果要從事中日翻譯工作,就需要不斷進行學習。要提高譯者的素養(yǎng),需要理論聯(lián)系實踐、語言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并行,“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一)提高語言能力
譯者一方面仍然需要不斷提高外語表達能力。時代在進步,新語也層出不窮,同時,由于語言環(huán)境有限,作為譯者,必須時刻跟著時代的步伐,不斷進行學習。這方面很多的偉大翻譯家們?yōu)槲覀兲峁┝酥T多寶貴的經(jīng)驗。中國日語翻譯界赫赫有名的權(quán)威翻譯家,曾為周恩來等數(shù)位國家領導人擔任過翻譯的林國本先生,對于如何做好翻譯工作以及如何學習日語給出如下建議:(1)學習日語的同時,必須學習英語,因為日語中有大量的外來語詞匯。(2)學習日語必須大好基礎知識,必須勤奮刻苦。(3)每天堅持閱讀《人民日報》等各種報刊,及時掌握國家的大政方針和國際動態(tài),才能精準地、游刃有余地完成政治翻譯工作。(4)反復閱讀,長期進行抄寫練習。林國本先生曾6年不間斷堅持抄寫《朝日新聞》的“天生人語”專欄,一本好書反復讀了50多遍,這都對日語表達能力的精進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增強母語意識,豐富語言文化知識,增強寫作、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根據(jù)不同場合的表達方式是不同的,雖然作為母語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使用,但是日常生活用語同書面語以及正式場合下的語言措辭還是有很大的不同,這方面就需要有目的性地進行培養(yǎng)和訓練。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精華都沉淀在了語言中,形成了獨特的魅力:靈活的構(gòu)詞能力、寓意深刻的文字以及成語典故,無不蘊含著深刻的底蘊。《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的編者,英國現(xiàn)代生物化學家、科學技術(shù)史專家李約瑟曾如此評價中國語言:“這種古老的文字,具有一種精練、簡潔、玉琢般的特質(zhì),給人的印象是樸素而高雅、簡練而有力,超越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表達思想感情的任何其他工具。”因此,為了提高母語語言修養(yǎng),需要大量地閱讀經(jīng)典,學習感受經(jīng)典作品中的遣詞造句,積累詞匯。同時多進行寫作訓練,在加強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還可以訓練語言的組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這樣才能不斷地提高翻譯水平。
(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譯者必修具備的能力。譯者不是單純地進行語言轉(zhuǎn)換,還需要具有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應對能力,能夠把文化通過語言、非語言表現(xiàn)出來。為了具備這些能力,譯者應該積極地參與到跨文化交際中,可以通過留學等海外生活增加跨文化交際體驗,同時,文化背景知識、不同文化的行為模式、交際手段等理論、相關(guān)研究前沿信息也需要及時了解學習,達到理論與實踐并行。
四、 結(jié)語
中日作為一衣帶水的鄰國,交流合作在不斷地拓展與深化,譯者的發(fā)揮空間也越來越大。優(yōu)秀的譯者能夠使中日交流錦上添花。為了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好地發(fā)揮譯者的作用,需要正視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通過語言、文化、交際能力等各方面不斷進行學習與訓練,提高業(yè)務水平,以促進中日間的交流合作。
參考文獻:
[1]崔琦.被“誤譯”的夏目漱石——中日漢字圈內(nèi)的“余?!迸c“低徊趣味”,中國比較文學[J].2016(3):87-98.
[2]牛強,陳林華.語境新探——試論語言語境的解釋和制約功能[J].外國語,1999(2):31-34.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