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蘭 曹麗莎
【摘要】 目的 分析宮腔鏡檢查在異常子宮出血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100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 患者均進行宮腔鏡檢查及子宮內膜定位活檢, 以病理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 觀察宮腔鏡檢查的診斷符合率。結果 100例患者均在宮腔鏡下成功完成檢查以及病理取材, 并未有置鏡不順事件發(fā)生, 鏡下圖像得以清晰顯示, 手術時間10~60 min, 平均手術時間(35.5±2.7)min。宮腔鏡診斷結果:子宮內膜癌患者2例,?子宮內膜炎患者7例, 萎縮性子宮內膜患者6例, 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15例, 功能性子宮出血患者13例, 子宮內膜息肉患者32例, 宮腔粘連患者5例, 子宮內膜增生患者20例。病理診斷結果:子宮內膜增生19例, 子宮內膜癌患者2例, 子宮內膜炎患者6例, 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15例, 功能性子宮出血患者12例, 子宮內膜息肉患者31例, 萎縮性子宮內膜患者6例。診斷符合率為91.0%。結論 宮腔鏡檢查可作為對異常子宮出血檢查的主要手段, 結合病理診斷結果進一步明確, 為疾病的盡早發(fā)現(xiàn)、診斷和治療提供確切的依據(jù)。
【關鍵詞】 宮腔鏡;異常子宮出血;診斷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1.023
異常子宮出血為婦科常見的一種臨床表現(xiàn)癥狀, 主要因為激素紊亂影響了生殖系統(tǒng)功能的正常調控所致, 于青春期、更年期兩個階段的女性群體多見。臨床上對異常子宮出血的治療強調以止血為主, 對青春期的女性強調是通過周期調整恢復正常排卵, 對更年期的女性則是強調預防復發(fā), 保證能夠順利過渡到絕經期[1]。但無論如何, 為予以有效的治療, 需明確患者的病情與性質。以往臨床采用的常規(guī)手段主要依照患者的臨床癥狀, 使用B超檢查方法或者診斷性刮宮方法, 但存在誤診率、漏診率較高的問題。隨著宮腔鏡技術的廣泛應用, 在婦科疾病診斷上取得了巨大的應用價值。本文研究宮腔鏡檢查在異常子宮出血中的診斷價值,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2018年7月本院100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 年齡20~42歲, 平均年齡(31.5±3.6)歲。所有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陰道不規(guī)則流血、血性分泌物。排除標準:①妊娠期婦女;②伴有其他內分泌病癥患者;③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患者。
1. 2 方法 患者均進行宮腔鏡檢查, 手術開始前均進行婦科雙合診與陰道超聲檢查, 常規(guī)做好術前的各項準備, 取患者膀胱截石位, 并采用丙泊酚靜脈麻醉, 保證患者宮頸完全暴露, 借助于擴宮條的使用擴張到10號, 插入宮腔鏡, 膨宮液使用生理鹽水, 將壓力保持在80~110 mmHg(1 mm Hg=0.133 kPa), 依次按照子宮底、雙側子宮角、輸卵管開口、子宮腔的前后左右壁順序進行檢視。對患者子宮腔的形態(tài)、內膜厚度和色澤、是否存在出血和占位性病變進行觀察, 之后慢慢退出鏡體, 觀察子宮頸管。檢查過程中同時常規(guī)進行子宮內膜定位活檢。被診斷為子宮黏膜下肌瘤與子宮內膜息肉患者, 接受宮腔鏡下切除術, 所得組織物送予病理檢查;被診斷為宮腔粘連患者, 于宮腔鏡下接受粘連分離治療。
2 結果
100例患者均在宮腔鏡下成功完成檢查以及病理取材, 并未有置鏡不順事件發(fā)生, 鏡下圖像得以清晰顯示, 手術時間10~60 min, 平均手術時間(35.5±2.7)min。宮腔鏡診斷結果:子宮內膜癌患者2例, 子宮內膜炎患者7例, 萎縮性子宮內膜患者6例, 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15例, 功能性子宮出血患者13例, 子宮內膜息肉患者32例, 宮腔粘連患者5例, 子宮內膜增生患者20例。病理診斷結果:子宮內膜增生19例, 子宮內膜癌患者2例, 子宮內膜炎患者6例, 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15例, 功能性子宮出血患者12例, 子宮內膜息肉患者31例, 萎縮性子宮內膜患者6例。診斷符合率為91.0%。見表1。
3 討論
宮腔鏡是近年來逐漸被婦科廣泛應用的一種微創(chuàng)性診療技術, 其應用優(yōu)勢是其他器械無法比擬的。通過宮腔鏡, 可提供給臨床醫(yī)師清晰的視野, 使其能夠直觀地觀察到宮腔內情況。
異常子宮出血作為婦科門診多見的一種癥狀, 誘發(fā)異常子宮出血的因素很多, 普遍可見有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內膜息肉等。常規(guī)診斷異常子宮出血的方法為診斷性刮宮術, 具簡單易行優(yōu)點, 但存在應用局限性, 診刮并不是在直視下進行操作, 無法將患者其宮腔和宮頸管全部暴露, 存在較大的盲目性, 對于微小病灶有可能會被遺漏, 特別是與子宮角相近處的病灶, 遺漏率更高, 依據(jù)以往的臨床實踐經驗來看, 診刮遺漏宮內病變的幾率可高達35%左右[2]。而B超檢查雖無痛, 并且長時間在臨床應用實踐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但若應用到宮腔內病變診斷, 尤其是診斷侵犯子宮內膜病灶, 借助于超聲檢查并不能有效顯示, 這也顯現(xiàn)出其應用局限性。
隨著臨床應用宮腔鏡檢查技術的次數(shù)愈漸頻繁, 應用經驗積累, 也已成為在異常子宮出血診斷中較為精準、可信的一種方法, 臨床應用對異常子宮出血、繼發(fā)性閉經、宮腔內異物等診治已經顯現(xiàn)巨大價值。通過宮腔鏡檢查, 可直接觀察、描述子宮內病變的部位、數(shù)量、形態(tài)、質地與子宮肌層之間的關系等, 于形態(tài)學上實現(xiàn)對子宮內病變做出判斷, 繼而確診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內膜癌等宮內病變[3]。
本研究結果顯示, 100例患者均在宮腔鏡下成功完成檢查以及病理取材, 并未有置鏡不順事件發(fā)生, 鏡下圖像得以清晰顯示, 手術時間10~60 min, 平均手術時間(35.5±2.7)min。宮腔鏡診斷結果:子宮內膜癌患者2例, 子宮內膜炎患者7例, 萎縮性子宮內膜患者6例, 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15例, 功能性子宮出血患者13例, 子宮內膜息肉患者32例, 宮腔粘連患者5例, 子宮內膜增生患者20例。病理診斷結果:子宮內膜增生19例, 子宮內膜癌患者2例, 子宮內膜炎患者6例, 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15例, 功能性子宮出血患者12例, 子宮內膜息肉患者31例, 萎縮性子宮內膜患者6例。診斷符合率為91.0%。尤其是在子宮內膜癌、萎縮性子宮內膜、子宮黏膜下肌瘤上符合率最高, 達100.0%, 其他在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增生、功能性子宮出血上的診斷符合率也超過90.0%??梢妼m腔鏡檢查手段的應用能在很大程度上規(guī)避常規(guī)檢查手段導致的漏診、誤診。
子宮內膜息肉屬于是異常子宮出血構成比較高的一種器質性病灶, 因為傳統(tǒng)診斷性刮宮術于刮取內膜上是一種盲目性的操作, 不僅會破壞病灶固有形態(tài)、干擾病理診斷, 而且也會加大漏刮漏診率, 宮腔鏡檢查便可完全避免, 所以對子宮內膜息肉的診斷應以宮腔鏡檢查為主。但應注意的是, 對子宮內膜癌患者來說, 宮腔鏡檢查與病理學診斷符合率100.0%, 對已經明確子宮內膜癌患者, 一般情況下都被列為宮腔鏡檢查的禁忌對象, 以此規(guī)避可能會有癌癥傳播的風險[4-6]。
綜上所述, 宮腔鏡檢查可作為對異常子宮出血檢查的主要手段, 結合病理診斷結果進一步明確, 為疾病的盡早發(fā)現(xiàn)、診斷和治療提供確切的依據(jù)。
參考文獻
[1] 厲霞玲, 劉德佩, 張月存, 等. 宮腔鏡在異常子宮出血診治中的臨床應用. 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5, 16(30):102-105.
[2] 王瑩, 徐彩臨, 曹艷花, 等. 宮腔鏡技術在異常子宮出血病人的診斷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海南醫(yī)學院學報, 2015, 21(4):527-529, 533.
[3] 王瑩, 徐彩臨, 曹艷花, 等. 宮腔鏡技術在異常子宮出血患者診療中的應用價值. 海南醫(yī)學院學報, 2015, 21(3):415-417, 420.
[4] 馬麗, 谷玲, 葉曉林, 等. 254例異常子宮出血中宮腔鏡運用臨床分析. 重慶醫(yī)學, 2017, 46(28):3990-3992.
[5] 張秀卿, 張惠, 李卓莉. 宮腔鏡檢查在異常子宮出血中的診斷價值.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7, 17(10):1485-1487.
[6] 劉雪青. 宮腔鏡檢查術在異常子宮出血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醫(yī)藥科學, 2011, 1(13):80-81.
[收稿日期:2018-08-09]